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Velodyne起訴中國兩公司技術剽竊,激光雷達競爭加速白熱化

Velodyne起訴中國兩公司技術剽竊,激光雷達競爭加速白熱化

摘要:就在 3 天前,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企業 Velodyne 已經向加利福尼亞地方法院提起兩份訴訟,正式起訴中國激光雷達創業公司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

技術抄襲與剽竊,速來都是高端技術產業的隱痛。

特別是對於像「自動駕駛」這種處於漫長的發展初期,仍然要靠技術來決定命運的市場,「友商們」公開對立,拔劍相向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因此,通過訴訟進一步激化矛盾,已經從此前谷歌 vsUber、特斯拉 vs 小鵬、蘋果 vs 小鵬、百度 vs 景馳等形成大小公司混戰局勢的自動駕駛軟體代碼層,蔓延至硬體層。

就在 3 天前,全球最大的激光雷達企業Velodyne已經向加利福尼亞地方法院提起兩份訴訟,正式起訴中國激光雷達創業公司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

理由為——

「這兩家企業不僅抄襲了自己的關鍵技術,而且通過這一行徑嚴重威脅到了自己的公司業務。」

根據 Velodyne 向法院提交的一份文件顯示,公司狀告速騰與禾賽正在銷售的產品侵犯了其 NO. 7969558 美國專利 (「高清晰度激光雷達系統」) 的多個方面,該專利權曾在 2011 年被授予 Velodyne 的創始人 David Hall。

David Hall 雖然並不是激光雷達這一硬體的發明者,但其在激光雷達基礎上創造的「三維點雲」系統,能夠利用單一的且固定的視線來「發現」障礙物。

正是 Hall 的這一發明讓 Velodyne 的產品成為自動駕駛汽車的激光雷達技術標準。

Velodyne 表示,自己迄今為止收集的信息能夠證明這兩家公司存在侵權行為。

譬如,其指出自己的產品結構與數據採集技術與 速騰及禾賽銷售的產品之間存在相似之處。

以下是針對速騰聚創的訴訟內容(Velodyne 針對兩家公司的投訴內容幾乎完全相同) :

固態激光雷達VLP-16,並在第一次檢查和拆卸 Velodyne 產品時獲得了 558 專利。

Velodyne 已經要求法院阻止速騰與禾賽銷售所謂的抄襲產品,其中包括他們網站上列出的所有主要激光雷達產品。

而我們在第一時間聯繫到速騰聚創與禾賽科技,雙方均迅速做出了回復。

速騰聚創向我們做了如下獨家回應:

「我們留意到公司少量產品近日牽涉到美國的一個專利訴訟,公司將積極應對並按照正常法律流程處理,一切以最終判決為準。對此,速騰聚創說明如下:

首先,本次訴訟針對的是美國市場少量產品,速騰聚創在全球範圍內的布局將繼續按原定計劃推進。

其次,速騰聚創堅持底層核心技術研發,在全球範圍內布局 400 余項專利,我們完全自主研發的 MEMS 智能固態激光雷達一直以來都是公司全球拓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們已經在自動駕駛乘用車領域佔據先發優勢,得到全球合作夥伴的一致認可。後續我們將陸續公布更多全球合作進展,也請大家繼續關注。

速騰聚創自今年 4 月發布 Smart LiDAR Sensor System 戰略體系以來,結合技術成熟的 LiDAR 硬體感測器、領先的 AI 點雲演算法與專為自動駕駛研發的晶元等核心技術,一直並將繼續針對性地為自動駕駛乘用車、無人低速小車、RoboTaxi 及車路協同等領域提供 Smart LiDAR Sensor System。」

而禾賽科技方面也在第一時間告訴我們:

「我們已在處理相關情況,並有相應的策略應對。我們有美國專業的律師團隊在密切跟進,禾賽知識產權部門也在積極處理。」

而 Velodyne 中國則表示,目前尚不方便回復,將在兩天內發布一份官方公開聲明。

競爭進入白熱化,老牌企業選擇防守

眾所周知,作為一項重要的感測器技術,通過發射激光感應與描繪障礙物的激光雷達,被圈內嚴謹的自動駕駛技術專家視為 L3 級以上自動駕駛汽車必不可少的零部件之一。

而作為進入市場最早且地位無可爭議的激光雷達頂級供應商,Velodyne 在 2017 年以前幾乎壟斷了該市場。

你可以在 2 年前任何大型會議上展出的 L4 級自動駕駛汽車車頂上看到印有 Velodyne 標識的大陀螺。

根據 2019 年 3 月 Velodyne 公開的一組數字顯示,自 2007 年以來,Velodyne 旗下激光雷達的銷量已經突破 3 萬台,銷售額達到 5 億美元。

此外,2016 年 8 月,Velodyne 也獲得了來自福特與百度高達 1.5 億美元的聯合投資。

Velodyne 的部分用戶

然而,市場就是在這過去的 3 年裡發生了急劇變化。

一方面,包括老激光雷達製造商在內,所有相關企業早在 2016 年就提出的「大幅降低激光雷達成本」的目標如今並沒有實現;

