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特朗普對香港的態度,為何如此不「美國」?

特朗普對香港的態度,為何如此不「美國」?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微言】

在香港近來的動蕩和風波中,暴力分子不斷升級態勢,不惜通過停滯香港基本經濟運行秩序的手段來達到其政治目的,近日更發展到在機場毆打內地遊客和記者。尤為荒唐的是,動亂參與者罔顧家國大義,肆意引入外部干涉者卻絲毫不以為恥。衝擊立法會後在講台上張掛港英旗幟,在示威現場揮舞美英國旗,和美國領事館官員會面,跑到美國政客的推特下面去留言呼籲美國儘快通過新的制裁中國的法案……種種畫面,不一而足。

儘管這些示威者對美國寄予了厚望,但從目前美國方面主要政治人物的公開表態來看,可以發現特朗普和國會對香港示威的定性存在明顯分歧。8月1日特朗普在採訪中將發生在香港的衝突定義為「騷亂」,並明確表示「這是香港和中國(內地)之間的事,因為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 8月13日發推說儘管香港問題很棘手,但他希望最終會和平解決。14日的最新推特則開始和習主席套近乎,甚至試探性地發邀請要和習主席會面。

《紐約時報》批評特朗普在香港問題上的公開立場身段太軟。相較之下,國會中兩黨的主要人物,調子確實要高的多。民主黨方面身為眾議院議長的佩洛西,共和黨方面在參議院身為多數黨領袖的麥康奈爾,都發推表示高度關注香港的自治和自由狀況。

時間再向前推兩個月,6月13日,也就是香港立法會被衝擊之前,新澤西州眾議員史密斯和佛羅里達州參議員盧比奧分別在眾議院和參議院領頭提交了「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 (H.R. 3289, S.1838)。該法案試圖重新延續1992年香港回歸前通過,但已經於2007年過期的《美國-香港政策法》。該政策法還未通過之時,時任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就向美國進行過嚴正交涉和反對,因為作為美國國內立法,該法當時實質上為美國從政治上插手香港事務,干涉中國內政開了綠燈。

這次用「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改頭換面重新出現,從共同提案人的角度來分析,涵蓋了民主及共和兩黨中的議員。眾議院版本的共同提案人有11位,其中民主黨5人,共和黨6人。參議院版本的共同提案人有9位,民主黨3人,共和黨5人,以及獨立黨派1人。從地區分布上來看,主要以東北部,南部和加州的議員為主,中部地區佔比很小。

該草案13日被提交之後,佩洛西於19日公開表達支持,並表示要推動立法過程。參議院那邊掌握議事議程大權的麥康奈爾,也就是交通部長趙小蘭的老公,本來就是1992年政策法的提案人之一。提案人史密斯和盧比奧則都是美國2001年設立的專門評估中國人權和法治狀況的「國會和行政部門中國委員會」(Congressional-Executive Commission on China)的成員,和佩洛西一樣, 對中國的內政問題也都更傾向於採取對抗的立場。

所以綜合來看,國會兩黨中的實權人物在香港問題上都比特朗普要蹦得高。要理解造成這一表面差異背後的原因,就需要從美國行政和立法機關所遵循的不同政治邏輯入手。

特朗普這邊,在香港問題上公開放下身段,無非是因為美國已經進入了選舉季,而經濟表現一直是決定在任總統能否連任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一旦美國經濟確定進入衰退,特朗普2020年連任的幾率就將大大降低。所以對他而言,採取一切手段給美國經濟兜底是高於一切的任務。

而恰恰就在特朗普發推的14日,美國股市道瓊斯指數下跌800點,加上之前兩個星期的跌幅,已經整整跌掉了7%。 現在讓市場膽戰心驚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美國聯邦2年期債券和10年期債券的利率14日首次出現倒掛。在這之前3年期債券出現了倒掛現象之後,市場的關注焦點近來就一直集中在2年期債券的身上。因為根據既往50年的歷史數據,一旦這種倒掛出現,美國經濟百分之百出現衰退。考慮到這種前景,特朗普現在自然沒有和中國翻牌的底氣。這也可以從側面佐證,為什麼美國的商務部長在採訪中,針對是否應該基於香港問題而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的提問幾乎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

