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綜藝與競技體育如何雙向突破?《我要打籃球》探索跨界方法論

綜藝與競技體育如何雙向突破?《我要打籃球》探索跨界方法論

作者|謝明宏

在8月14日的發布會上,《我要打籃球》官宣了將於8月21起,在每周三晚20:00在騰訊視頻獨播上線。李易峰、鄧倫、林書豪、杜鋒將在節目中組建兩大陣營,網羅全球籃球少年,打造中國籃球偶像。與此同時,節目還和CBA聯盟達成戰略合作,並與姚明的姚基金達成獨家公益合作。

《我要打籃球》對「球商」和「星商」的雙重打造,無疑是在製造「綜藝 體育」的跨圈層籃球偶像。優秀籃球運動員難得,籃球偶像更難得。是不是能讓綜藝受眾和體育受眾對於偶像的評判標準通過籃球握手言和?這正是《我要打籃球》所要探索的跨界方法論。

籃球市場新發布

2018年《中國籃球產業白皮書》中數據顯示, 籃球運動已成為國內最受歡迎的體育項目,籃球在年輕圈層中有著巨大號召力。特別是隨著籃球賽事逐步商業化和超級球星的不斷產生,籃球逐漸從純競技圈層向時尚娛樂領域延伸,球星同款屢屢掀起帶貨熱潮。而今年又值男籃世界盃年,當下力推籃球綜藝,可謂恰逢其時。

14日發布會上的一則故事小短片,為我們揭開了《我要打籃球》的神秘面紗。健身教練、媒體從業者、程序員、小男孩都因為「打人」而被社區大媽詢問。李易峰、鄧倫、林書豪、杜鋒化身特派員進行調查。原來,被「打」的不是人而是籃球。儘管籃球可能讓人流血流淚,他們依舊不改熱愛。

小短片更像是《我要打籃球》內核的微濃縮:以籃球人的故事,去傳遞那份單純的熱愛,進而點燃整個籃球市場。正如騰訊視頻版權業務中心副總監周悅所說:「希望大家通過節目能看到,充滿熱情熱愛的籃球人,看到他們的拼搏熱愛,不負我們的籃球好時光。」

除了最精彩的比賽、球技,《我要打籃球》還有豐富的故事。經過四年的潛心了解,節目將精神內核定位在「熱愛」二字。籃球人們懂得拼搏、懂得奮鬥、懂得堅持,這無疑是現代年輕人的應有的特質,也是節目想要傳遞出的精神力量。

《我要打籃球》總導演朱玲的分析展露的正是節目的初心,她談到節目創作秉承的原則是,專註在籃球本身,同時聚焦人物成長。運用多種節目製作手法,讓所有觀眾愛上籃球,並了解籃球人背後的故事。最頂配的領隊、最頂配的合作夥伴、最頂配的賽事體系,以及最頂配的製作團隊服務的都是球員本身。「因為我們只想呈現出『最籃球』的內容。每個球員都是MVP,每個領隊都是奇蹟的締造者。」

讓人耳目一新的還有「戰力值」,它是《我要打籃球》的最強概念創新。它的作用,既不同於職業比賽中球員的賽季綜合表現分,也不是漫畫中的人物戰鬥值,而是節目創設的一種新型評價指標。根據「戰力值」,領隊可以在比賽過程中有策略地布局,「因為這個節目不單單是一個球員、一場比賽,更是一個故事完整體。」因而在呈現效果上,觀眾將更加體會到戰略感和布局感。

想要成就一檔好綜藝,除了廣泛的受眾,精準的內核,專業的製作,還需要最頂配的合作夥伴。CBA與《我要打籃球》的合作,絕非簡單的跨界,而是對籃球夢想的助力。CBA聯盟賽事運營高級總監方偉也提到:「希望所有人秉承著匠心打造的精神,不忘初心,我們一定會不負汗水給所有的籃球夢想一個機會,你們的籃球未來不設限。」

體育綜藝強對話

《我要打籃球》的獨創玩法,在於將體育競技的不可控性與綜藝節目的故事性有機結合,使選手球員的晉級過程變得跌宕起伏。當李易峰 杜鋒,鄧倫 林書豪的組合擺在面前,就問你,這教練你怎麼選?

