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宋襄公其實有人格分裂症,偉人評價的一點不錯,他就是蠢豬式仁義

宋襄公其實有人格分裂症,偉人評價的一點不錯,他就是蠢豬式仁義

宋襄公,春秋時期一宋國君主,千百年來一直飽受爭議,有人嘲笑他是蠢豬,對敵人講究「仁義」,結果葬送了性命。也有人盛讚他是最後的「仁義」之師,從此之後,中國就進入到禮崩樂壞的時代。

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談一談,宋襄公的仁義之舉究竟該盛讚,還是該嘲笑?

先介紹一下宋襄公:

宋襄公是宋國的國君,宋國是一個小國,以現在的河南商丘為中心,周邊國家包括衛國、魯國、鄭國、陳國、徐國、蔡國、邾國等。基本都是姬姓諸侯國,而宋國實際上是殷商遺民國家。

之所以宋襄公千百年來褒貶不一,主要還是因為做了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推位讓國:

宋襄公作為嫡長子是宋國君主繼承人,但是他覺得自己還不夠格,趁著老爹宋桓公未死,決定禮讓給自己的庶兄目夷:

「目夷年齡比我大,而且忠義仁義,請立目夷為國君吧。」

宋桓公竟然認為言之有理,真去找了目夷,結果目夷自慚形穢,還有比讓位更大的仁嗎?結果因此跑到衛國去了,不肯接受讓位。

第二件事,是乘車之會:

宋襄公還是有著偉大理想的,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桓公去世後,他想依靠自己的「仁義」稱霸。

於是趁著齊國內亂,秦國和晉國打仗的機會,強迫把周邊的幾個小國聯合起來,組成聯盟,自己當盟主。不顧齊國和楚國國君的不滿,約定秋天再到盂這個地方會盟,大家都不帶軍隊,只有國君參加。

目夷勸他帶上軍隊,但是宋襄公認為,會盟是自己提出來的,約定也是自己提出來的,當然得遵守。

結果到了地方後,被事先埋伏好的楚軍抓住,關了足足好幾個月,才在宋目夷的斡旋下救出。

第三件事,是泓水之戰:

這也是宋襄公被嘲笑最多的一件事,有一個成語叫做「宋襄之仁」,就是諷刺這次戰爭的。

宋襄公被放出來後,不找楚國報仇,沖支持楚國當霸主的鄭國開刀,結果楚國來救,雙方布兵在泓水兩岸。

在《史記》中是這樣記載這次戰鬥的:

「襄公與楚成王戰於泓。楚人未濟,目夷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濟擊之。」公不聽。已濟未陳,又曰:「可擊。」公曰:「待其已陳。」陳成,宋人擊之。宋師大敗,襄公傷股。」

大體意思就是宋襄公講究仁義,不肯在楚軍處於劣勢的時候發動進攻,結果導致大敗。

在《左傳》中這樣記載對於此次戰鬥失敗,宋襄公的看法:

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

在宋襄公看來,君子不應該重複去傷害已經受傷的人,不能去傷害或者抓捕兒童或老人,而且打仗不能憑藉天險,對於敵人不利時,不能進攻。

末了,仍然加上一句,雖然我是已經被滅的殷商遺民之國,但是仍然不會擊鼓進攻還沒有準備好的敵人。

有人說宋襄公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不惜以亡國為代價,也要捍衛文明和守信的理想。之所以大家認為他蠢,實際上是沒有把眼光放到春秋時期,宋襄公就是「春秋大家精神」的完美詮釋,那個時代的戰爭也講究「禮節」,脫離了這條規定,那就是耍流氓。

實際上在春秋時期,各諸侯國就是圍繞在周朝天子身邊的,都是兄弟。即使出現了矛盾要兵戎相見,也是講究軍禮,所謂的軍禮,大約是以下幾種情況:

首先,兩軍交戰是要下「戰書」的,沒有戰書,或者對方沒應戰,是不能隨便發兵的;其次,既然要交戰,就必須要說明原因,不能打不明不白的仗;第三,即使到了交戰那一天,也得等對方戰車擺好,士兵排開,擂鼓後才能開戰,如果對方不擂鼓,是不能進攻的。

大家小時候都背誦過一篇課文,講的是孟子見梁惠王,其中有一句:

「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實際上,五十步笑百步是有另外一層意思的,在古代兵書《司馬法》中記載:

「逐奔不過百步,縱綏不過三舍。」

打仗,敵軍敗退,追擊步兵追一百步就得停止追擊,追擊駕車逃跑的敵軍也不能超過九十里,這才叫「禮義之兵」!

