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不能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心的改變
佛學
08-17
臨終之前最後一刻的心念,即在思維知覺停止之前的一剎那,是善念或惡念,對亡者的來世往何處去,起著關鍵作用。
有人會說:信佛人,臨終時怎麼會起惡念呢?先不說臨終時,就在平時身體不佳、情緒低落、心力衰弱時,能主動想起的一定都是平時習慣的、經常看到的人和事物。以情緒低落為例,當情緒低落時,有的人喜歡吵架,說明習氣中嗔恨心特別重,積累在習氣中的嗔恨力量最大;有的人特別糊塗,說明習氣中愚痴特別重;有的人,對自己喜愛的人或事物,產生非常猛厲的慾望之心,說明習氣中貪慾心特別重;有的人疑心重,有的人吝嗇等等。每個人所積聚的習氣不一樣,所積的習氣力量也不一樣。心情稍有不佳,就尚且如此不堪一擊,何況當生命要終止時的那種恐懼、寂寞、孤獨、無助的感覺以及死亡過程中的折磨,怎能保證會生起善念呢?
很多人天天做功課,天天念佛,但大多只是在口念,並不用心念,沒有把修善直接作為對治自己無始以來所形成的貪慾、嗔恨、愚昧等習氣的力量。這在情緒低落時所顯現的種種煩惱足以說明。如果不向貪慾、嗔恚、愚昧、我慢、吝嗇、疑心等惡習一一開戰,也不真正從內心做強有力的四力懺悔,當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那些龐大的不良習氣,就會一觸即發,製造諸多煩惱。死時也必將生起惡念,導致投生惡趣。
我們修善積德,不要只注重形式,更要注重內心思想的改變,使行善積德的力量成為那些貪慾、嗔恨、懷疑、懈怠、懶惰、愚昧等煩惱的直接且強有力的對治力,方能得到殊勝的善果。
節選 ▏夏壩仁波切《生死之旅》


TAG:瀋陽北塔護國法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