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晚清名臣後人用家傳文物換城市戶口,可戶口沒弄到,文物卻沒了

晚清名臣後人用家傳文物換城市戶口,可戶口沒弄到,文物卻沒了

自1840年鴉片戰爭打開中國國門後,一大批有識之士,開始打量、審視外面的世界,這其中就有徐繼畬。徐繼畬是道光6年進士,歷任廣西、福建巡撫、閩浙總督、總理衙門大臣,還是首任總管同文館事務大臣。

在晚清,徐繼畬算得上是一個名臣,被譽為中國近代開眼看世界的偉大先驅之一。而徐家在當時也算得上是一個大家族,富裕且人丁興旺。不過,一個家族不可能一直發達下去,總會有衰弱的時候,徐家也是一樣。

徐繼畬死後,徐家逐漸衰敗下去。到上世紀80年代,徐家早已淪落為普通農民。為此還發生了這樣一件事:徐繼畬這個晚清名臣的後人甚至得用家傳文物換城市戶口,可戶口沒弄到,文物也沒了。那這是怎麼回事呢?

徐繼畬是一名收藏家,生前收藏了大量的珍貴文物。如明代毛氏汲古閣版《後漢書》、明代永樂皇帝賞賜益王的《蘭亭群賢修褉圖》,徐繼畬自己辛酉編《舉隅集》殘版30塊、徐繼畬手稿《五台新志》等,還有一份極為珍貴的《乾隆四十二年誥封徐繼畬曾祖父母聖旨》。

徐繼畬死前,已料到自己的家族將會衰敗,所以立下遺囑:「寧賣房賣地,不賣書籍字畫。」此後,徐繼畬的後人一直恪守這條遺囑,再窮也沒動老祖宗留下來的家傳文物。然而,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這個遺囑被打破了。

為解決徐繼畬7世孫徐進偉等人的城市戶口,住在山西五台縣的徐家向太原的三晉文化研究會捐贈了自家珍貴的家傳文物。然而,30年過去了,三晉文化研究會不但沒履行自己的承諾,幫徐繼畬後人弄到城市戶口,連原本屬於徐家的家傳文物都不歸還了。

三晉文化研究會的說法是:文物是徐家自願捐贈的,無法歸還。可對答應過徐繼畬後人幫其弄到城市戶口的承諾,三晉文化研究會卻隻字不提。後來,三晉文化研究會將徐家的家傳文物轉交給了山西省博物館。

可在轉交過程中,其中28件文物下落不明,包括《乾隆四十二年誥封徐繼畬曾祖父母聖旨》。有人說,是幾個文物專家將它們佔為己有。當然了,徐繼畬後人也曾試圖從法律的途徑來解決自己的難題,想要賠償,但依舊沒結果。

徐繼畬的後人徐進偉找人對自己的家傳文物進行了估價,在7.75億元左右,可三晉文化研究會和山西省博物館給出的估價只有7.908萬元,雙方的估價相差1萬多倍。後來,徐進偉因自己還要養家糊口,沒精力放在討回自己的家傳文物上面去。

所以徐進偉表示:「家傳文物我不要了,你們給我補償,我也不要7.75億元,只要4000萬。」然而,山西省博物館卻說:「是三晉文化研究會給我們文物的,正式給補償,也只能給到三晉文化研究會。」

山西省博物館的言外之意就是,別說是4000萬,即便是7.908萬的補償,我們也只會給三晉文化研究會。你要補償問三晉文化研究會要,不要找我們要。如今,幾十年過去了,當事人都死了,死無對證,這事最後也只能不了了之。

就這樣,晚清名臣徐繼畬的後人想用家傳文物換城市戶口,最終還是賠了夫人又折了兵,戶口沒弄到,文物也沒了,補償更是想都不用想。(喜歡的話多多關注,多多點贊,多多收藏,轉發和評論,謝謝!本人其他文章也很精彩,歡迎品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istory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為了讓自己的國家維持世俗化,不再伊斯蘭化,臨終前留下一遺言

TAG:History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