而與此同時,若干家聲稱「自己技術能降低成本和大規模量產」的新公司迅速進入市場並獲得資本高度關注。

(我在此前一篇名為《激光雷達市場黎明前夜: 整合淘汰加劇》一文中曾詳細列出近年來獲得高額投資的技術創業公司)

雖然並不清楚這些技術公司是否真的有自己的獨門絕技,但是很多公司都可以提供與 Velodyne 相似的機械式產品,而價格比後者更便宜。

此外,許多中國新興企業在全球市場的拓展速度之快讓人有些驚訝。以這次 Velodyne 起訴的兩家中國技術企業為例:

在 2018 年 10 月曾獲得來自菜鳥網路、上汽集團旗下投資平台尚頎資本及北汽集團 3 億投資的速騰聚創,是目前這個市場中單筆公開融資額最高的中國企業。

就在本月,速騰聚創宣布進入韓國汽車電子系統供應商 ControlWorks 的供應鏈體系,欲為韓國主機廠及一級零部件供應商提供智能激光雷達系統。

除了國內市場,另一家創業公司禾賽科技也獲得了一些來自美國自動駕駛技術圈的訂單——

我們在打車巨頭 Lyft、兩家美國自動駕駛技術獨角獸 Nuro 以及 Aurora 的車上均看到了印有 Hesai 標識的激光雷達產品。

而在今年的百度 AI 大會上,其 L4 級展示車車頂已經不再是 Velodyne 的產品,取而代之的是 Hesai 的 40 線激光雷達(當然這也跟當下的敏感環境因素有關)。

宇多田攝

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車企與自動駕駛技術公司認為 L4 級以上自動駕駛乘用車短時間內落地的希望非常渺茫,除了推遲或取消落地計劃,也開始將目標向「優化 ADAS 功能」方向偏移,這顯然會影響整個車載激光雷達市場。

也意味著,昂貴的高線數激光雷達需求量不會再有顯著增加。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能解釋,為何今年 Velodyne 創始人 Hall 開始多次公開表示公司將會把一部分精力分給 ADAS 終端,強調「低成本和高產能是 Velodyne 的優勢」。

Velodyne 無疑能感受到競爭對手與市場變化帶來的強大壓力,這或許就是公司最終選擇用一種更為強硬方式來維護市場地位的根本原因。

當然,這種大環境也給兩個月前 Velodyne 放出的「正在籌備 IPO」的計劃帶來了一些未知數。

當時外媒報道,Velodyne 希望其上市前估值超過 18 億美元,並在 2019 年末之前上市。因此,此次這起高調的訴訟或許跟公司的上市計劃有一定關係。

事實上,「激光雷達抄襲論」早在 2017 年前後就開始被談及,這在很多人眼中似乎是一個不可避免但對於發明者來說卻很無奈的事情。

曾有行業人士表示,幾乎所有激光雷達公司都拆解過 Velodyne 的產品,借鑒模仿並不奇怪。

這就像,一部 iPhone 的出現,讓多少「山寨機」也活了下來;一個亞馬遜智能音箱的出現,造就了多少個品牌的「圓柱體」。

但是自動駕駛圈有一個細微的差異,那就是無論是量產整車,還是激光雷達,都還沒有一個成熟且獲得市場成功的產品出現。而後者在成本以及形態上的「進步」,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前者問世的時間。

這無疑更加凸顯了各家公司保持技術領先與捍衛技術知識產權的關鍵性。

看看谷歌與 Uber 此前打了近一年半的自動駕駛知識產權戰役,其中就包含對一項有關「激光雷達設計」知識產權的爭奪。

進入 2019 年後,曾經一直用 Velodyne 產品的谷歌在宣布將自己研發並生產激光雷達的同時,也拒絕把這一產品出售給任何圈內競爭對手。

而諸如 Strobe、blackmore 一些創業公司也陸續被收購,也意味著很多下游企業對這一技術的「自主意識」也在變強。

另外針對所有激光雷達公司的一個明顯商業變化是,他們不再選擇把與固態產品相關的旗艦產品以及具體規格表放在自己的網站上,甚至不再公開任何相關信息。

這或許是 Velodyne 給予他們的前車之鑒。

「現在關於商業機密的保護就像在打仗,因為有人偽裝成工程師來應聘,就是為了把你的一些產品及技術信息都順走。這不是一個個例。」一位行業人士曾透露。

Velodyne 無疑是機械時代的最強者,那麼在如今的「機械未死,固態半生」的過渡時代呢?

在已有超過 100 家同類公司的激光雷達市場,一切好像又都回到了起點。

來源:機器之能? ?撰文 | 宇多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芯智訊 的精彩文章:

華為:累計對外支付超過60億美元專利費,近80%支付給美國公司
韓媒鬧烏龍?三星否認獲得三大關鍵材料緊急供應

TAG:芯智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