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笨小孩,文徵明

笨小孩,文徵明

總第一五九九期;歡迎關注。

笨小孩,文徵明。他一生本想通過科舉考試躋身仕途,最終卻放舟南下,回歸蘇州老家操持文墨。他生而不慧,最終卻成為了詩、文、書、畫無一不精的「四絕」全才,取得了令人仰慕的藝術成就。他言行謹慎,一生都遠離是非,但卻能與北京、南京、蘇州的政治圈、文人圈唱和酬酢,建立良好的交情。

他是個堅定的儒者,一生堅守忠孝節義,卻又能與唐伯虎、祝允明狂狷風流之士保持很好的朋友關係。他七歲喪母,一生體弱多病,卻能頻繁出遊,最終還得享高壽。他和沈周、唐寅、仇英並稱畫史上的「明四子」;和唐寅、祝允明、徐禎卿並稱詩史上的「吳中四才子」;和祝允明、王寵並稱書法史上的「吳中三子」。他不偏激,不刻薄,所有看似矛盾的事情,在他那裡都得到了完美和諧的統一。他就是文徵明,一生謙和忠厚,無論過去和現在,都堪稱楷模。

嘻嘻嘻,說的正是在下吶~

1470年11月,文徵明在萬木蕭蕭之中出生了。冬天出生的他,天然就有一幅與這個季節相稱的表情,木訥、老實、內斂。文徵明的祖父文洪是舉人,父親文林和叔父文森都是進士。說起來也是書香門第,家庭環境很不錯,但文徵明從小就發育遲緩,至少在智力和表達方面屬於特例。史書中說他「生而外椎」、「幼不慧」、七歲方能站立,八九歲仍言語不清,以致除了他父親堅信自己的作品質量沒問題,周圍的親友們都認為這孩子有點兒天然呆。

文徵明《滸溪草堂局部》

1498年,文徵明和唐伯虎一起到應天(南京)參加鄉試。其實兩年前,文徵明已經來考過一次,落榜了。而唐伯虎卻是第一次赴考,此前只是聽了老大哥祝枝山的勸說,稍稍複習了一下。結果,放榜的時候,唐伯虎高中解元。文徵明撥開人群,湊到榜單前,找了兩遍,還是沒有找到自己的名字,心裡難免有些失落和挫敗。此時,只有遠在溫州當差的父親一如既往地看好他,文林寫信給兒子說:「子畏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吾兒他日遠到,非所及也。」

文徵明《滸溪草堂》局部不過,文徵明從26歲開始就參加「歲考」,一直考到53歲,整整27年,交了10次答卷,都沒中,一直都是個秀才身。然而正如他的父親所說的那樣,「兒幸完成,無害也」。事實證明,父親的預言是對的,這個「笨小孩」的後半生將在整個蘇州乃至明代的藝術星空中,擁有自己明亮的坐標系。不僅是以才華,而且以清正高潔的德行,收穫世人的仰望和同儕的服膺。那麼,笨小孩文徵明是如何逆襲的呢?

文徵明《滸溪草堂》局部

文徵明七歲時母親就去世了,因為父親忙於公務,於是就把他交給外祖母照顧。文徵明大概有三年時間是在外祖母家生活的。姨母、舅舅都很疼愛這個早早就失去母親的孩子。可父親文林還是放心不下文徵明,很快又把他接到身邊。所以,文徵明還未成年時,大部分時間都和父親生活在一起。文林本人無論交遊還是上任,都要帶上文徵明,希望藉此擴大文徵明的眼界,增長見識。更重要的是,文林很用心地讓文徵明與自己的同好接觸,讓文徵明游於他們,甚至拜他們為師。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局部

事實證明,文徵明一生所受的教育除了家族內部,最得益於父親文林的同僚和朋友。他曾學文於吳寬、史鑒、趙寬、庄昶。學詩於呂秉之,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又往來於王鰲、林俊、喬宇等人之間,還受陸容、謝鐸、王徽等人影響。這些人,大都是一時名宦,富有學養。而沈周、史鑒雖隱居不仕,但也都是當時的名流,才學深厚。可以說,文徵明從小就是在往來鴻儒,名臣文仕的熏陶下成長的。這棵小樹,想長歪都不行。同時,為人正直,做官清廉的父親,一生都以積極的行為影響著他。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局部

1499年,父親文林因病死在溫州知府任上,享年55歲。文林雖然看不到文徵明一生所達到的成就,但在自己的身後事上,他若能感知兒子的處理方式,一定會含笑九泉的。按照官場慣例,死在任上的官員,地方會負責喪葬費,當地官紳也會送來賻儀,加起來達數千兩銀子。這筆合情合理的收入,對於緩解父親一生清廉造成的家境窘迫,以及順利辦理喪事,都十分必要,但文徵明斷然謝絕了。

文徵明《蘭亭修禊圖》局部他專門寫了一封答謝書,解釋說,我父親在貴地做知府,從未貪過公家一分錢,他走得堂堂正正。今天我若收下大家的銀兩,就是辜負了父親一生為官的清白。利用死去的父親之名,為自己謀利,我不忍為。就算自己再沒出息,我也不會讓父親在名聲上蒙受污點。溫州人見文徵明如此堅持,覺得他很愚笨,但又很佩服。最終大家用這筆錢在當地修了一座亭子,叫「卻金亭」,以表彰這對方正樸直的父子。

文徵明《真賞齋圖》局部

除了父親的身教培養,文徵明自己也身體力行地解釋了一句老話:老實人得天下。據說他十九歲為諸生時應歲試,宗師批其字不佳,置三等。大概是被刺激到了,小文同學回來就挽起袖子,天天臨寫《千字文》,每天十大本。老實人認死勁兒,小文同學把這個晨起練字的習慣一直保持到文老太爺。直到八十歲高齡,他仍能揮毫作小楷《後赤壁賦》,用筆精妙處,與二十多年前寫的《前赤壁賦》毫無差別,令人嘆絕。