反觀國會這邊,因為美國在2010年人口普查之後按照規定進行了國會選區重劃,民主共和兩黨通過政治操作各自為自己在各州製造出了大量安全選區。像佩洛西和史密斯這樣的老牌眾議員根本無需擔心自己會落選。

另外由於美國近20年來的政治極化現象將大部分州都分成了紅(共和黨)藍(民主黨)兩個陣營,參議員一旦在自己所屬黨派佔優的州獲勝,也幾乎就不用擔心會落選。這樣一來,無論是眾議員還是參議員,都獲得了在對外關係上採取極端立場的空間。不僅能獲得特定利益集團的捐款,還能提升或鞏固自己在黨內的地位。

再加上國會因為議員眾多,全國經濟狀況惡化的責任很難細化到議員個人。所以從最簡單的成本收益角度來算計,在外交政策領域,發個推特,動動嘴皮子,唱唱高調或是提交一個法案對議員來說幾乎就是一本萬利的買賣,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樣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香港問題上國會和已經退休的希拉里都敢於高調干涉中國內政,而特朗普反而小心翼翼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港暴力示威者所寄予厚望的美國支持其實全跳不出政治人物從自身角度出發的政治算計。如果還不信的話,回望2014年,同樣的畫面就已經出現過。

當年奧巴馬借參加亞太經合組織會議順訪中國,在11月12日的記者招待會上,習主席表示香港「佔中」是違法事件,支持特區政府依法處置。而奧巴馬則公開澄清說美國沒有參與任何煽動香港的抗議活動。身段和今天的特朗普沒有本質不同。

不過就在幾乎同時的美國時間11月13日,佩洛西和盧比奧就在國會提交了上文提到的「香港人權和民主法案」。只是一直到奧巴馬任期結束,該法案也沒有走完立法程序。

如果這次新的法案獲得通過,對中美關係的衝擊將要大於1992年的政策法,因為其內容對中國內政的干涉更加具體。國會中兩黨合謀,利用香港局勢,收穫一個更廣泛干涉中國內政的機會。對外有地緣政治利益,對內有意識形態收益和政治捐款。對議員個人來說,於公於私都沒有什麼衝突。

當然算盤珠子打的這麼響的前提是法案通過後的整體政治收益需要大於損失才行。14年這個法案沒有通過,形勢發展到今天,美國所面臨的內外掣肘較之於當年更嚴峻。遠的不說,佩洛西和麥康奈爾高調發推之後,五花八門的美國網民的跟帖中,除了支持的,也有督促佩洛西去彈劾特朗普以及攻擊麥康奈爾只顧自己發財,不顧肯塔基州死活的。考慮到麥康奈爾自己在2020年也要參選連任,現在口頭唱唱高調支持香港的反對派可以,等到需要動用自己的政治資源去真的安排立法進程的時候,就算其席位保險,也斷不會貿然行事。畢竟萬里之外的香港反對派和自己的參議院多數黨領袖的位置相比,孰輕孰重,小學生數學而已。

除了上面這種邏輯,也就是說行政、立法雙方基於自己的短期政治利益確實存在真實的衝突,還存在另一種情況,那就是兩邊實際上是在配合著唱雙簧。法案如果通過,特朗普或者其繼任者這邊,將來就可以利用它打太極,推卸責任,推翻在行政層面和中國達成的承諾,甚至進一步利用該法案。即使通不過,特朗普這邊放軟身段,先收穫實利,國會那邊則耍耍嘴皮子,通過香港反動派來極限施壓,隔岸觀火也會賺個盆滿缽滿。

對於美國行政和立法雙方這種不同的公開表態和運作,真也罷,假也罷,也無論美國的強力部門背後是怎麼打算, 香港的反對派總也逃脫不了棋子的身份。那麼問題來了,你們是願意因為美國政客動動嘴皮子就打雞血一般讓外部勢力一本萬利,充當干擾中國前進的絆腳石,還是願意融入蓬勃發展的大勢並做出自己的貢獻?大到國家,小到個人的發展,本都是在矛盾中不斷解決出現的問題,在一步一個腳印中不斷完善。既然你們這麼心儀美國,就讓美國總統肯尼迪來教教你們怎麼做人吧:

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

你們都自詡英文不錯,在這就不翻譯了,自己回家好好體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 的精彩文章:

上半年,台灣人口自然增長首次轉負
印尼總統正式提議:遷都加里曼丹島

TAG:觀察者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