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元素周期表新玩法

元素周期表新玩法

雖然我們已經用慣了元素周期表,但表上所有元素是否都已排在正確的位置上,這不是沒有爭議的。

用手指敲鋼琴的白色琴鍵,隨著你的手指向右移動,每一個音符聽起來都不同,「哆-來-咪-發-梭-拉-西」。但是,當你敲到第八個鍵時,聽起來又跟第一個「哆」一樣了,只是調子提高了一些而已。

在150年前,我們開始意識到化學元素也發生了類似的事情。科學家甚至戲稱之為「八音律」。其實最早發現這一「八音律」的還不是門捷列夫,而是英國化學家約翰·紐蘭茲。1865年,紐蘭茲將當時已知的61種元素按原子量的遞增順序排列,發現每隔7種元素便出現性質相似的元素,如同音樂中的音階一樣。可惜他的這一發現未被時人重視。當他說給同行聽時,他們都譏嘲他:「你怎麼不按照元素名稱的首字母來排列呢?」

正是元素性質的這種重複,被後來的周期表漂亮地體現出來。在周期表上,性質相似的元素排在同一列。第一列除了氫元素以外,其餘皆是活潑金屬,其中一些遇水就會劇烈反應;周期表的最後一列,則是幾乎不與任何物質反應的惰性氣體元素,如氬、氖等。

但是,人們對周期表上的所有元素是否都已排在最合適的位置,不是沒有疑問的。正如音符可以以各種方式排列產生音樂一樣,元素之間的關係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來描述。判斷哪一種更好,哪一種更真實,有時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對於當前周期表中某些元素排列,至今仍爭議不斷;一些化學家甚至主張用更激進的方法重新設計元素周期表。

關於當前元素周期表的爭議

門捷列夫最初發明的周期表中,元素是按原子量大小來排列的。現在,我們則是根據原子核中質子的數量來排列的。因為我們後來知道,元素的性質很大程度上是由核外電子的排布決定的,這些電子以電子層的形式圍繞原子核運動。

最輕的元素氫只有一個電子層,最多可容納兩個電子。較重的元素有更多的電子層,可以容納更多的電子。迄今所有的元素,電子層最多可達7層,分別用1、2、3、4、5、6、7來表示。每個電子層又最多分為4個電子亞層(在同一電子層中電子能量還有微小的差異,電子運動的軌道也略有不同,根據這些差別把一個電子層分為一個或幾個電子亞層),分別用s、p、d、f來標記。一個元素的電子排布,就是標出它有哪些電子層和電子亞層,並在亞層符號右上角用數字標出各亞層上的電子數。如鈉原子的電子排布1s2 2s2 2p6 3s1 ,其含義是:鈉原子有3個電子層,第一電子層只有s亞層,且只有1個電子;第二電子層有s、p兩個亞層,s亞層有2個電子,p亞層有6個電子;第三電子層只有s亞層,只有1個電子。

根據最後一個電子所處亞層是s、p、d、f中的哪一個,周期表又分成4個區,分別為s區、p區、d區、f區。大多數周期表將組成f區的元素單獨分離出來,組成鑭系和錒系,放在總表的下方。

儘管這種做法已被大家普遍接受,但關於f區元素該包含哪些元素仍存在爭議。目前的周期表中,鑭元素和錒元素位於獨立出來的f區(即鑭系和錒系)的最左端,後面的鑥(Lu)元素和鐒(Lr)元素則在總表上,不在鑭系、錒系之列。這樣做的根據是,鑭和錒原子最後一個電子落在f亞層,而鑥和鐒原子最後一個電子落在s亞層。

但是一些人指出,根據元素原子半徑和熔點等化學性質,鑥和鐒似乎也跟鑭系和錒系元素十分相近,所以應該把它們也包含進來。這個建議已經被部分近年來出版的周期表採用。2016年,國際純化學與應用化學聯合會成立了一個工作組來解決這一爭論,但至今還沒有做出決定。

重新設計元素周期表

這些爭論儘管瑣碎,但已經讓一些化學家相信,我們需要重新繪製元素周期表,而且這方面迄今也不缺乏點子。目前已有數百個版本的元素周期表。

為了更好地體現當前周期表元素的連續性,加拿大化學家費爾南多·杜福爾開發了一個三維周期表系統。它看起來像一棵聖誕樹,元素從樹榦出發,形成一個個圓圈,圈越大,越接近底部。德國化學家西奧多·本菲開發的螺旋形周期表,則像一隻手套,允許f區元素像指頭一樣向外凸出。美國加州大學恩里克·斯克利則將當前獨立出來的鑭系和錒系元素都放進總表中,這樣一來,總表就不只是有18列,而是有32列了,這樣可以保證原子序數不間斷。

在很多人看來,重新設計周期表似乎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就算當前的周期表存在缺陷,也還不至於需要推倒重來的地步。不過,隨著發現的元素越來越多,這很可能會成為一個緊迫的任務。

超重元素可能不符合元素周期律

過去數十年,經過各國科學家的努力,我們已經將周期表拓展到了第118號。從第93號元素鎿開始,都是人工合成的放射性元素。它們極不穩定,存在時間不到1秒,它們雖然被填在周期表上,但其實我們對它們的化學性質一無所知。

但是原子核理論預言,質子數為114、中子數為184的原子核具有較高的穩定性(我們雖已製造出114號元素,但可惜製造的原子核中子數還不是184,所以依然極不穩定),圍繞它可能存在著「穩定島」,「島」上的原子核也具有較高的穩定性,使我們有可能檢驗其化學性質。這些原子核被稱為超重核。原子核為超重核的元素稱為超重元素。

有跡象表明,超重元素的化學性質可能不符合元素的周期律。這樣一來,你就不得不懷疑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對它們是否還有效了。

計算表明,我們已製造的某些超重元素,很可能表現得像惰性氣體元素,儘管它們在周期表上與惰性氣體元素不在同一列。這些計算基於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的一個推論是,物體運動速度越快,質量越大。對於較輕的元素,這個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但對於超重元素,這個效應就顯得很重要了,因為它們的原子核擁有更多的正電荷,對核外電子的吸引力更強,這意味著電子繞核轉得更快,因此質量也變得更大了。反過來,電子的質量變大了,意味著它們的軌道比我們預期(不考慮相對論效應)的要更靠近原子核,從而改變了原子的化學性質。

所以,如果發現了超重元素,在周期表中該放在哪裡,周期表怎樣設計才能更好地體現它的屬性,對於不同版本的元素周期表,將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選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把沙漠變成綠洲
人啊,就是長不大的小動物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