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作霖早年差點兒餓死,幸虧得一孀婦收留,發跡後他這樣報答

張作霖早年差點兒餓死,幸虧得一孀婦收留,發跡後他這樣報答

眾所周知,中國人向來注重感恩,還有「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說法。比如漢初名將——有著「兵仙」美譽的韓信,就因「千金贈漂母」的義舉而被世人稱道千年。事實上,不僅古人有著如此的仁義之心,近代人物之中也不乏楷模,比如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其實也是一位懂得感恩的人。

張作霖,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生於奉天省海城縣(今遼寧省海城市)馬家房村西小窪屯,其父張有財在縣城經商做些小本買賣,勉強能夠維持家庭生計。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13歲的張作霖被父親送入私塾,師從楊景鎮。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張作霖剛剛讀了三個月,父親張有財就因與賭徒發生爭執而被毆打致死。得知父親慘死的張作霖立馬逃出學堂,與二哥張作孚一起找到賭徒想要為父報仇,不料雙方爭執途中不慎開槍走火。張家兄弟將人打死後,二哥張作孚主動攬下所有罪名,隨即鋃鐺入獄,怕人尋仇的張作霖則跟著母親王氏和妹妹一起,連夜趕往鎮安縣(即黑山縣)尋求外祖父的庇護。

然而王家也不是什麼大戶人家,根本沒有辦法養活張家兄妹,張作霖無奈之下只得出外謀生。在這一時期,年輕的張作霖飽嘗到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光緒十七年(公元1891年),16歲的張作霖流浪到營口一帶,此時他囊中空空,幾近餓死。好在行至營口高坎鎮時,在當地有著眾多田產的「孫寡婦」,見張作霖身處困境,內心不忍便給予其飯食,讓他活了下來,張作霖因此視其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恩人。

這個「孫寡婦」是當地孫家二房大太太,二房當家早年因病去世,她也就被鎮上百姓稱為「孫寡婦」。張作霖行至高坎鎮時,正值農忙時節,擁有不少田地的孫家僱傭了大量短工,幫助自家收割莊稼。每天中午和傍晚,孫家管家都會帶著下人前往田間送飯,張作霖早已餓得頭昏眼花,便壯著膽子趁機混在短工之間,領取孫家乾糧填充肚子。由於這些短工很多都不是本地人,彼此之間並不熟識,加上人數眾多,孫家管家也沒法認全所有僱工,張作霖就這樣矇混過關,一連好幾天都以此混得飯食。

不過這並不是一個好法子,沒過幾天,張作霖的伎倆就被孫家管事發現,孫家僕役將其抓出痛打了一頓。當時孫寡婦正好在旁招待幫工,看到瘦弱的張作霖被打得鼻青臉腫,她動了惻隱之心,趕忙阻止僕役的毆打行為,還告訴張作霖以後每天都可以找自己領一頓飯食。飽嘗人世冷暖的張作霖,自然對孫寡婦的善舉充滿感恩,得知孫寡婦膝下無兒無女,張作霖更是立馬就認她為乾娘。不久,張作霖離開高坎鎮闖蕩,但是孫寡婦的恩情他卻始終沒有忘記。

數十載後,張作霖功成名就,成為東三省真正的掌權者,人稱「東北王」。發達之後,張作霖專門趕往營口,親自尋找昔日的救命恩人。找到乾娘孫氏後,張作霖當眾磕頭致謝,還為乾娘在當地置辦眾多房屋田產,往後數年的節慶之日,張作霖一般也會抽空前往探望,陪她嘮嗑解悶。孫氏逝世後,身在前線的張作霖更是派專人隆重安葬,事後自己還曾多次前往祭掃。俗話說「英雄怕見故鄉人」,許多曾經落魄的梟雄發跡之後,面對昔日恩人時最先想到的往往不是報恩,反而是如何掩蓋自己之前的恥辱經歷。與之相比,張作霖的品行值得世人敬重和學習。

參考資料:

《張作霖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島國建立四月就滅亡,聯合國為其斡旋十餘年,今年十月或將復國
聯合國憲章並非絕對公平,其中一條款令日本痛恨,國人卻拍手叫好

TAG:趣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