所以說,後退了一百步基本就脫離了危險,而退後了五十步,那還是相當勇敢的,所以五十步笑百步,也不是沒有道理。

如果說宋襄公之前,戰爭不過是分勝負的遊戲,這之後,戰爭就變得「詭計多端」,無所不用其極,不再顧及傷亡率,而是追求殺人的數量,比如商鞅變法中就有根據殺敵多少領賞的規定。

從戰爭再延伸到現在,什麼地溝油,什麼蘇丹紅,什麼扶不扶老人,都出來了。很多人認為,這就是禮樂崩壞之後造成的,人們為了達到目的開始使用下三濫的手段,毫不顧忌,毫無人性……

但寫到這裡,我們其實搞錯了一個概念,這種現狀跟諷刺宋襄公愚蠢的人並無關,因為宋襄公根本就不是「仁君」,他不過是打著「仁義」的幌子來實現自己的野心!

我們不妨倒推宋襄公的一生: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為傷病折磨,一命嗚呼,走完了自己「仁義」的一生。之所以會傷病,是因為公元前638年泓水一戰,因為太過「仁義」,才使得戰爭失利,中箭負傷。之所以會發生泓水之戰,是因為宋襄公進攻鄭國,楚國來幫鄭國,採取了「圍魏救趙」的方式。之所以宋襄公進攻鄭國,是因為鄭國不支持宋襄公稱霸,支持楚國稱霸。之所以鄭國不支持宋襄公稱霸,是因為公元前639年,宋襄公強行要求大家會盟,選自己當盟主,而楚國笑話他不自量力,從而設計抓了他……

實際上宋襄公之所以落得如此下場,是因為他本身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我們來看宋襄公在這之前所做的三件事:

第一件事是看到齊桓公去世,自己的野心急速膨脹,不顧目夷的勸阻:

「以小國之力會合諸侯是禍患。」

咦,宋襄公不是還曾經把國君位置讓給目夷嗎?既然不在乎名位,為什麼又貪慕虛榮想當霸主呢?

就因為有了野心,才想方設法去實現自己的野心,而要實現野心,必然就會出現不仁義的事情。他第一個下手的對象就是滕宣公,通過非法扣押人家國君,迫使其奉自己為盟主。

這時候再看當年他的推位讓國,難道不是他籠絡人心的一種手段?

第二件事更加不仁義!

扣押了滕宣公之後,又武力脅迫曹、邾兩國在曹南會盟。而後,又命邾文公把鄫國國君當作祭品,押到睢水郊外去祭祀,想藉此來威脅東夷臣服。

為了實現自己的野心,不惜拿活人來祭祀,怎麼這個時候不提「仁義」,不提「周禮」了?

要知道在周朝,祭祀是有嚴格的要求的,即使是最殘忍的血祭,也有相關的要求:

「用牲血,先進獻後灌地,使血氣達於地下,以供神享。」

宋襄公為了殺雞嚇猴,竟然把鄫國國君給生祭了,這是「仁義」之君能幹的事?

第三件事則是進攻曹國!

為什麼進攻曹國呢?

就是因為宋襄公的殘暴行為不僅嚇住了猴,還把猴子給嚇反了,一個不服,就要發兵攻打,這難道也是「仁義」之君?

難怪事後魯國臧文仲感慨道:

「以欲從人,則可;以人從欲,鮮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有慾望不可怕,只要這個慾望是順從於他人的,那麼就可以有。如果自己的私慾是強迫他人順從,是損害人家利益的,那麼要想成功,難!

所以,宋襄公就是一精神分裂症患者,仁義起來,連國君的位置都讓,蠻橫起來,別人一個白眼,他就要把這個人祭天。

其實看看春秋時期地圖就知道了,以宋國之力怎麼可能扛得住楚國大軍,說到底泓水之戰是力量不對等的戰爭。就算是宋襄公出其不意攻擊楚軍,就算是他不那麼「仁義」,也根本就改變不了這場戰爭的勝負。

他不過是為自己的失敗而找的一個借口罷了!

難怪我們偉人在《論持久戰》時就提到:

「我們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種蠢豬式的仁義道德。」

戰爭不是兒戲,仁義是講究對象的,你跟流氓講什麼仁義?就像當年你站在南京城門口,跟侵略者講,我們還沒準備好,你等我們生產出大炮和坦克後,咱們擺開陣勢再打吧?

仁義,大家都遵守,那叫仁義,都進攻到家門口了,你跟侵略者講仁義,豈不是貽笑大方?

當然,我們評價宋襄公愚蠢,絕不是抨擊那些遵守規則的人,這是兩個概念,請不要弄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楊角風發作 的精彩文章:

大明王朝:呂芳得知楊金水變瘋,為何不報嘉靖帝,卻去找了芸娘?
七大恨,努爾哈赤進攻明朝的理由,看似仇深似海,實際強詞奪理

TAG:楊角風發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