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七大古都」六個仍在,為何唯有此城幾近消失?原因不簡單

中國「七大古都」六個仍在,為何唯有此城幾近消失?原因不簡單

中國有五千年的文化底蘊,隨著歷史的發展,各個朝代的更迭,不斷推動著科技與文明的進步。從夏朝到清朝,每個朝代都會建立自己的國都,很多地方受到格外的「眷顧」而成為「古都」,發展到今天,中國「七大古都」六個仍在,但為何唯有此城幾近消失呢?

說到「七大古都」,相信很多朋友會張口說出這幾個耳熟能詳的城市:西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還有一個「暖風熏得遊人醉」的杭州。這六個城市先後被多個朝代作為國都,並且是迄今仍然存在的一、二線城市,但唯獨另一個古都銷聲匿跡。

這個古都就是「鄴」,也被稱作「鄴城」。可能有的朋友不是很了解,但如果說到《西門豹》應該就知曉了,小學的時候都學過這一課,其中有個「投巫治水」的經典故事,當時的西門豹就是「鄴城」的縣官。

鄴城最早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名字的起源來自於「黃帝之孫顓頊孫女女修之子大業始居地」,在古代有很多姓氏和地名都是有著直接的聯繫,像「大業」這樣根紅苗正的大人物,以其諧音字命名地名簡直再正常不過。

只是這時候的鄴城還不成氣候,在春秋時期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才動手初建鄴城,發展到戰國時期魏文侯把鄴城開始作為陪都。而前文所說的西門豹正是這個時期的人物,大概是在他的治理下,使鄴城逐漸成為當時的經濟繁榮城市吧。

秦漢時期的鄴城已經初具規模,到了曹魏時期,才是鄴城正式發展的開端。公元204年,曹操擊敗了袁紹佔領鄴城,並把鄴城作為自己的「大本營」,也就是「鄴都」,因此有了「三國故地」一說,直到曹丕稱帝後才把國都遷到洛陽。

到了十六國時期,公元333年後趙的石虎篡位稱帝,把國都遷到了鄴城,史稱「後趙」;公元350年,冉閔趁後趙政局混亂之時殺死後趙君主石鑒,奪取後趙政權並稱帝,定都鄴城,國號魏,史稱「冉魏」;公元357年,已經稱帝的慕容儁遷都鄴城,史稱「前燕」。

十六國時期的鄴城幾次更換「城主」,到了北朝時期仍舊不安穩。公元543年,分裂後的北魏變成了東魏和西魏,東魏的「管轄區」是洛陽以東的土地,因此把都城建立於鄴城;公元550年,東魏權臣高歡的兒子高洋廢掉東魏皇帝自己稱帝,建立北齊,繼續保留鄴城為國都。

鄴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都城,所以鄴城有「六朝古都」之美譽。只是鄴城這個古都命運多舛,其他城市雖然經歷了朝代的變遷,但都能保持並延續發展下來,而鄴城卻是走到了「盡頭」。

公元580年,隋公兼丞相楊堅鎮壓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治所鄴城)總管尉遲迥,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一代名都成為廢墟。那麼為何楊堅非要燒了這座古都呢?

要知道鄴城已經經歷了六朝都城,都城歷來都是每個朝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發展中心,經歷了六朝古都的鄴城,可想而知其繁華程度。

尤其在北周時期,鄴城雖然不是國都卻勝似國都,其主要原因,就是鄴城是當時的佛教中心。2012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出土數量最多的佛造像埋藏坑就是鄴城佛教中心的最好證明。

鄴城正是「民心所向、佛心所向」的緣故,讓楊堅在攻城時曾經費了好大一番力氣,因此攻佔下來後的楊堅一怒之下便燒了鄴城,據說大火燒了一個多月,一座古城就此被毀。

如今已經沒有了當年的鄴城,留下的只有鄴城遺址。而想知道鄴城古都當年的輝煌景象,我們只能從剩下的殘垣斷壁與舊跡斑駁中尋找了。

參考資料:《鄴城遺址》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度歷史觀說 的精彩文章:

古代沒相機,世人憑啥斷定楊貴妃是美女而非醜女?說出來你別不信
中國史上名字取得最好聽的10人,一個比一個好聽,至今無法超越

TAG:一度歷史觀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