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武帝四路北伐匈奴,李廣戰敗,衛青封侯,大漢直搗龍城殲敵多少

漢武帝四路北伐匈奴,李廣戰敗,衛青封侯,大漢直搗龍城殲敵多少

公元前133年,漢武帝採納大行令王恢的建議,召集三十萬精銳大軍,在馬邑設伏,想要一舉消滅軍臣單于的十萬大軍,徹底解決常年襲擾邊境的匈奴禍患。雖然馬邑之圍因為雁門尉使的叛變計謀敗露,無功而返,但它結束了自漢初以來,漢朝對匈奴「以公主換和平」的和親政策,表明了漢朝與匈奴決戰的決心。馬邑之圍後,被觸怒的匈奴為報復漢朝,開始了更加瘋狂的侵擾,整個漢朝北疆都陷入了戰火之中。面對更加猖獗的匈奴,在強勢的漢武帝的堅持下,漢朝內部對「打不打」的問題基本已經沒有了爭論,剩下的只有「怎麼打」的問題。

漢初,匈奴之所以能在與漢朝的作戰中屢屢獲勝,主要因為匈奴騎兵與漢軍相比,具有相當大的優勢。首先,匈奴以馬奶干肉為食,作戰之時四處劫掠,就地取材,基本沒有糧草上的壓力,而漢朝為農耕社會,軍士以糧為食,往往一個人的口糧需要六、七個人轉運,糧草壓力巨大。其次,匈奴騎兵來去如風,往往一晝夜就能奔襲三百餘里,與漢軍笨重的步騎戰車相比,佔據著絕對的速度優勢,往往能掌握戰場上的絕對主動。最後,漢朝北境地域廣泛,需要分散到各地駐守,而匈奴則可以集中優勢兵力,攻擊一點,如同「錐子扎牛皮」,往往能佔據兵力上的優勢。在充分分析了漢匈力量對比之後,當時還寂寂無名,後世卻名垂千古的衛青提出了集中優勢騎兵,深入匈奴內部,主動出擊的戰略。

公元129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終於打破了「馬邑之謀」後四年的沉寂,在所有人都看不上的衛青的建議下,集中優勢兵力,越過長城,主動出擊,遠征匈奴。在漢武帝的命令下,公孫賀出雲中上,李廣出雁門,衛青出上谷,公孫敖出代郡,四路北伐大軍捨棄步兵和戰車,各率一萬騎兵,進入匈奴內部,尋找主力決戰。這次北伐,對年輕的漢武帝,乃至整個大漢王朝來說,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成敗關係著大漢王朝對匈奴主動出擊的戰略是否正確,漢朝騎兵在大漠之中有沒有戰勝匈奴的可能,大漢臣民有沒有戰勝匈奴的信心等等。

或許是因為首次出征漢軍將領經驗不足,或許是因為此時的漢軍尚未完全成長,此次出征並不十分順利。公孫賀一路,從雲中出發以後,在茫茫的大草原上不斷尋找匈奴主力,結果一無所獲,繞了一個大圈後不得不折返回來。公孫敖一路,從從代郡出發後沒多久,就與大隊匈奴騎兵遭遇,雖然拼力死戰,但終究力量懸殊,損失七千騎兵後突圍逃回漢境。李廣一路,從雁門出發以後,受到了匈奴的重點照顧,最響亮的「飛將軍」的大名,卻為他帶來了最差的運氣,匈奴集結了大量的主力部隊要將他這一路軍隊圍殲。在一番血戰以後,漢軍損失殆盡,主將李廣成了匈奴的俘虜,若非他反應機敏,奪馬而逃,或許就再也回不到漢朝了。

在其他三路都遭遇挫折、屢屢失利的時候,名聲不顯的衛青運氣卻很好,一路出奇的平靜,沒有遇到大股的匈奴部隊,於是衛青也成了漢武帝主動出擊,塞外作戰的冒險計劃最後的希望。衛青之所以能成為千古名將,靠的絕不僅僅是運氣,騎奴出身、靠「裙帶關係」成為將軍的他,確實具有遠超常人的軍事才能。從走進草原,踏上征途,衛青就在醞釀一個大膽的戰略,趁匈奴大軍在外作戰,後方空虛之計,奔襲千里,直襲匈奴王庭。匈奴王庭在龍城,也叫龍庭,是匈奴人眼中的龍興之地,也是他們祭祖的地方,更是所有匈奴人眼中「聖地」,拿下此處,意義非凡。

公元前129年,漢朝的騎兵馬蹄第一次踏進了匈奴的精神匯聚之地龍城,斬首七百餘,極大的打壓了匈奴囂張的氣焰,打破了匈奴人不可戰勝的神話。龍城之戰雖然只殲滅了七百敵軍,但卻成了影響漢朝與匈奴命運的一場勝利,它為漢武帝首次積極進取的進攻策略保全了最後一點顏面,讓許多對漢武帝北伐抱有懷疑態度的大臣開始稱讚漢武帝的英明,讓漢朝主動進攻積極開拓的國策有了繼續的可能,讓為抵抗匈奴流盡了鮮血的將士們,和在匈奴的兵鋒之下憂懼不安的子民們看到勝利的曙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花布雨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不北伐,蜀漢會不會更好,戰國七雄中一大國早已給出答案
迪士尼對花木蘭妝容進行辣眼還原,歷史上的雲鬢、花黃真是如此嗎

TAG:歷史花布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