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火摺子」比打火機還方便,為啥一吹就著?你看看裡面裝了啥

古代「火摺子」比打火機還方便,為啥一吹就著?你看看裡面裝了啥

現代科技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各種各樣先進的「黑科技」也不斷展現出來,在現代人下意識里,古代的東西都是陳舊、落後的。但是千萬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我們有很多的生活用品和工具,都是從古人發明創造出來的東西上發展演變而來的,雖然古代的工具十分不發達,但是古人卻有很多奇思妙想,製造的很多東西都讓人感到十分不可思議。

火摺子,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一些古裝劇時常會看到這個東西,在一片漆黑孤獨的環境里,主人公從褲D兜里掏出一個小短棒,放在嘴邊輕輕地吹一下,立馬就著火了,比現代的打火機都方便,實在是神奇得很。那麼這個「火摺子」為何一吹就著?到底是什麼原理?其實看看它的製作原理就知道了,咱們一起來做一個簡單的火摺子。

火摺子的儲存物一般是一根長15厘米左右的,有蓋子的細竹筒,蓋子打幾個小孔以便於空氣流通。取一些粗糙的火紙,就是古人上墳時候用的那種粗紙,捲起來,越緊實越好,然後結結實實塞進竹筒里,用火點燃後吹滅,留下少許火星,再把蓋子蓋上就行了。

這樣紙就不能快速燃燒了,雖然沒有火苗但能看到紅色的亮點在隱隱的燃燒,就像灰燼中的余火 ,能保持很長時間不滅,可以微弱保存一點火種。用火之時,打開蓋子吹火種,很快就能「死灰復燃」。當然,這只是普通人家使用的火摺子,這種火摺子不耐用,保留時間短且不穩定。而古代達官顯貴使用的是更加高級一些的火摺子,製作也更加考究一些。

先把紅薯藤用水泡軟,之後取出搗爛,再加上一些棉花繼續搗,並且還要加一些蘆葦櫻子等絮狀物,這樣搗爛之後,鬆散卻不至於稀爛。晒乾之後,灑入硝、硫磺、松香,樟腦等易燃物質和多種香料,搓成細繩狀態,填入小竹筒中。同樣點燃後吹滅,留下少許火星再蓋上蓋子。這個升級版的火摺子簡直好用的不得了,用時,取出一晃即燃,還會有淡淡的香味。

火摺子的原理在物理學上叫「復燃」,指的是已經在燃燒的東西因為缺氧而處在一種半燃半滅的狀態,當從新獲得氧氣後立即開始燃燒的現象。 火摺子就是用易燃的草紙人為的加個外筒,造成缺氧環境,讓明火變成火星。然後打開蓋子,火星從新獲得足夠氧氣,開始重新燃燒,這也是古代人保存火種最方便的一種做法。

在古代,火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古代行軍打仗時,困擾著部隊的最大難題就是煮飯的火種,火種太難得了。南北朝時期戰事四起,北齊腹背受敵,由於缺少火種,部隊燒飯都成了問題,後來皇宮裡的一名侍女發明了一種點火的材料,她把松木削成如紙張薄的小片,用硫磺塗滿它的一端,但它不叫"火柴",而是叫"發燭"、"粹兒"。這就是火柴的前身。

後來這種點火的材料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在此基礎上於18世紀發明了真正的火柴,後來作為貢品進獻給清朝的宮廷。從此,火柴正式傳入中國。隨著外國商人的大量湧入,火柴在中國民間也開始普遍應用起來,老百姓乾脆給這個東西起名為「洋火」。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秘聞趣事 的精彩文章:

辛丑條約賠款分39年還清,十年後大清亡了,其餘的錢是誰還的?
端午節將至,為什麼不能說「端午節日快樂」,應該怎麼說?

TAG:歷史秘聞趣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