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鳳雛將軍獻身此地,的確嗎?白馬關前重「品」三國

鳳雛將軍獻身此地,的確嗎?白馬關前重「品」三國

何處白馬雄關?德陽市羅江縣內。暑期,帶兒及侄兒至白馬關去叩問那段三國歷史。

白馬關所處的位置視線非常開闊,樹木蔥蘢。城門前是一塊十來畝的大平壩,應是守軍馳馬奔騰的教武場。白馬關城樓大約有四五層高,整齊的垛口加飛檐翹角,崔巍古樸,仰頭一望,倒也頗有一番凌厲氣勢。

「江鎖雙龍台,關雄五馬候,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可見,白馬關在軍事拱衛成都方面,是真正意義的「最後一關」。白馬關所在山峰叫鹿頭山,屬於龍泉山脈一部分,是成都平原與川東丘陵的重要分水嶺(東之流下注涪水,西之水聚為沱江),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得白馬關有了蜀都北部的「門戶」之稱。它屬於劍南五關之一,與葭萌關、劍門關、涪城關、江油關同列。因此,此關一過,前面就是一馬平川的成都平原,在地理上已經是無險可談。

據說蜀漢時期,白馬關一破,劉禪就在匆匆忙忙地準備投降曹魏的有關事宜了。如此一來,這名不見經傳的鹿頭山,海拔不高的荒山野嶺,赫然間也有「南臨益州開千里沃野,北望秦嶺鎖八百連雲,東觀潼川層巒起伏,西眺岷山銀甲皚皚」之勢,不愧為保衛成都之鎖鑰。

鹿頭山並不高大,也談不上有多險峻,鬱鬱蔥蔥,一方秀嶺,除了來來往往的遊客,這山嶺之上也顯得很有一些冷清。但此地的歷史文化卻極為厚重,僅在三國蜀漢時期,這古道林間就演繹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有的改變了蜀國的命運,有的還影響著中國歷史發展走向。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與其子諸葛尚、張飛之孫張遵,先後戰死在關上,彰顯了蜀漢王朝的最後一抹血性。在天府之國近千年與中原地區的交流中,無論是對蜀漢王朝出川北上的子民,還是對那些北方來四川謀事當差的人來講,這白馬關應該都是一道大家必過的關口所在。

當然,白馬關最為出名的典故,就是《三國演義》中有板有眼的傳說——劉備的軍師龐統犧牲在這裡。為配合傳揚這個故事,後人還在關內修起一座紀念龐統的專祠,名為龐統祠。關外不遠處一個叫落鳳坡的地方,還真有一座說是埋葬著龐統的「血墳」。三國時代離我們太過久遠,很多史料都是無法定論的。特別是《三國演義》的從中「攪和」,搞得一部三國史充滿了真真假假、是是非非。如今到白馬關遊覽者,大多應是被羅貫中先生所「挑唆」的,差不多都是沖著「鳳雛先生」的名氣而來的。

龐統確是一位非常令人尊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雖然他只活了三十六載。在當地老鄉的指點下,我們在離白馬關兩公里的古驛道旁,找到了鳳雛先生遭「伏擊」的地方。在下坡方向的左側,居然立著兩通石碑:一塊是「落鳳坡」,另一塊書「漢靖侯鳳雛先生盡忠處」,旁有小字說明龐統盡忠的經過以及百姓對他的懷念。不遠的山坡上,當地老鄉還修了一座「血墳」,以示對龐統遭遇不測的哀悼。所有證據都直接證明著羅貫中先生的所言不虛。面對這千年「誤會」,我們不必對羅老先生說三道四,也不必對當地百姓評頭論足,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說明了鳳雛先生在歷朝歷代老百姓的心目中的地位,可謂擎國一柱。據說當地還流傳著一首童謠:「一鳳並一龍,相將到蜀中。才到半路里,鳳死落坡東。風送雨,雨隨風,隆漢興時蜀道通,蜀道通時只有龍。」童謠也好,「血墳」也罷,這都是後人對龐統的一種追思、一種發自內心的敬仰。

眾所周知,龐統先生之所以在「落鳳坡」被害,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移花接木藝術化處理的結果,本不可信。據《三國志》記載:建安十九年(214年)初夏,「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雒城(現廣漢)與羅江縣這落鳳坡,兩地相距百餘里,這誤差確實大得無法彌合。因此,現在研究三國的學者普遍認定,龐統犧牲在落鳳坡就是誤傳,最後葬在白馬關應該是非常有可能的。只不過很多國人都把《三國演義》奉為歷史,至於《三國志》這種刻板的史料,大家都拋給學者們去研究了,老百姓中間真正關心的人卻並不多。所以,不少人來到白馬關時,還是執意要去落鳳坡看看,畢竟那才是他們心目中鳳雛先生「有根有據」的犧牲地。源於羅先生的「統一口徑」,經過數百年的廣泛流傳,一段精彩的三國故事就這樣誕生了——你信不信由你,反正我信了。

