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民營商業衛星產業再進一步

中國民營商業衛星產業再進一步


  中國民營商業衛星產業再進一步


  作者 錢童心


  8月17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捷龍一號遙一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這枚火箭上搭載的是千乘一號01星暨「海創千乘」號衛星,衛星升空後成功進入預定軌道。

  自主研發規模最大


  千乘一號01星由我國私營衛星研發及應用服務商北京千乘探索科技公司研製,作為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大力發展高精尖產業、推動原始科技創新的成果之一,該星是我國民營衛星創業公司迄今為止自主研發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也是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業務衛星。整個研發過程歷時14個月,整星重量65公斤,取得30餘項自主知識產權,完成十餘項技術創新及工程落地。


  千乘探索公司表示,計劃在未來四年內完成24顆衛星的工程組網,以及全球四套地面站的建設部署,形成全球任一地點的小時級空間信息服務能力,補充我國在軌空間基礎設施能力,支撐應急、國土、農業、林業、城市管理等領域空間信息應用。


  千乘探索創始人CEO苗建全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透露了公司未來的規劃。他表示:「千乘一號組網結束後,公司將由大量投入階段轉入大量投入與大量產出相結合的階段。」

  為了實現下一個「一箭多星」發射的目標,千乘探索已經投資建設了一個衛星總裝集成測試中心,將能夠同時進行五顆衛星的並行工作,預計今年底明年初投入使用。公司已經開始申報千乘三號星座,預計將涵蓋30顆衛星。


  在應用上,千乘探索採取的「遙感+通信+導航結合」與國家的空間信息戰略高度一致。衛星遙感及空間信息服務行業是衛星產業及地理信息產業的融合,其本質是圍繞遙感衛星的數據獲取及應用而展開的產業,既包含衛星相關的製造、發射、運營,又包括地理信息處理等,產業鏈較長。


  在衛星應用方面,儘管我國已經發展了三十餘年,但遙感服務市場需求仍然沒有被滿足,還有很大的市場缺口,主要問題就是缺衛星、缺數據,更缺數據的服務能力。傳統衛星三大應用方向「通信、導航、遙感」是完全獨立的。千乘探索推進的「遙通導結合」的服務模式,有助於應對現階段我國空間資源緊缺、可用衛星資源少、融合服務調度困難等市場痛點。


  歐美主導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相關資料發現,目前,全球衛星遙感數據市場主要被美國數字地球公司(DigitalGlobe)和歐洲空中客車防務及航天公司(EADS)兩家相對壟斷;但遙感數據處理分析市場的門檻則不斷降低,吸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進入該領域,行業一定程度上呈現標準化競爭的態勢。

  我國商業航天領域的發展仍然處於初期階段,這從初創公司的融資規模就可以看出。去年美國航天領域融資總量達到600多億美元,而中國國內非上市公司融資額僅剛過20億元人民幣。


  公開資料顯示,千乘探索曾於2017年獲得由明勢資本領投、以太創服跟投的天使輪融資。2018年4月,獲得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投資方為青島匯泉灣基金和順為資本。5個月後完成了pre-A1輪融資,嘉實投資領投,明勢資本跟投。


  但中國民營航天近期不斷實現技術突破。就在上月25日,北京星際榮耀空間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星際榮耀」)宣布雙曲線一號遙一長安歐尚號運載火箭(下稱「SQX-1Y1」)在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按飛行時序將多顆衛星及有效載荷精確送入預定300公里圓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了中國民營運載火箭零的突破。


  公司方面還透露,預計至2020年末,星際榮耀將完成雙曲線一號遙二至遙六運載火箭發射任務,形成小型固體運載火箭的規模發射,並開啟向大規模商業發射的征程。


  民營火箭企業藍箭航天的「天鵲」TQ-12液氧甲烷發動機也在上個月宣布100%推力試車成功,最長試車時間100秒。藍箭航天CEO張昌武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星際榮耀的發射成功標誌著中國的商業火箭正在更進一步。它和SpaceX的技術原理基本一致,都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墨子號量子衛星工程常務副總設計師、衛星系統總指揮王建宇院士認為,民營企業出於經費上的考量,會想方設法縮短研製周期,因此會看到他們的研發速度比傳統航天研發更加激進。


  據了解,涉及商業衛星推廣市場重要的價格掣肘因素包括研發費用、製造費用、火箭發射費用和衛星測控費用。「我們無法壓低製造費用,但是可以把系統方案做得便宜些,這樣可以稍微控制成本。」苗建全解釋道。


  在國外,SpaceX推出的Starlink計劃,獲軟銀、高通、空客投資的Oneweb,以及Facebook提出的Athena計劃,也均試圖在近地軌道部署通信衛星,實現全球範圍的互聯。


  目前瞄準商業航天市場的中國民營初創公司都將發射多種用途的小衛星為主要任務,比如幫助覆蓋飛機和火車上的互聯網連接。但它們大多成立僅兩三年,與美國的私營火箭公司SpaceX、藍色起源和維珍銀河等相對成熟的企業比較而言,技術上仍有差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屠呦呦團隊17日發布重大科研新突破
中國空間站向世界開放的幕後故事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