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科幻小說:它們控制了我,我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科幻小說:它們控制了我,我卻叫不出它們的名字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不存在科幻」現已開啟「作者創作談」專欄。

針對「不存在科幻」上發表的科幻小說,我們會陸續放出一些作者的創作感言,探討科幻小說創作的靈感和過程。

這些內容也許並非對所有的讀者都有意義,但對於想要進行科幻創作,或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想要與作者們溝通的人來說,應該會有幫助。

關注微信公眾號:不存在科幻(ID:non-exist-SF),微博@不存在科幻 ,每天領取一篇科幻小說

你對科幻創作有什麼想法?在留言中和我們聊聊吧。

*也歡迎添加未來局接待員微信:FAA-110,在「不存在科幻」小說討論群中參與小說討論。

總之,祝有好收穫~

< 專欄伊始 >

編輯有話說

還記得當年剛考上科幻文學專業的研究生,我就開始幫著吳岩老師編《年度中國最佳科幻小說集》系列,收集和評價當時每年中國各個平台上發表的科幻小說,結集出版,這套書一編就編了六年。這套書中有一個雷打不動的內容,就是收錄的每一篇小說前邊,都附帶有一個作者感言,讓讀者們去談當初為什麼會寫這篇小說。

每一名作者的情況都有所不同,有時候是明確想要講述某個理論或點子,有時候是想討論某個社會話題,有時候是被生活中的某些細節和場景所觸動,有的是為了參加某個比賽的限定徵文……

了解這些故事的起源,對於把握小說的創作和接受有著重要的意義。科幻常常能夠創造一個不同於現實的世界,那麼,溝通這些世界和現實的通道在哪裡?它一定有一個創生的地方,很多時候,這個起源點的格局,已經決定了小說的風格和定位。

在後來很多年的科幻研究中,我們也借著這些東西,去分析和解讀,科幻的本質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在今天,科幻真正成為一個產業後,各種關於創造科幻故事的流程和技巧也豐富了起來,只要有了確定的主題和類型,一個科幻故事就可以像工廠流水線那樣被生產出來。但真正創作過的作者會知道,這些流程和技巧遠不是全部。那些最初的靈感、動機、情感和畫面,才是一個科幻故事最為核心的火種,它決定了這個故事為何誕生,為何與其它的故事有所不同。

—— 宇鐳

《後意識時代》創作談

作者 | 蘇民

我時常在日常生活的某些時刻感覺到異樣,然後對現實世界的合理性和真實性產生懷疑。

我還在互聯網公司上班時,有一天,我在和別人聊天,聊項目聊產品,屬於這個行業的辭彙一個個從我嘴裡蹦出來,組成句子遊走著。可我發現我居然在走神。我在走神,從某個角度觀望自己。這個不停說話的人是我嗎?這些話真的是我說出來的嗎?我覺得我被辭彙吞沒了,變成了行業框架套話下的一具行屍。這種虛假感讓我害怕。這就是寫《後意識時代》的最初衝動了吧。

在好多年以前,有一次我的好朋友向我傾訴煩惱,我試圖用心理諮詢的道理安慰她,結果她對我說:「你的理智根本不知道我在說什麼。」她的話使我意識到,我當時理智與情感的分裂有多嚴重,也讓我開始對心理諮詢的體系產生懷疑,即懷疑這個體系界定人類心理正常與否的資格。而這種懷疑,剛好可以用模因和後意識的概念串聯起來。

後意識的想法,來源於一個心理學家的理論。他認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心理功能的遺留就像化石一樣藏在人類的大腦,可以用古生物考古的方式一層層追溯到遠古(可我死活記不起這個心理學家是誰了)。我就想,那麼人類繼續進化會發展出怎樣的心理機制呢?「後意識」似乎是個不錯的用來命名的詞。

這些感覺和想法在誕生之初都是分開的,沒有關聯的,分別躺在我的記事本或腦海里很長時間,然後在某一天突然粘到了一起。

這篇小說寫出來後,朋友和讀者中,都有人告訴我也有過類似的感受,有共鳴,覺得很多時候明明說了很多話卻都是無效的,不能形成真正的溝通。原來不止我一個人有這種怪異感,這讓我覺得很欣慰呀~

上海果閱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已獲得本篇權利人的授權(獨家授權/一般授權),可通過旗下媒體發表本作,包括但不限於「不存在科幻」微信公眾號、「不存在新聞」微博賬號,以及「未來局科幻辦」微博賬號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不存在日報 的精彩文章:

長安十二時辰如何把「人肉信息檢索」變成古代黑科技?
科幻小說:我挖出心臟,送給了一個外星人

TAG:不存在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