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吳承恩為什麼寫《西遊記》?他把自己映射成了一位主角

吳承恩為什麼寫《西遊記》?他把自己映射成了一位主角

吳承恩為什麼寫《西遊記》?這是他精神世界的最後秘密,沒人確切地給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但是我們能從他的身世,以及中國文人的普遍特點看出一些端倪。

吳承恩自小在鄉間有神童之稱,但是時運不濟,加上考運不順,直到中年他才得到一個貢生的補缺。可偏偏知識分子又有一股清高勁,他看盡了官場上的厚黑,終究覺得這條路不是他能走的,於是黯然離開廟堂,重回江湖。由於個性古怪、性情剛愎、人脈凋零,無依無著的吳承恩只能流落於南京街頭一處陋巷中,靠讀書寫字度日。

知識基礎和寫作衝動

吳承恩身負神童的美譽,從小就極富推理和幻想能力,加上出身讀書世家,環境的熏陶使他自小就讀了許多稗官野史、鄉野傳奇,腹內有千言萬語,寰宇百相,這是他寫作《西遊記》的知識基礎。

彼時,吳承恩處於人生谷底,事事不順,只能把煩惱寄託於出世,幾乎江浙一帶所有的寺廟及都留下了他的足跡。他熟讀了不少佛家經典,自然對於歷朝傑出名僧的生平也都仔細地品讀過。無意間他對唐代玄奘大師的生平產生了極大的興緻,於是慈恩寺三藏法師的傳記便成了那段時間他精神上的支柱。

雖然寺廟裡的暮鼓晨鐘、青燈黃頁暫時可以讓他得到一時寧靜,但是由於性格和閱歷使然,盤旋在他腦中對社會現實的種種埋怨,然他輾轉反側,無法入眠,心中總是壓不下去打抱不平的邪火。於是某日他突發奇想,為什麼不把從經典上所理解的一些道理,以他景仰的玄奘大師為主軸,編寫一部既可以警醒人心,又可以抒發自己情緒,同時也能針砭時弊的小說流傳於世呢?最起碼對他蹉跎的人生有個交代。這是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情感衝動。

經過了一段長時間的構思,吳承恩就以玄奘大師當年要到印度那爛陀寺學習經典的整個心路歷程和所遭遇到的種種障礙,用八十一難的方式編成了小說。整部書中,他用詼諧逗趣的語言,極富文採的詩文,把古中國的風土人情描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其實仔細咂摸這部章回體小說,吳承恩可說是用盡了一生的智力和精力,古話說「物不平則鳴」,吳承恩胸中鬱積有怨怒,所以用小說的方式「吶喊」,發出了自己生命的悲鳴。為了給人生一個總結,他更是把自己映射到了唐僧的身上。

映射的兩個維度

吳承恩的這部書造就了形形色色的虛幻人物,人們或者喜歡神通廣大的孫悟空,要麼喜歡真情實感的豬八戒,但始終很少有人喜歡其中最重要的靈魂人物——玄奘大師唐三藏。不少《西遊記》的影視作品,將唐三藏描述成一位息事寧人、膽小怯懦、色厲內荏的形象,但其實沒有理解作者的苦心。

吳承恩當年之所以選擇唐三藏的經歷來寫小說,就是考慮把自己映射其間,理由有二:

第一,唐僧的糾結、短視和倔強,完全就是吳承恩對自己的描摹,通過上文介紹他的身世,我們知道,他半生蹉跎好不容易得個貢生的缺,但因為性格執拗,只相信自己是對的,不肯妥協,最終扔下飯碗,落得個四面楚歌的境地。正如唐僧屢次三番不信孫悟空的警告,反而氣走了大徒弟,使自己總被妖怪擄走。

第二,吳承恩對於唐僧的敬仰。歷史上的唐僧一個人由長安出發,跋涉千山萬水,最終來到異國他鄉,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濟世救人。唐僧不求財、不求名、不求官,只為精神的追求,甚至數次遇險也死不旋踵,堪稱中國人的脊樑。吳承恩敬佩唐僧對理想的堅持和追求,故而寫了這段冒險。

其實,一個書生,尤其是從小被灌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觀的中國式文人,實現其人生價值的最好方法是做官,敦風易俗,教民向化。但吳承恩作為一個落魄書生,無力改變現實,唯一能滿足其精神追求的方法就是「立言」,寫本書寄託自己的感情。中國文人總有一種對「天下」的責任感,從這個角度出發,就不難理解很多古書的寫作原由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廁讀大歷史 的精彩文章:

女子健忘於是去檢查腦子,醫生說有寄生蟲,她反而感到慶幸
古人類曾冒險觀察活火山,在噴發現場留下腳印,並繪岩畫記錄

TAG:廁讀大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