賽制設定了四位領隊帶隊,組建起兩大陣營展開對抗。「明星領隊 球星教練」的組合,顯然意在調動綜藝圈與籃球圈兩大受眾圈層,也兼顧了節目的專業性和可看性。賽制則採用了1V1「鬥牛」和3V3「團體」的方式,簡單易理解,觀看門檻低。

高對抗性的賽制,讓兩大陣營比拼看點十足。從選人階段,李易峰和鄧倫就花式搶人。鄧倫對選手說:「我夢到你選的藍色球衣」,李易峰爭取:「夢都是反的」。計算戰力值,李易峰說看到鄧倫在用計算器。鄧倫「此地無銀」地開玩笑:「我根本就不需要算,給多少算多少嘛」。

在這裡,「體育與綜藝」形成了1 1>2的效果,並通過明星領隊、專業球員、素人選手,實現了傳播主體多樣化。節目中林書豪、杜鋒對球員進行更為專業的指導, 李易峰和鄧倫則更多負責點燃現場氛圍,形成大眾與籃球專業性之間的有效串連。

《我要打籃球》的突破體現在節目模式和競技生態兩方面。節目模式上,3V3和1V1的組合拳,打破傳統盡顯體育魅力。相對於傳統五人制籃球賽事,選手球員既能展示籃球技巧,張揚個人的獨特魅力,又能展現出團隊協作和集體榮譽感;更重要的是能兼容「綜藝感」,從而展現籃球競技比賽「帥、快、燃」的特點。

競技生態上,模擬俱樂部經理的多維考核,完美複製了職業生態圈。《我要打籃球》首次引入了「經理人」概念,從多維度對球員進行考核。明星領隊注重考量「星商」,挖掘能夠凝聚團隊,具備領導潛力的球員;而球星教練考察「球商」,訓練球員球技和調動他們的球場智慧。雙重創新,既打破了觀眾對節目的傳統印象, 也展現了籃球的特色與魅力。

《我要打籃球》無論是賽制設置、節目流程、選人方式、推進比賽等環節上都以籃球賽事為核心。讓球員們真刀真槍盡情展示自己的籃球技能,以人物線帶動賽事線。節目用全新的方式連接體育與綜藝,不僅平衡了體育性與綜藝性,還平衡了男女觀眾的審美需求,更建立了觀眾對球員和球隊的深度情感連接。

籃球偶像探索中

《我要打籃球》集結了不同職業年齡的球員, 他們中,既有闊別賽場已久的職業球員、也有青春活力的校園高手、更有永不放棄的街頭霸主。強者對抗,火星四濺,有選手高呼「他強任他強,我是大魔王」的口號。女選手郁菲的吶喊,更擊碎了球員的性別偏見,「我們會用實力贏得尊重」。

通過激烈的對抗,一方面,讓更多的觀眾去了解素人球員的經歷,提升選手的人氣;另一方面,通過球員的勵志故事去感染觀眾,傳遞永不放棄、努力拚搏的體育精神。這與許多80、90後信奉的「教練,我要打籃球」極易產生精神共鳴。

《我要打籃球》為籃球新星們提供了夢想實現的可能,節目最終的冠軍隊伍將擁有2020年CBA選秀大會的入場券,MVP更有CBA試訓機會。它不僅是一檔綜藝,更是籃球愛好者的職業跳板。「我們要給所有的籃球夢想一個可以實現的機會,不負汗水。」 發布會上CBA聯盟賽事運營高級總監方偉如是說。

如何打通線上綜藝與線下比賽的隔膜,是體育綜藝一直以來的探索方向。如何在中國當下的體育和綜藝語境下打造自己的籃球偶像,更是一項技術活兒。它並非通過讓籃球運動員多做幾個表情包,或者讓大牌明星多打幾場籃球賽就能實現。在《我要打籃球》中,觀眾最終與球員建立的是「休戚與共的命運感」。球員們除了背負自己的夢想,更是廣大籃球愛好者的願望投射。不止自己在為夢想而奮鬥,更能感染別人一樣為夢想而澎湃,或許這就是籃球偶像與普通籃球運動員的最大不同。

觀眾在多維互動中最大程度的參與到體育職業生態中來,是勾連綜藝和體育不可或缺的一環。當他們不遺餘力的為喜愛的球員球隊吶喊助威時,《我要打籃球》就構建出了一個職業籃球的「超真實擬態」環境。它一舉釋放了籃球的潛在巨大市場,為節目找准更普世的共鳴點,成為一種新型的「跨維度綜藝」。

這也與當下重新開始呼喚「燃」、渴望「熱血」的年輕人消費趣味相重合。就像90秒的《我要打籃球》的先導片里,球員所說:「只要我呼吸不止,籃球就不會停」。這個夏天,註定屬於熱愛,屬於籃球,屬於青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娛樂硬糖 的精彩文章:

《哪吒》又成口碑黑馬?光線的動畫宣發,我是服氣的

TAG:娛樂硬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