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唐三彩馬的馬尾為什麼都很短?漲姿勢了

唐三彩馬的馬尾為什麼都很短?漲姿勢了

作者:M·辰

#陝歷博篇-9#

親愛的小夥伴們,感謝您一路支持、跟隨「走遍世界博物館」從文明古國系列的埃及、印度、希臘、墨西哥以及歐洲系列的俄羅斯一直走到亞洲系列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土耳其。現在,2019年「國慶70周年——中國篇·陝歷博」正在進行中。小夥伴們,速度圍觀啦!

我們在參觀博物館時,經常會看到一些人腳步匆匆、走馬觀花、轉上一圈便走人了事。殊不知凡是能進入到博物館裡的每一件文物都有它自身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與科學價值。比如,我們最近一直在聊的唐三彩馬,其頭小頸細、四肢修長、胸肌雄健(上圖)等形貌特徵的背後就含藏著一部漢代絲綢之路的簡史;而它光艷明麗、自成風格的三彩製作工藝則又可以追溯到漢代制陶藝術的發展史……通過唐三彩馬,倘若我們能夠了解到它背後的歷史脈絡以及當時社會的時代風情,那麼也就不枉它在地下憋屈了千餘年

今天,咱們將接著說陝歷博唐三彩馬——為什麼唐三彩馬的尾巴都很短?它傳遞出了怎樣的時代信息?

(本文圖片由M·辰、色影拍攝,版權所有

(唐,三彩馬,局部)

細心的觀眾都會發現大多數唐三彩馬的尾巴都很短——它們要麼是本身被塑造得很短(上圖),要麼就是長長的尾巴被打成結而變得很短。

問題是,唐三彩馬氣宇軒昂、形體碩大,卻為什麼偏偏馬尾如此短小呢?

(唐,三彩馬)

首先,從藝術的角度看,唐三彩馬的頭都很小,如果尾部墜上一根長長的馬尾,會使整個馬的造型變得頭輕尾重,看上去很不協調。因此藝術家在設計作品時有意將馬尾設計的比較短。

(唐,黑釉三彩馬)

其次,唐三彩馬為整體燒制。如果器物體積過大,不僅加大了燒制的難度,也增加了運輸過程中損毀的風險,獨立外掛的馬尾稍有不慎就可能會折斷或脫落,這意味著所有的人力、材料乃至時間成本都會隨著馬尾的損毀而報廢。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只得將馬尾做得很短、很小。

(唐,黑釉三彩馬,局部)

另外,唐三彩馬尾短小的原因還跟馬的大小便有關。馬在大小便時會弄到尾巴上,人們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將馬尾編成辮子。於是,這種生活元素被藝術家所捕捉,而它又正好校正了「頭輕尾重」的美觀上的不足。因此,人們所看到的唐三彩馬就變成了短尾馬。

(唐,三彩打馬球俑)

將馬尾編成辮子的做法除了衛生清潔的原因外,還與唐代社會盛行打馬球運動有關。為避免馬在奔跑過程中由於馬尾甩來甩去而與其它馬的馬尾纏繞在一起,於是人們把馬尾編成辮子或者將馬尾打結,以防止發生意外。

(本文圖片由M·辰、色影拍攝,版權所有

(西漢,彩繪陶兵馬俑)

如果上述「為防止馬奔跑時馬尾交纏,而將馬尾編辮或打結」的做法行之有效,那麼,戰場上戰馬的馬尾肯定也都會被弄短。然而,事實好像不是這樣,至少我們看紀錄片、電影時,戰馬的馬尾都甩來甩去威風得很呢!

為此,辰館特意花費N多小時,從浩如煙海的圖片庫里找出了上面這張《西漢,彩繪陶兵馬俑》圖片。圖中清晰可見漢代騎兵方陣中的戰馬,其馬尾確實是打!了!結!

當然,藝術品終歸是藝術品,是高於生活的藝術之作,真實的生活可能並非如此。

(唐,三彩三花馬)

好啦!參觀陝歷博,唐三彩馬賞析要點總結:頭小頸細、臀圓腿長、立耳方額、胸肌健碩,具備這些特點必是良馬;若頸部鬃毛為三花式,則是極品寶馬之標誌;大部分三彩馬的尾巴較短,原因見本篇,其它見#陝歷博篇-7、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走遍世界博物館 的精彩文章:

亞洲文明對話-4——阿曼國家博物館
亞塞拜然國家歷史博物館——亞洲文明對話(五)

TAG:走遍世界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