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一家七口倒在國民黨槍口下 楊土司成了紅土司

一家七口倒在國民黨槍口下 楊土司成了紅土司

在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縣臘子口戰役紀念館裡,有一組展示一位藏族土司開倉放糧支援紅軍的雕塑,和一份追認為革命烈士的證書。

這位土司就是楊積慶。

土司,元朝始置,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官職,多封授給西北、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首領。土司政府承擔賦役、納貢、並提供軍隊,對自己的部族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權力。雲南、廣西、貴州、湖南都曾有土司存在。

作為甘南卓尼第19代土司,楊積慶卻並不「土」。他精通漢語、愛好攝影,興趣廣泛。時人這樣評價楊土司,「聰明過人,幼習漢書,漢文漢語,皆甚通暢」。

楊土司尤其喜好接待前來卓尼的外國考察家和傳教士。1925年春天,他還和來甘南考察的美國植物學者洛克成了結拜兄弟。這些交往都擴大了楊土司的眼界,有人稱他為「洋土司」。

「他的思想激進,易於接受新事物,推廣先進技術和文化」,與楊土司有著深厚友誼的范長江在他的名著《中國的西北角》一書中,對楊土司有這樣的描述:雖身居僻壤,未邁出卓尼一步,但每天都看全國各地大小報紙,及時掌握國內外形勢,他在上海、天津等地都設有商行,常有書信往來。時逢國難當頭,日寇發動了侵華戰爭,他很關心政治時局,憂國憂民感慨激憤。

身為藏區統治者,楊土司對國民黨官員慣於愚弄欺壓藏人的做法一向深為不滿,對於窮人的軍隊——紅軍,卻產生了幾分好感。

那是1935年9月上旬,中央紅軍長征進入甘南迭部地區,進入了楊土司的領地。在這裡,中央召開了著名的俄界會議,確定了紅軍堅持北上抗日的戰略。另一方面,進入藏區的紅軍此時正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久經鏖戰的紅軍戰士,備受煎熬,衣食無著。

儘管如此,紅軍戰士無論走到哪裡,始終軍紀嚴明,秋毫無犯。在俄界,紅軍把村寨里外打掃得乾乾淨淨,用過的東西歸還原處,損壞的給予賠償。在臘子口朱立村,紅軍寧肯住在露天草坡,也不打擾群眾,還幫群眾砍柴、干農活。在臨潭舊城,紅軍炊事員拿鹽換菜,從不白拿老百姓的東西。

紅軍以他們實際的行動,獲得了當地藏族群眾的信任和支持。當楊土司從老百姓嘴裡了解到紅軍是「不壓迫番民的紅漢人」,又聽說了紅軍進入達拉溝,溝深谷狹,正逢秋雨連綿,道路泥濘難行,棧道殘損不堪,大隊人馬很難迅速通過,毅然決定幫助紅軍。

據說,楊土司寫信給當時在蘭州的藏族進步人士王佐卿(曾參加過共產主義青年社,1931年在洮岷路保安司令部任參謀長)商談此事,制定援助紅軍過境計劃。

面對國民黨的淫威,楊積慶一面虛張聲勢調兵遣將,做出隨時出擊的架勢;一面暗派藏兵幫助紅軍搶修白龍江畔的棧道,令心腹迎接紅軍。

知道紅軍缺糧,楊土司就指示崔古倉的守倉官把倉內的鎖都打開,只鎖大門,然後以躲紅軍為名,跑進深山。紅軍來後,得以順利打開了儲藏著20多萬公斤糧食的倉庫,獲得了充足的糧食補給。

中央紅軍稍作休整之後,準備攻打天險臘子口。在這個關鍵時刻,楊土司又密派藏民充當嚮導,打探敵情,有力地支持了紅軍拿下天險臘子口。

紅軍能夠突破重圍,一方面是紅軍將士驍勇善戰,一方面也得益於楊土司為代表的當地藏族同胞挺身而出,深明大義,開倉放糧,讓路護道。

臘子口戰役紀念館這組情景雕塑,就再現了當時楊積慶土司在崔古倉村開倉放糧支援紅軍的感人場景。

楊積慶的做法後為國民黨魯大昌部所知。魯大昌隨即密謀策劃,派其心腹營長率隊潛入楊土司駐地博峪,將楊土司一家包圍。楊土司等人揮槍抵抗,然而終是寡不敵眾,與長子楊琨、長媳、孫女等7人倒在了國民黨的槍口之下。這天是1937年8月25日,卓尼縣誌稱:「博峪事變。」

據甘南州委宣傳部趙凌宏向記者介紹,卓尼的最後一代土司,卓尼第20代土司,是楊積慶先生的次子楊復興,1949年春畢業於國民黨南京陸軍大學將官班,授予少將軍銜,同年,率部起義。

楊復興終結了土司制度,歷任卓尼民兵司令部司令兼任卓尼縣縣長,甘南藏族自治州副州長,甘南軍分區副司令員,西北軍政委員會民族委員,甘肅省第五、六、七屆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等職位。

1950年10月,中央慰問團來甘南時,帶來了周恩來對兩代土司楊積慶和楊復興父子的問候,並對當年楊土司對紅軍讓道濟糧的援助表示感謝。

1994年10月,甘肅省人民政府追認楊積慶為烈士。楊土司,成為了紅土司。(記者 衛庶 陸培法)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19年08月19日 第 02 版)

原標題:楊土司 紅土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外網 的精彩文章:

韓國男星林時完被批!服兵役請假123天 軍方:不違規
鮑里斯·約翰遜贏得英保守黨黨魁首輪投票

TAG:海外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