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維爾福 Valve Index VR Kit 頭戴式VR虛擬現實設備體驗一上手和初步感受Soomal

維爾福 Valve Index VR Kit 頭戴式VR虛擬現實設備體驗一上手和初步感受Soomal

7月,Valve旗下的新一代VR套件Index正式發貨,雖然目前只面向歐美地區發售[首發國家只有英美等地],但對於想辦法搞到手的玩家來說應該在本月初就陸續到貨了。Valve最知名的是擁有在線PC遊戲銷售發行平台龍頭老大Steam,這個面向全球市場的遊戲平台其每日在線人數達到4700萬以上。同時也是HTC VIVE的軟硬體技術開發者,還建立了一套兼容Oculus、微軟MR等硬體的SteamVR平台,從谷歌那充滿想像力的Tilt Brush到各種奇奇怪怪的遊戲,VR類娛樂和應用數量和質量都非常可靠。而這次Index套件是直接以Valve的名義發售,應該是不打算藏在OEM廠商的身後了。

樣機來源:自購

樣機類型:市售量產機

是否商業關係:否

不過品牌一換,瞬間涼涼還是很清楚的,畢竟Valve不存在HTC的國內零售和宣傳渠道,在國內的討論瞬間就冷門了很多,變成了小眾玩具。那麼Index究竟好不好?有多好?雖然雲了一篇介紹,但畢竟很多主觀上的使用體驗沒法雲傳輸至大腦神經,最後上手時發現還是和想像略[大]有差別,今天就從簡單的上手和幾小時使用感受來說說這款新世代VR設備的初步體驗。

選購和搭配

Valve Index有多種價格搭配,最齊全的VR Kit全套售價為999美元,看起來很貴,但其實還是比HTC的VIVE Pro便宜了一截[VIVE Pro整套售價近萬人民幣],但實際來說並不一定需要準備那麼多預算,例如光塔基站2.0版就不是必需品,因為2.0光塔主要是增強了輻射面積和視野,從原來的5x5米增加到了10x10米,也就是100m2的遊戲範圍,但尷尬的是VIVE和Index即使掛上無線套件也整不了那麼遠的傳輸距離,Index主線纜長也就3米左右,因此升級光塔並沒有帶來什麼實質提升,除非是原VIVE用戶要把整套設備二手出掉。如果認為手勢功能支持的遊戲太少,也不怎麼重要,那麼可以還可以繼續用VIVE的雞腿手柄省下一點錢,Index單頭盔價格為499美元,手柄249美元,新用戶也可以搞一套戰損成色的一代光塔用於定位,反正這些選擇是對使用幾乎任何影響的。

在硬體需求方面,Valve Index的最低硬體需求和HTC VIVE基本一致,仍舊是桌面級i5處理器和NVIDIA GTX970級別就可以達到遊戲要求,不過這個i5放在今天也就是i3 8100的水平了,VR最重要的依舊是圖形性能,想要發揮全部性能,就需要把顯卡升級到GTX1070級別[對應到AMD就是RX VEGA56或者新上市的RX5700]。而我個人的客廳平台仍舊是和Pimax 5K體驗時相同的AMD銳龍2600和慘遭停產下市Radeon VII的3A平台組合,還利用Ryzen Master將CPU超頻至4.1GHz[雖然想著升級到3600或者3700,但暫時還沒時間],以目前來看這套性能配置應付Index完整畫質應該是綽綽有餘的,應該是用不著出動RTX2080Ti或者雙路Redeon VII交火這類不實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了。Index使用了DisplayPort1.2和USB3.0作為視頻和數據傳輸介面,需要單獨電源供電,直接一根線解決帶動數據,介面形狀有點像DP的變種但不確定,對一般台式機電腦來說問題不大。從使用便利程度來說,微軟的Mixed Reality和Oculus Rift S的內置定位系統在使用和安裝甚至硬體採購都確實要方便不少,Index VR還是偏向核心一些而且有一定室內空間的遊戲玩家。

上手和佩戴

在安裝Steam和SteamVR後,Valve Index在連接電腦後就可以激活使用了,光塔的安裝使用和原來相同,不再重複介紹。在啟動SteamVR後,還需要重新設置房間空間以及升級頭顯和手柄固件,在默認狀態下,Index的屏幕刷新率仍舊是90Hz,會一直提醒用戶是否切換到120Hz高刷新率模式。但提醒窗口老是很快被別的遊戲或操作覆蓋或者關閉,稍不注意就會被忘記或者忽略了,另外手柄默認是沒連上的,需要在菜單里打開配對選項重新配對,配對時電池電量要有一定保證,不然會很快自動斷電導致配對失敗。

Index的瞳距依靠頭顯下方的滑塊調節,可調節最大範圍是70mm,略低於VIVE的71.4mm,當然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夠用的,目鏡視距調節功能在眼罩連接頭帶的右側,這本來是我個人最期待的部分,因為GearVR就因為這一功能而免除了眼鏡煩惱,但實際使用後,發現自己還是想多了……這個功能主要還是用來調整畫面視角大小,可能是為了針對3D眩暈的用戶而考慮,對近視的補正效果很差,對近視用戶來說還是需要眼鏡或者定製鏡片使用,屏幕畫面視野可調節範圍從90°到130°出頭,在最大視角下,正好和普通尺寸的近視眼鏡的視野範圍大致相當,如果見過了Pimax相對140°視野模式,那應該不會有什麼驚喜,相對於HTC VIVE和三星炫龍來說進步還是比較明顯的。

