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闢謠:可怕?麻煩?腸鏡檢查別誤解,這些人需要定期進行腸鏡體檢

闢謠:可怕?麻煩?腸鏡檢查別誤解,這些人需要定期進行腸鏡體檢

說起做腸鏡,很多人會心存恐懼,覺得會很難受,很麻煩。於是,一拖再拖,有時候往往耽誤了病情。

腸鏡檢查真的有那麼可怕嗎?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肝膽胰、消化內鏡、疝外科張文興主任介紹:不少人並不了解腸鏡檢查如何進行,在道聽途說中進一步加深了對腸鏡的誤解。

腸鏡就是一根細長靈活的軟管,頭端裝有燈光、攝像頭以及鉗子,另外還有沖水和充氣裝置。

腸鏡從肛門進入大腸,並一直到達小腸的末端,沖水口可隨時出水沖洗腸道,充氣裝置可使原本像氣球一樣癟起來的腸道撐開,以便醫生更好地觀察。

腸鏡端的燈光和攝像頭將在腸道內的影像傳到電腦上,操作醫生可觀察到腸道內的情況,如果發現腸道內長了異常的東西或是腸道本身出現異常,還可利用鉗子鉗取異常部分,送病理檢查。

醫生在鉗取腸道里的異物(如息肉)時,鉗取過程中患者也不會感到疼痛,因為息肉上沒有神經分布。大部分人都可在不用鎮痛葯的情況下耐受腸鏡操作。

為什麼要做腸鏡檢查?

腸鏡檢查最常見的是發現息肉,或大或小、或軟或脆、或有蒂或無蒂、或單發或多發。

這時,醫生會通過腸鏡上細小的孔道將治療器械送入腸道,將結腸里的息肉切掉並送到病理科化驗,明確病變性質。 另外,結腸炎、潰瘍、出血、寄生蟲,包括腫瘤,腸鏡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張文興主任提醒:如果有腹痛、腹脹、腹瀉、便血或者腫瘤標記物升高,一定記得及時通過結腸鏡檢查找出病因,以免延誤病情。

研究證實:腺瘤型息肉息肉是癌變高危因素,息肉直徑越大,癌變風險越大,大於1厘米的息肉癌變風險為10%上下,大於2厘米的癌變率能上升到40%左右。

專家們建議:過5毫米的息肉可以進行內鏡下干預,採用內鏡下電切治療等手段以防範於未然,而對小於5毫米的息肉可以定期觀察隨訪。

即便是息肉惡變為早期大腸癌,只要息肉浸潤程度沒有超過黏膜層,內鏡下治療如黏膜切除或黏膜下剝離也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關鍵在於早發現,早醫治。

做結腸鏡應該注意什麼?

做腸鏡最重要的是腸道清潔,如果腸道內還遺留有糞便,就有可能隱藏或大或小的病變。

因此患者在做結腸鏡檢查之前,要保證前3天甚至1周進食易消化的少渣食物,不要吃帶皮和帶籽的蔬菜水果。而且喝完瀉藥後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多進水,將腸道沖洗乾淨。

需要定期腸鏡體檢的人群

數據統計:大腸癌在50歲以後發病率顯著升高。我國大腸癌發病年齡在40到60歲左右,30歲以下的年輕人發病也不少見。根據專家指南的總結,建議以下人群定期做腸鏡檢查:

1.無腸癌家族史的一般人群,建議45歲以上應做第一次腸鏡檢查,若無異常,則以後每隔3-5年檢查一次。

2.腸鏡檢查若發現腺瘤性息肉應儘早摘除,術後每年進行一次腸鏡複查。

3.若父母或兄弟姐妹等直系親屬中有腸癌患者,應適時接受腸鏡檢查。

4.排便習慣改變,如果近期經常腹瀉或便秘,肛門墜脹,以及大便性狀改變,出現大便帶血,黏液,及時做腸鏡檢查。

5.中下腹部出現程度輕重不一的腹痛或脹痛,貧血常覺得疲勞,突然消瘦等也要及時進行檢查。

張文興主任介紹:如果有些患者不能耐受普通腸鏡,患者可以根據醫生建議採用無痛結腸鏡檢查或膠囊內鏡檢查。

(編輯Rachel。圖片來源網路,侵刪)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夏冰心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湖南醫聊 的精彩文章:

郴州男子看路不平老頭暈,白內障加散光來襲!醫生手術一次搞定?
壓力衣,康復戰鬥中的「主角」,怎樣化「壓力」為助力?

TAG:湖南醫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