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李白很肉麻的一首詩:我對你的思念,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李白很肉麻的一首詩:我對你的思念,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都說在「李杜之交」中,杜甫是「剃頭挑子一頭熱」,他給李白寫了很多深情款款的詩歌,「寂寞書齋里,終朝獨爾思」、「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匡山讀書處,頭白好歸來」……

可是李白卻很少鳥他,反而給孟浩然寫了「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但其實李白也曾給杜甫寫過詩,「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肉麻又深情。

這首詩名為《沙丘城下寄杜甫》,全文如下:

我來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邊有古樹,日夕連秋聲。

魯酒不可醉,齊歌空復情。

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

我們都知道李杜這一生是見了三次面。

第一次是在744年,44歲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漫遊天下,到了東都洛陽。

正好遇到33歲的杜甫,那時的李白早已名揚天下,而杜甫只是個無名小卒,既沒有功名在身,也沒有詩名在外。

但是一向狂傲的李白,卻沒有因此看不起杜甫,兩人相談甚歡,並定下了梁宋相會之約。

同年秋天,他們依約到了梁宋,還碰上了同樣遊歷天下的高適,三人把臂同游,對酒當歌,暢談人生,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到了745年,李白和杜甫在東魯又一次相會。這次相聚,兩人一起尋訪高人隱士,還拜訪了當時的名士李邕。

最後兩人互贈詩篇,杜甫「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李白「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從此山高水長,再也沒見過了。

雖然兩人只有短暫的三次相會,杜甫卻用一生來回憶。

而李白在送別杜甫後,也是深情難忘。

後來他一度獨自旅居沙丘城(位於魯中),想起昔年兩人暢遊的情景,於是便有了這首《沙丘城下寄杜甫》。

詩歌首聯是作者的自問,有一種懊惱的意味。

我到底為什麼會來這個地方呢?整天無所事事地閑居在沙丘城內。

這裡的「高卧」應當有兩層含義,一是說自己的「悠閑」,就像「靈岳郁嵯峨,仙人正高卧」;另一層含義應該是說自己的隱居不仕,就像謝安「高卧東山」。

但無論哪種情況,都不是有著遠大抱負的李白所想要的。

這兩句寫出了他的無奈痛苦,也許正是因為這樣乏味的日子,所以他才會想起好友杜甫,想起當年兩人暢談天下,是何等的豪情壯志。

接著的頷聯通過環境描寫,營造了一種凄清的氛圍。

沙丘城邊有一棵古樹,連日來的大風,讓它日夜發出瑟瑟聲,聽來十分凄涼。

古老的樹木,蕭瑟的秋風,可見此時作者的心情也是那樣的悲涼。

沙丘城不可能沒有其他景物,可是詩人,別無所見,別無所聞,也許是沒有好友的陪伴,再加上本身的抑鬱不得志,所以入眼的景物也就顯得格外凄冷。

接下來的頸聯進一步刻畫他的這種苦悶的心情。

魯地酒薄無法令他沉醉,齊地的歌聲也是徒有其名,難以入耳。

山東古時被稱為「齊魯大地」,而他此時閑居的沙丘正是在山東境內,所以才會特意強調齊魯的歌、酒。

其實並不是魯地的不夠濃郁、齊地的歌聲不夠悅耳,只是詩人無心欣賞罷了。

都知道李白是無酒不歡,「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可是此時的他連最愛的酒都無法下咽,可見他的內心是有多麼凄苦。

那麼到底是什麼事情讓他這樣痛苦呢?

接著的最後一聯便揭曉了答案,原來是太過思念友人杜甫,以致醉不成歡。

雖然我們從題目就知道這是一首懷念杜甫的詩歌,但是前三聯並沒有名言指摘,而是到了最後一聯,才揭曉他對杜甫的思念。

也許是因為感情壓抑太久,所以最後一聯才會迸發得那般強烈。

我對你的思念,就像那滔滔汶水,浩浩蕩蕩,緊緊跟隨者你,直到遠方。

當時李白和杜甫是在魯郡分別,杜甫要南下長安,而汶水發源於山東,是西南流向,所以詩人這裡以「汶水」表達他對杜甫的思念,合情合理。

整首詩寫得情深意長,凄愴感人,尤其是最後兩句「思君若汶水,浩蕩寄南征」,正像明代高棅《批點唐詩正聲》所言:散淡有深情。

不知當年杜甫收到如此深情又肉麻的詩作何感想?

- END -

作者:凱紫

看完的讀者,記得給凱哥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紫的詩詞之美 的精彩文章:

南朝才子一人分飾兩角,寫下兩首男女對唱情詩,驚艷了1500年
唐五代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詞,出自李白,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

TAG:凱紫的詩詞之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