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促進學術專著出版向數字模式轉型

促進學術專著出版向數字模式轉型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開始思考學術專著(academic monograph)出版的未來發展方向。8月5日,德國霍爾茨布林克出版集團旗下的數字科學諮詢公司評價體系負責人邁克·泰勒(Mike Taylor)在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官網發文表示,需要把專著進一步整合到與學術交流相關的數字基礎設施中,並對學術專著進行更多投資。

泰勒表示,撰寫學術專著為學者提供了全面研究某項議題的時間和空間,是學者向同行介紹新思維方式的重要途徑。專著頗具個人特色,產生速度很慢,但影響力持久。

澳大利亞悉尼大學出版學講師阿加塔·穆爾瓦-蒙托亞(Agata Mrva-Montoya)表示,學術出版因為受眾和資助等因素,更易受到技術變革的影響。為學術出版增加資金的呼籲已不是新鮮事。人文社科領域的專著出版尤其依賴資助,才能創造出高度專業的學術產物。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圖書館出版戰略主管彼得·波特(Peter Potter)等人總結了當前學術專著出版轉型面臨的困境。波特表示,大多數專著都沒有獲得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DOI)。對於專著來說,DOI可能看起來像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技術細節,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數字信息標註DOI如同出版物的條形碼,是一個永久和唯一的標識號。它是一個可供全球快速鏈接的管理系統,可以藉助其進行相關的科研評價,分析高被引頻次作者、單位和論文等相關信息,了解各個領域學術研究的熱點、影響和趨勢,以及研究者在其研究領域的影響力及最新研究成果。

波特認為,專著確實會被引用和分享,但評價其影響力的時間長度並不合理。圖書在政策文件的形成中具有影響力,但要產生實際的政策應用,可能需要10年時間。評價一本專著的影響力,最好是在研究人員的整個職業生涯內進行評估,而不是隨意設定時間範圍。

另外,在圖書內容的全文標記、管理和存檔等工作流程方面,許多圖書出版商的投資不足或尚未進行投資。包括專著在內的圖書內容經常被「困在」攜帶型文檔格式文件(PDF)中。因此,要把內容改成新的電子格式就面臨成本過高的問題。許多學術專著領域的參與者彼此缺乏交流,或者彼此不信任,也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學術專著的轉型。

有學者提出,在資助開放專著(open monograph)方面也存在問題。例如,發布優質圖書的成本要高於發布同等數量的文章,資助者尚未提供足夠的資金來支持相關工作。

穆爾瓦-蒙托亞表示,研究人員希望他們的研究產品能夠以數字形式快速出現,以便更快捷地分享其學術成果。

有證據表明,學術界越來越重視學術文章,而包括學術專著在內的其他形式的學術產物都有被落在後面的危險。波特等人估計,學術專著約佔全球學術產出的3%,但在某些國家卻高達40%,分布呈現不均衡狀態。解決學術專著面臨的一系列問題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泰勒認為,目前擁有DOI的圖書數量停留在25%左右,專著的在線使用和引用量受到嚴重影響。資助者、出版商和評估人員需共同應對,不僅要強調學術專著的價值和重要性,還要更好地統計專著的使用、分享和引用情況。

精彩推薦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劉星 排版編輯:劉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找准社會智庫在中國智庫體系中的角色地位
貨幣白銀化與明代社會變革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