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木蘭辭》中,花木蘭替父從軍十二載,敵人是誰?

《木蘭辭》中,花木蘭替父從軍十二載,敵人是誰?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滄海明月生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這是《木蘭辭》里的開篇詩句,千百年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毅然奔赴疆場的故事一直在民間廣為傳頌,花木蘭也以忠孝兩全的形象,成為封建時代「巾幗不讓鬚眉」的典型人物。

《木蘭辭》文風剛健,學術界普遍認為這首詩創作於北魏時期。

而據史學家考證,花木蘭的家鄉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營廓鎮周庄村小魏庄,當時這裡正好處於北魏王朝的轄域內。

詩中有「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可汗是對游牧民族首領的稱呼,由此推測花木蘭所處的時代,應該就是北魏拓跋氏當政時期。

花木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緊接著一路向北「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到達黑山之後「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再接下來就沒有花木蘭征戰路線的描述。

若從詩歌的寫實角度而論,這裡應該就是花木蘭殺敵的戰場了。

黃河自不必說,詩中的「黑山」現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部,在唐代則是內蒙古巴林右旗的小罕山。

不過無論哪一種說法都可以推斷,花木蘭抵達戰場後,所面對的敵軍是騎兵部隊,大致活動範圍在河北、內蒙古一帶。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混亂的時代之一,北魏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長期遭遇到外敵的侵擾。

據《魏書》的記載,當時北魏所面臨位於北方一帶的的敵人,主要有突厥、庫莫奚、契丹、柔然四國。

那麼,那個令花木蘭為之浴血奮戰十二載的敵人,到底是誰?

一、煉鐵奴出身的突厥

西漢時期,漢武帝大破匈奴,殘餘的匈奴人便流落在在蒙古高原和中亞一帶,再也不復當年縱馬彎弓的雄風/

殘存的匈奴人中有一支部落,在征戰中被鄰國滅族,僅剩一位10歲的小男孩,因為年紀小被敵人砍掉雙腳扔在草叢裡。

後來男孩被一頭母狼所救,長大後與母狼結合使其懷孕,鄰國國王得知男孩還活著,派人殺死了他,母狼卻逃跑了。

母狼一路北逃,在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一帶)的一個山洞裡生下10個男嬰,後來他們各自繁衍生息,其中一支生活在阿爾泰山一帶。

阿爾泰山形似戰盔,當地語將其稱之為「突厥」,因此這支族群便以突厥為代稱。

這個故事很是離奇荒誕,顯然並不可信。

倒是唐初長孫無忌等人所著《隋書》的記載,更合乎情理:

「突厥之先,平涼雜胡也,姓阿史那氏。魏太武皇帝滅沮渠氏,阿史那以五百家奔蠕蠕。世居金山之陽,為蠕蠕鐵工。金山形似兜鍪,俗號兜鍪為突厥,因以為號」。

也就是說,在魏太武帝橫掃南北的時候,突厥只是個投奔「蠕蠕」的小部落。

500名西涼胡人為柔然人煉鐵,最後聚集繁衍成為一個部落,稱之為突厥。而在為柔然人煉鐵的這一時期,正是北魏王朝興盛之時,突厥人顯然並不具備與北魏作戰的實力。

二、近乎亡國的庫莫奚

庫莫奚是根據鮮卑語音譯而來,在蒙古語中為「沙子、沙漠」之意。從字面上理解,庫莫奚族應該是生活在大漠中的少數民族。

庫莫奚族在中國歷史中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一直都是一筆帶過。

最詳細的一次記載是在公元388年,也就是北魏的登國三年。這次記載對於北魏是輝煌,對庫莫奚卻是慘痛的記憶。

公元388年,北魏開國皇帝道武帝拓跋珪大破庫莫奚,「獲其四部雜畜十餘萬」,這樣的損失對於原本就不怎麼強盛的庫莫奚是致命的。

此後,庫莫奚一蹶不振,再無閃耀出場,徹底淪為無名小族。

這樣的敵人,哪裡用得上花木蘭所在的軍隊「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顯然近乎亡國的庫莫奚,根本不配成為北魏的對手。

三、附屬國契丹

契丹也是音譯詞,意為「鑌鐵」,該部落大致位於中國東北長白山一帶。根據記載,早在東晉時期,即有契丹人侵擾中原的先例。

契丹勢力範圍,還有存在一支政權--前燕,即是《天龍八部》里慕容復所念及的故國。前燕的國主慕容皝是個胸懷大志之人,為人剛毅而富有謀略,被東晉朝廷封為左賢王、望平侯。

慕容皝在位時,發動了大規模的針對契丹的戰爭,契丹人自然不是他的對手,很快就被趕出東北,逃至蒙古一帶,此後數十年一直沒有恢復生機。

公元386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建都盛樂,為了徹底清除威脅,拓跋珪大肆興兵剿滅草原上的契丹人。

接連經過兩個王朝的圍剿,倖存的契丹人再也沒有了東山再起的資本,全族淪為盜馬搶劫為生的蟊賊,即便後來人口有所恢復,契丹人也只得常年向中原列國進獻馬匹,才能在夾縫中獲取生存。

這樣的狀態一直到公元534年北魏亡國,始終都沒有改變過。顯然,花木蘭所面對的敵人,並不是這樣的不堪一擊。

四、兇悍的柔然

活躍在長城以外大漠南北的柔然汗國,北及貝加爾湖畔,南抵陰山北麓;東達西拉木倫河,西及西域天山一帶,存在時間長達150餘年,憑藉廣袤的轄域,成為北魏最兇悍的對手。

北魏與柔然建國時間相差無幾,北魏為了擴充勢力範圍需要統一柔然,而柔然汗國為了掠奪戰略物資,也屢次侵犯魏境。

公元424年,柔然國的大檀可汗得知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去世,率6萬騎兵攻陷了魏都,包圍了戰略要地雲中。

而此時,北魏王朝繼任者拓跋燾不足16歲,面對來勢洶洶的敵軍,這位勇武的少年臨危不懼,親率2萬精騎增援雲中。

拓跋燾在此戰中的表現極為搶眼,《魏書》記載「臨敵常與士卒同在矢石之間,左右死傷者相繼,而帝神色自若。」

北魏將士見狀莫不踴躍向前,很快將人多勢眾的柔然軍團擊潰。

此後雙方互相交戰長達5年之久,由於拓跋燾治軍有方,北魏始終占居上風,兩軍交戰13次,北魏獲勝11次。

公元429年,拓跋燾率軍離京3000餘里征討柔然,招降對方30多萬人,俘獲牛馬百萬匹,就連柔然的大檀可汗,也因此憂憤交加染病身亡了。

自此,柔然國實力大損,此後雙方儘管互有摩擦,但很少有柔然主動進攻的戰局了,雙方一致保持對峙,直至北魏終結。

正是基於這樣的大局下,才有了花木蘭凱旋時「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的溫馨一幕。

沙場征戰苦,將軍白髮征夫淚。在殘酷的疆場,花木蘭最終能全身歸來,並重回平淡的家庭生活,無疑是極其幸運的。

無論花木蘭這個人物是真實還是虛構,通過這首詩的背景我們大致可以了解了五胡十六國那段血火紛飛的歷史。更重要的是,花木蘭蕩氣迴腸的故事,喚起了無數人心中精忠報國的熱血與豪情。

參考資料:《木蘭辭》、《魏書》、《隋書》、《十六國春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派 的精彩文章:

《長安》元載原型:幹掉李輔國,偷看密旨,被賜死時富可敵國
東晉道教學家、煉丹家、醫藥學家三棲奇人,醫學理念領先世界千年

TAG:歷史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