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捷龍一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開啟中國商業航天新篇章

捷龍一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開啟中國商業航天新篇章

中國日報8月17日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電(記者 趙磊)今天中午12點11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捷龍一號遙一火箭在我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以「一箭三星」方式,順利將三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捷龍一號運載火箭執行的首次飛行任務。

據火箭院院長王小軍介紹,近半個世紀以來,火箭院作為中國航天科技工業的主導力量,先後自主研製了12種不同型號的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串聯到捆綁,從一箭一星到一箭多星,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從現役運載火箭到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一系列重大跨越,火箭院抓總研製的火箭見證了長征火箭發展的每一步,成為閃亮世界的一張中國名片。

他說,捷龍一號是火箭院所屬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採用商業化模式面向商業小衛星發射市場打造的一款小型固體運載火箭。同時,它也是航天科技集團首型商業運載火箭。自2018年2月研製工作正式啟動,到今日首飛成功,「捷龍一號」只用了不到18個月的時間,成為中國航天研製周期最短的火箭之一。

據火箭院捷龍一號運載火箭項目技術經理龔旻介紹,捷龍一號總長約19.5米,箭體直徑1.2米,起飛重量約23.1噸,是我國固體火箭中體積最小,重量最輕的火箭。「別看火箭小,但它五臟俱全且性能優異,能夠實現500千米太陽同步軌道200千克運載能力,在我國固體商業火箭中運載效率是最高的。」 龔旻說,火箭在國內創新採用了衛星倒裝的空間布局形式,採用模塊化衛星艙設計,可為衛星提供直徑1.1米/高度1.5米、直徑1.4米/高度2米兩種類型的完整艙段空間,滿足用戶一箭一星或一箭多星的發射需求,實現了全箭控制執行機構簡化設計,為微小衛星技術驗證、星座組網和補網提供更加安全、靈活、經濟、迅速的服務。同時,捷龍一號還是我國首個全面採用智能化技術進行數據分析與判讀的固體火箭,利用分散式網路完成多點並行在線數據解析、分發與判讀,結合專家系統、神經網路等演算法設計智能數據分析系統,實現測發控和遙測數據多維度判讀,自動生成測試評估報告,大幅提升測試效率和數據分析的準確性。

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總裁唐亞剛說:「為了實現 『高性價比、高可靠、快履約、快發射』的特點,捷龍一號在研製過程中注重打破傳統,自我革新,大膽嘗試應用新技術、新產品、新流程、新配套,積極推動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以實現『低成本、高可靠,模塊化、產業化,低保障、易維護』的設計要求。」唐亞剛還介紹,在管理流程上,捷龍一號優化發射準備流程,縮短髮射準備時間,採用一車一箭方式,成熟期運抵發射場後能夠實現24小時內快速發射;在製造上通過大規模組批生產,縮短髮射服務履約周期,與用戶簽約後6個月即可出廠,通過借用成熟型號產品及技術,降低研製成本、加快研製進度,有效控制了技術風險,提高產品成熟度和可靠性。

「未來的發射市場應該是非常廣闊的。低軌互聯網移動通信需求,遙感信息數據需求,未來都將有很大的市場。」 唐亞剛表示,目前,航天在衛星通信、導航和遙感三個應用方向上已經實現了大眾化應用。未來,隨著商業航天產業的逐步發展,航天將不再神秘,航天技術將會服務於大眾生活。「讓航天鏈接人類生活」,這是中國長征火箭有限公司的使命和願景,也是作為商業航天「國家隊」的責任與擔當。

根據規劃,「捷龍一號」將按照「三步走」來開展運營:第一步是從2018年研製啟動到2019年8月,完成首飛任務1發,積極開拓國內、國際兩大市場,創新商業、研發、運營等三種模式;第二步是從2019年1月到2020年12月,完成研製批任務5發,完成1.4米衛星艙方案設計和飛行驗證,具備國內各主要發射場實施發射的能力;第三步從2021年起,進入成熟批任務階段,為每10發一批,實現較高的國內發射佔有率,打造「捷龍」國際品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日報中文網 的精彩文章:

災難本可避免?美媒:波音偷改737Max防失速系統 少裝一個感測器
美國欲組建聯軍在霍爾木茲海峽巡邏

TAG:中國日報中文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