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中國」讓影像力轉化為生產力
是誰讓眾多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山水景觀和人文風情成為家喻戶曉的旅遊景點?又是什麼吸引著我們慕名而往,去感知心中的勝境與美景?回顧不少旅遊景區的開發與營銷史,都會有照片在我們心底留下印象,都會有攝影人在潤物無聲地進行著傳播。攝影發現了美景,攝影傳播了美景,這句看起來有些俗套的話,恰恰概括了攝影人的發現之功、攝影作品的傳播之效。
中國攝影家協會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策劃推出的「攝影發現中國」系列活動,邀請廣大攝影人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推薦因攝影而揚名遠近的景區景點、鄉村城鎮,並從中推選出一定數量有特色的代表,通過展覽和圖書的形式向更多社會公眾傳播。
此舉體現的是攝影人對攝影價值的自信,彰顯的是攝影界對攝影力量的科學認知。可以說,正是因為有眾多「發現中國」的不同案例和典型樣本,才能讓包括見證力、傳播力、影響力甚至是互動體驗式觀感等眾多影像本身的力量,轉化為切切實實的生產力,實現攝影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新中國成立之初,許多知名攝影家就有意識地拍攝和記錄祖國的大好河山,在他們的鏡頭中,既有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成就,又有對一派欣欣向榮的新中國的禮讚和歌唱。第一個風景攝影展覽「黃山風景攝影展覽」引來了朱德同志「風景如畫」的評價和郭沫若同志的題詩讚頌,更讓黃山成為攝影家關注最持久、創作最豐富、傳播最廣泛的攝影題材之一。攝影家何世堯拍攝的《巍巍長城》,不僅以觀看八達嶺長城的獨特角度彰顯出影像的價值,也成就了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讓中國走向世界的形象代言畫面之一。這就是影像的力量,直觀而又震撼。
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先是來自港澳地區的陳復禮等攝影家通過進入祖國內地拍攝,經由香港《中國旅遊》等雜誌向全球推廣,再有眾多具有自發意識的攝影人,從身邊的原生態自然景觀入手進行拍攝,通過國內外媒體推介和傳播。一些因為照片而吸引著更多攝影人腳步、進而引來遊客光顧的地方,得益於對綠水青山的呵護,得益於國人生活水平提高後的旅遊需求,得益於保護基礎上的合理開發,變成了被國人關注並熱衷於體驗的旅遊景點:哈尼人賴以生存生活的元陽梯田,基於環境保護目的而建設的塞罕壩林場,因資源枯竭而實現經濟轉型的焦作雲台山,保存完好的明清商城平遙古城,百姓平淡生活著的周庄等江南古鎮……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更多攝影人堅定文化自信,結合扶貧攻堅等國家戰略,深入生活、紮根人民,用手中的鏡頭關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關注正在煥發新的生命活力的古村落,關注深藏在山水之間的小鎮,通過互聯網等媒體同期傳播,甚至藉助於更為當代的短視頻、直播等樣式,不僅傳播山水美景,更張揚著獨特的生活方式。
在媒體融合時代,利用影像即拍即傳即顯功能,利用影像媒介的社交屬性,已實現了更快速的「網紅景點」打造。在全國各地,都有攝影人在做著這樣的嘗試和努力,不斷湧現的各具風情的攝影小鎮、藝術鄉村等正在吸引著更多的遊人,創造著更新的價值。
很難像為不同城市找尋一首足以代表其形象的歌曲一樣,找出一張代表著某些因為攝影發現而火起來的旅遊景點的經典照片,甚至更多時候我們已無法考證到底是哪位攝影家捷足先登地發現了這些各具風情的景觀,但是,正是因為眾多攝影人默默的拍攝與積極的傳播,正是因為眾多攝影人憑著一腔熱情而進行的自發行動,才有了今天影像力量向生產力轉化的成就。
在當下文化與旅遊深度融合的時代,「攝影就是生產力」已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認知,影像更成為旅遊經濟發展的必備傳播利器,「攝影發現中國」的成果更成就了一種生活方式,一股消費新潮。許多地方自發地與各級各類攝影組織合辦豐富多彩的旅遊推介和形象展示類攝影活動,已然不僅僅局限於實證性地拍攝景觀本身的魅力,而是由景觀和文化特色出發,講好當地故事、展示當地形象,以藝術的力量來感染更多的人。從這個角度來看,「發現中國」的攝影人仍任重而道遠。
文章刊發於《中國攝影報》·2019年·第61期·2版
文字:奚水
聲明:本文內容如需轉載,請聯繫作者取得授權
《中國攝影報》郵發代號1-126
對開每周兩期
24個版全彩印刷
全年100期共150元
給我好看
你就好看~


※代言人李瑛:長城,中國的符號
※第四屆「福能杯?能源與科技」全國攝影大展
TAG:中國攝影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