Index上還有一組很有意思的部件,就是兩側的「耳機」了,這部分可以伸縮和旋轉調整支撐臂使其靠近或遠離耳部,但即使是最近也和耳孔有兩厘米左右的距離,和索尼、AKG某些頭戴音箱的理念類似,就是一個頭戴式的「環繞」音箱,由於不需要緊貼耳部,減少了發熱出汗的機會,從人體工學設計理念來說是一個進步,音質方面相對中規中矩,主要缺點是戴上後經常忘記調整而感覺音量太小或定位不準。內置音效卡走的應該還是普通的低速USB音頻,支持最高24bit48kHz採樣,但調整好了以後其聲音表現對於遊戲還是夠用的,如果非要在意所謂的隱私,Index也還是提供了3.5mm耳機介面,也自帶藍牙功能。看起來很酷炫的前置雙攝像頭只是一個開發者功能,打開以後可以看看自己的位置方向,並沒有遊戲實際支持,也沒有內置定位,前置的USB3.0面板是一個預留擴展,可以支持一些第三方附件或者玩家自己發揮下想像力,例如裝個樂之邦的MU-2s提高音質?

在頭帶方面,Index使用的是類似PSVR的塑料頭帶,通過後方的旋鈕調整鬆緊,雖然重量會更重,但好處是可以分擔一部分重心以及方便佩戴和卸下,頂部有一根布質頭帶分擔垂直重量。雖然整體重量明顯增加,廠商自己都不好意思提及,但其重心分配還算比較合理。眼罩和前方的黑色塑料一樣採用磁吸固定,吸力較差,只是剛好夠用,對於鼻樑不夠高的用戶來說,底部會存在一些漏光但得益於較大的視野,對使用沒有明顯影響,適當調整一下即可。另外廠商還提供了一個緩衝海綿頭墊,可以減輕後腦勺的壓力,但會影響佩戴的速度。

在手柄方面,Index的手柄也是改變較大的部分,在造型上就完全推翻重來,變成了空心半月形狀,固定則通過更寬厚的綁帶而不是手繩實現,可以很好的「綁」在手指跟上,主頁鍵變成了凹下造型以避免誤按,中間的凹槽則是靠Tapic振動反饋,實現的功能其實類似滑鼠滾輪,和方向搖桿有些重疊,在遊戲中可能會用不上。但Index的手柄做成半月形狀並不是為了包手或者好看,在手柄的圓弧部分也塞有感測器,用於感應用戶的手指位置,從而實現手勢操作和反饋。但其實這個功能的首發已經被早一點發售的Oculus Rift S實現,並不是Valve的首創或者獨佔,手勢這部分體驗需要應用支持,所以暫時留著下一篇再進行介紹。但在使用時遇到了每隔幾分鐘就會偶爾抽風抖動的情況,不太清楚是固件BUG,或者光塔信號不佳被遮擋、2.4G設備太多相互干擾等情況所致,總而言之似乎並沒有VIVE的雞腿穩定,另外操作上也需要重新適應。

畫面初步體驗

由於HTC VIVE採用了OLED作為屏幕面板,因此業界和玩家一度認為OLED才是VR顯示的最優解,直到今天還有一群雲玩家認為Index的LCD是一個大退步。但事實從去年開始隨著三星對VR產業失去興趣,以及定製參數的LCD進入市場,快閃型LCD由於有更靈活的反而更適應了VR設備,從像素密度來說LCD也有至少三成的解析度提升,紗窗效應也變得越來越不明顯,在刷新率、延遲和拖影上,Pimax 5K的畫質表現已經遠好於HTC VIVE或者三星炫龍了。

而Valve Index的這對定製型120/144Hz刷新率LCD,其畫質提升已經可以用碾壓來形容,1440x1600的單眼解析度並不高,在一定距離下還是有明顯的斷線或者鋸齒現象。但整體畫面極為紮實,已經很難看出子像素和紗窗效應,另外其鏡片的光學性能優秀,畫面明亮一致性好,而且畸變也不明顯。至於高刷新率的優勢,在使用時感受並不明顯,但在遊戲細節中可以感受到人物的動畫、手臂或者武器時已經無法察覺出鬼影,動作也更為平滑順暢和跟手,在玩了數小時後退出也沒有明顯的頭暈和不適感,可惜的就是手柄偶爾抽風影響了遊戲成績,看來刷新率對於VR體驗來說還是同樣重要的指標。VR設備往往需要不停調整才能得到一個比較好的畫質,而Index的畫質帶來的飛躍,已經可以容忍佩戴因素導致的畫面模糊了。

雖然Valve Index已經無法像第一次使用HTC VIVE搓火球那樣給玩家帶來奇妙的驚喜,但整體的進步還是非常明顯的,光是這一輪畫質的提升就足以像燈塔一樣給整個行業指明了技術發展方向。而接下來我們將會通過進一步詳細體驗各類支持手指操作的應用和娛樂後再做出綜合的結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Soomal數碼多媒體 的精彩文章:

Valve Index頭戴式虛擬現實設備預覽和簡介農步祥
TRITTON Kunai ProDirac HD頭戴式耳機使用體驗Soomal

TAG:Soomal數碼多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