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劉璋時期,益州是「天府之國」,劉備時期為何卻「益州疲弊」?

劉璋時期,益州是「天府之國」,劉備時期為何卻「益州疲弊」?

三國十八路諸侯互相征伐,最終只存活下來三個政權——魏蜀吳。劉備的蜀漢能三分其一,離不開諸葛亮的精心謀劃。建安十二年,劉備深感找不到爭奪天下的方向,意識到自己團體里缺乏一個具備長遠眼光,可以訂立長期發展計劃的謀士,於是「三顧茅廬」,請出了卧龍諸葛亮,劉備團體基本成型,正式走向發展快車道。

劉備那時候可以稱得上「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諸葛亮向劉備提出了自己的戰略構思,這就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隆中對》,在《隆中對》裡面,諸葛亮建議劉備先奪「戰略要地」荊州,再取「天府之國」益州,並以此為根據地,和曹操、孫權三分天下,最終,兼并其餘兩方,統一天下。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當時益州還是劉璋的地盤,劉璋是守成之主,沒有什麼宏圖大志,只想護住自己家的一畝三分地,西川百姓休養生息,倒也五穀豐登、六畜興旺。後來劉備入川,蜀中易主,「仁義」的劉備開始施展統治。

然而到了後來,諸葛亮北伐之前給劉禪的《出師表》里卻說了四個字:「益州疲憊」。劉璋無能,益州尚且富饒,是「天府之國」,為何到了劉備手裡就「益州疲憊」了?其實諸葛亮前後這兩句「自相矛盾」的話,深刻地闡述了益州(蜀中)在全國的戰略地位問題。自古以來,蜀中有過很多政權,卻從來沒有一個能實現統一大業的。

蜀中為何會出現那麼多政權?因為蜀中周圍是崇山峻岭,易守難攻,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成都平原,土地肥沃,稍微有點實力就能佔據一番。為何蜀中政權無法實現統一大業?因為以蜀中為根據地外出打仗,成本太高。古代運輸條件落後,再加上崇山峻岭,蜀道艱難,不管是行軍還是運糧,耗費遠遠超出其他地區。任何戰爭,資源是否充足,補給是否順暢,都是決定性因素。

劉璋集團因無意爭霸,在益州逍遙了很多年,所以劉備入川之前,益州確實民殷國富。但是劉備和劉璋爭奪益州,戰爭一打就是好幾年,不僅益州社會財富迅速消耗,劉備在荊州那點家底也嚴重損耗。所以劉備拿下蜀中後,深感「府庫空虛」。據《三國志》記載,劉備新占蜀中,因糧食缺乏禁止釀酒,甚至宣布只要家中有釀酒器具的,一律坐牢。

這說明劉備入川後,「天府之國」益州已不太富裕!不過當時益州民間還是積藏了許多財富的,急於緩上一口氣的劉備發了狠,在劉巴指導下用了一招「絕戶計」:發行重量只有8克的「直百錢」。規定:1個直百錢兌換100個當時的五銖錢。這就相當於用8塊錢,強行兌換百姓100塊錢。後來更過分,直百錢重量減到2克,幾乎是用2塊錢來兌換百姓的100塊錢。

益州百姓被劉備強行「搶走」了絕大部分財富,很快劉備感到「府庫充盈」,但是益州百姓則開始走向赤貧。若此時劉備讓百姓休養生息,益州或許能恢復元氣。但是緊接著漢中之戰,雖然劉備在正面戰場打敗曹操,奪取漢中,但是實際上曹操已經提前遷移了漢中人口,劉備是「得地失人」。這一戰,劉備集團已經是「男子當戰,女子當運」,頹勢盡顯。

更要命的是,隨後關羽發動襄樊戰役,先勝後敗,腦袋、兵馬、地盤全部丟光。眼見二弟身首異處,劉備發了瘋,不顧阻攔,率軍復仇,結果在夷陵大敗,傷亡近十萬,蜀漢精壯消耗殆盡。這意味著蜀中非但軍隊缺乏兵源,農耕生產的勞動力同樣匱乏,益州在劉璋時代積攢下的社會財富已經徹底消耗一空。

蜀漢為自保,不得不向東吳求和,甚至為了得到吳國支持,自視正統的蜀漢,不得不表示承認孫權的皇帝稱號。「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是蜀漢國情的真實寫照。《出師表》是北伐前寫的,諸葛亮說的是個大實話,「益州疲弊」是當時蜀國的大寫真!即所謂「興,百姓苦;亡,還TM是百姓苦」。

(參考資料:《三國志》等)

喜歡歷史的朋友請點一下關注!圖片來自網路,如有錯誤,還請指正!歡迎大家留言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老師阿吖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英俊瀟洒,為何願娶奇醜的黃月英?他岳父說了4個字,精髓
中國古代皇帝越是千古一帝,太子下場就越慘!你發現了嗎?

TAG:歷史老師阿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