在白馬關內的龐統祠里,還有一個紀念「蜀漢五忠」的偏殿。根據學者考證,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張飛之孫張遵、李恢之侄李球、黃權之子黃崇等人就血灑白馬關,為蜀漢政權的壽終正寢譜寫了一曲悲壯雄烈的輓歌。公元263年,魏國伐蜀。鄧艾率一批精兵強將繞過劍門關,直逼成都。諸葛亮長子諸葛瞻臨危率軍到鹿頭山布兵防守。他斬了鄧艾的使者,登上鹿頭山,指揮蜀軍與曹魏軍隊進行決戰。霎時間,白馬關前旌旗揮舞、鑼鼓鏗鏘、戰馬嘶鳴、殺聲震天。由於蜀國最精銳的部隊都調往前線去了,尚書郎黃崇提醒諸葛瞻只可堅守,不可棄關迎敵。諸葛瞻心想,夫戰勇氣也,要一鼓作氣,趁機將疲憊的魏軍一舉拿下。於是,諸葛瞻親率蜀軍從關內殺出,決心與魏軍來一場轟轟烈烈的陣地戰,打出蜀軍的氣勢和自信。結果,由於蜀軍大多是新兵,訓練不足,又倉促應戰,在魏軍「置於死地而後生」的凌厲攻勢下,蜀軍漸漸不敵,防線被突破,亂作一團,諸葛瞻、張遵先後被魏軍砍下頭顱,蜀軍將士大部殉難,白馬關最終失守。

後人在評價諸葛瞻時,確實貶多褒少。他的確沒有諸葛亮那般大智慧,也無法重演「空城計」,更無法複製「火燒赤壁」的輝煌,不僅葬送了自己和其子的生命,客觀上也加快了蜀國的滅亡,以致於現在的很多人都說諸葛瞻如何不懂兵法云云。但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這個問題:在冷兵器時代,智謀決勝其實是帶有一定偶然性的,絕大多數戰爭的勝負關鍵,還是得靠雙方的硬實力對撞,得靠兵士之間的整體素質。一將一謀,一關一役,要想扭轉乾坤,淡定天下,談何容易,這等「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故事,恐怕也只有在小說里去尋覓。且說鄧艾一軍抵達白馬關時取道而來,也是做足了準備工作,沒有必勝把握,人家不會催馬直奔這白馬關。今天的人們卻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這無險可守、無將可遣、無兵可用的「最後一關」上,甚至妄想在此翻盤,這是不是太過牽強附會了,太異想天開了?

我想,即便是鳳雛先生赫然從墳里站了起來,面對蜀魏當時的格局,面對蜀國日薄西山的國力,也沒有多大把握能擊潰鄧艾。

所謂的博弈,是勢均力敵者之間的事,一強一弱,那就只剩下一個詞——碾壓。再說諸葛瞻即便閉關不出,在沒有後援的情況下,這白馬關早晚也得失陷,只不過是鄧艾一軍多死一點人,多費一點神的事情,對整個戰局影響不大。在筆者看來,諸葛瞻利用對手初來乍到的疲乏和白馬關的有利地形,以逸待勞,主動發動進攻,確實是當時的最佳選擇。然而強弩之末的蜀軍與士氣正旺的魏軍對壘,諸葛瞻確實沒能化腐朽為神奇,最後還是一敗塗地,這也在情理之中。可謂時也,運也。但諸葛瞻這種亮劍精神、犧牲精神,不僅打出了蜀漢軍人的最後榮光,還維護了一代智聖諸葛家族的良好名聲,雖敗猶榮。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那些把蜀漢滅亡歸咎於諸葛瞻戍關無能的人,不僅無知,還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的味道。

在尋找落鳳坡的時候,我們還走過了一段金牛古道。這是一條開鑿於公元前三世紀的古蜀國開明王朝時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是最早的官道,據說與長城以及靈渠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被譽為世界交通史上的活化石。這是一條「沿溪河成路,嶺橫越埡,陡峻盤旋,險絕而棧」的古代的交通大動脈。看著這條光溜溜的青石板路,撫摸著那深深的車轍痕,彷彿看到了南來北往的古人,步履匆匆地在山間穿梭。吱吱嘎嘎的雞公車的聲音,似一直回蕩在耳畔,久久不散。

一條古道,在我們腳下不斷延伸。人類歷史也還在繼續書寫:一想到李冰父子曾從這裡經過,杜甫一家人曾從這裡走過,蘇軾一家人也曾從這裡路過,就有一種特別的親切感。

漫漫古道,見證了古蜀國的興盛,見證了蜀漢政權的興亡,也見證著新時代的蓉城繁華。山還是那座山,關還是那座關,夕陽下的白馬關,在漫天晚霞的映襯下,顯出一派血紅的俊美。戰爭的硝煙早就躍過雲端,城樓的默默無語,讓人陷入沉思,讓人無限留戀。

本文圖片僅作為編輯演示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什麼才是真正的偶像?應該用敬畏擦拭這些「閃亮的名字」
8月11日,27年前,國際考察隊證實存在一條游牧絲綢之路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