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戴著大紅花告別蝸居生活,上海楊浦160舊改基地集中搬場

戴著大紅花告別蝸居生活,上海楊浦160舊改基地集中搬場

首批集中搬場居民戴上大紅花。

88歲的張鵬飛健步如飛,帶著美好的嚮往迎接新生活。

楊浦160基地東至許昌路、南至飛虹路、西至原上海工具廠、北至遼源西路。地塊內大多為50年代自建公助房屋,建造年代比較久遠,結構老化嚴重,居民生活環境簡陋,要求改造的呼聲十分強烈。

今年2月22日,160街坊啟動居民徵收意願徵詢,徵詢結果同意率為99.5%。7月28日,二輪徵詢正式簽約首日就達93.5%,達到協議生效比例。

這是楊浦區第一個以「市區聯動、政企合作、以區為主」的全新徵收模式開展的舊改基地。

地塊內大多為50年代自建公助房屋,至今沒有衛生設施,居民靠拎馬桶過日子。

這場景讓人想起,上世紀80年代夏天的弄堂口。

家裡小,弄堂里做市面。

舊傢具基本淘汰,帶著對「新」的憧憬迎接新生活。

居民準備搬家。

大弄堂、小弄堂,還有一線天,初入160地塊的人以為走進了迷宮。

出生在這裡趙官穩今年73歲,家裡八個兄弟姐妹三代人住135平方,見證了從草棚到瓦房,再到自建公助房屋的變化。70多年裡,住房條件雖有所改變,但依舊沒有衛生設施,兩個兄弟至今住在樓下沒有窗的房間,這次動遷對兩個弟弟來說,居住條件和環境將有很大改善,他們已經看中金山的房子,等動遷款下來立馬下單買房。

老趙自己打算動遷後,在女兒家過渡一段時間,買房問題放在下一步考慮,或許在郊區買一套二室一廳,動遷款還略有結餘。

傢具都淘汰了,老趙不準備帶走,但有兩個籃子一定不會扔,因為裡面蘊含著一段感情。

大的籃子是老趙在貴州的兄弟送他的,當年他們一起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感情深厚。

20多年前,兄弟來上海看他,說要帶一個「土」一點的禮物給他,就是這個上了清漆的籃頭,老趙沒捨得用,把它看成和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要搬家了,老趙又把它拿出來擦拭,「現在拎出去用還挺時尚的,而且非常環保。」

小的籃子讓老趙的愛人念念難忘,叫它「杭州籃頭」,和女兒的年齡一樣大。1975年生下女兒,大姐拎著一籃雞蛋來看望她,那時物資匱乏,一籃雞蛋猶如雪中送炭,太珍貴了。

作為一份念想,都要帶到新房去。

趙官穩夫婦要帶去新房的兩個籃子。

老趙是名退伍軍人,也是社區里的熱心人。

收拾收拾,準備搬家。

王上海今年70歲,家裡三代人住23個平方,畢竟住了那麼多年,對老房子是有感情的,但居住環境差,老鼠、蟑螂也多,外面車子開過,樓板震得厲害。

愛人腳不好,沒有衛生設備還要倒馬桶,下雨天更不方便。到了颱風季節,房子還會漏雨,一年總要修一、二次。「這次總算盼到動遷了,幾十年下來了,也該享受享受」,老王說,已經在虹口松南地區買下一套二室一廳,和女兒兩家住在一起,8月20日就搬了。

1992年,花了老王半年工資買的一套音響要搬進新房。老王是個發燒友,平時喜歡聽聽輕音樂,剛買來時天天要聽,由於震聲太響,樓板共振也大,不敢開響,怕房子出問題。但開輕了又不好聽,後來只有休息日才聽,一來滿足一下發燒友的需求,二來也是對音響的一種維護。

老王說:「終於盼到了動遷,住上新房子了,好好享受晚年。」

王上海家的餐桌被安置在陽台上,家裡三代人住23個平方,把能利用的空間都利用起來了。

做飯的地方是進門的一條走廊,有人進出就得讓。

1992年,老王花了13000元買了這套音響,有著割捨不了的情結,要帶到新房子讓它重新煥發光彩。

楊浦160街坊舊改基地航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克什米爾人的怒吼
醫院病區垃圾分類管理員湯阿姨的一天:「醫院垃圾分類,我們是認真的!」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