文徵明《後赤壁賦》局部

文徵明小楷《千字文》局部

平時他寫書信簡札,都用蠅頭小楷來寫,筆畫細若毫髮,結體工穩停勻。如果寫錯一點,就立刻換紙重寫。旁人看了都覺得麻煩,勸他說:「看得懂就行了,何必這麼費事?」但他們並不曉得,文徵明寫的,不是信,是作業,是對自己嚴苛的要求。

文徵明88歲小楷《跋唐人雙鉤萬歲通天帖》

從22歲開始跟南京太僕寺少卿李應禎學書,再加上這份老實死磕,沒幾年,文徵明的書法就自成一格,遠近聞名了。但他並不滿足,而是博眾家之長,向不同的經典範本學習。行書學王羲之、蘇軾、黃庭堅、米芾、趙孟頫,草書兼容諸體,受懷素影響較大。古隸書得鍾繇、梁鵠遺法,篆書師法李陽冰。

文徵明行書《秋聲賦》局部

在中國書法史上,文徵明以擅諸體聞名,而書法諸體之中,當數小楷最不易工,但文徵明卻偏偏以小楷名海內。清代書法家朱和羹更是直呼「明楷以文衡山第一」。

文徵明行書《滕王閣序》局部

良師益友的引導教誨,加上自身老實死磕,文徵明終將成為吳門文壇的一代大師。文徵明平生最親近的老師有三位:李應禎、吳寬、沈周。逢人便稱:「我家李先生,我家吳先生,我家沈先生。」但對他影響最深的還是沈周,因為李應禎、吳寬先後在1493年、1504年去世了。而且他們在世時都有官員身份,政務繁多,文徵明與他們接觸的時間十分有限。而沈周卻大為不同,他終生不仕,去世時間也比他們晚,文徵明與他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學習。沈周和文徵明的父親文林也是要好的朋友,所以對文徵明很愛重。

文徵明《千岳競秀圖》局部沈周為人謙和,內蘊精明,是一位品格高逸的畫家,原本並不願意收好友之子為徒,生怕繪畫這類藝事耽擱了文徵明的科舉正途。但文徵明看過沈周的《長江萬里圖》之後久久難忘,對沈周敬仰至極。

吳門畫派創始人沈周的畫

沈周看到文徵明對繪畫是發自內心的喜歡後,才同意收他為繪畫弟子,從此便傾囊相授。他教導文徵明說:「畫法以意匠經營為主,然必氣韻生動為妙。意匠易及,而氣韻別有三昧,非言可傳。在師從沈周的二十多年裡,文徵明對沈周崇敬有加,以至每謂人:吾先生,非人見人也,神仙人也,滿百文某安敢望。沈周和文徵明是師生關係,亦是半生知己。沈周不僅在繪畫上對文徵明影響極深,在生命意識上也潛移默化地陶染著文徵明。

文徵明《幽風圖》局部

史書中關於文徵明性格的評述,最為允當的莫過於《明史·文徵明傳》中「和而介」三字了。和是隨和,介為狷介。1524年,54歲的文徵明以貢生的身份,受薦赴吏部試,任翰林院待詔。此時的文徵明已是博雅多能的文士了,卻還要格外蒙受聖恩,才得以進入翰林院。這種滋味,對於「和而介」的他來說,心裡一定是不好受的。明朝當時的風氣只重進士,貢士和進士雖然可以並稱為正途,參修國史,備講經筵,皇上的賞賜也與諸翰林相同。但翰林乃天子門生,待詔的身份與之相比有天壤之別。更為關鍵的是,以文徵明的個性,很難與官場中人處理好人際關係,不久就有人在翰林院里公開宣稱:「翰林院又不是畫院,怎麼能讓一個畫匠呆在這呢?」

文徵明《品茶圖》據史書記載,當時楊一清為內閣首輔,時人競相拜見,文徵明有意落在最後。楊一清見到後,對他說:「你不知道令尊和我是朋友嗎?」言下之意是說我可以幫助你,你應該主動到我這裡走動走動。這本是楊的一片好心,卻不料文徵明正色回答說:「家父生前從未提到過閣下的名諱,實在不知相公是家父的朋友。」確實有點不知好歹,搞得楊一清一時下不了台。這樣,對他的仕途就難免有些妨礙了。為官三年後,文徵明終於致仕回家。重歸吳中後,文徵明才從功名的尷尬中慢慢淡出。不管怎樣,他已有了功名,這就足以告慰父母在天之靈,應對世俗壓力了。畢竟在文徵明的那個年代,功名代表著人生的最高價值。

文徵明《山居圖》

吳中是清嘉之地,湖山煙雲,菰蘆蝦菜,萬物阜美。文徵明在父親生前的停雲館東邊修築了玉磬山房,還親自在庭中種下兩棵梧桐,「日徘徊嘯詠其中,人望之如神仙焉」。這一份幸福來得有些晚,但也不算太晚,因為他活了90歲,還有很多時間。從燕京官場歸來後,文徵明自此絕意仕途功名,專心侍奉筆墨長達30餘年。父親文林當年預見兒子的人生畫卷,終於徐徐展開:文徵明晚年名滿天下,聲望極高。蘇州文氏家族,也因為文徵明這樣一位文化巨人的出現,而成功躋身世家大族。

文徵明《雅士閑居圖》局部

儘管文徵明已是彪炳千秋的一代宗師,大家最感念的,依舊是他的人品。晚明江南,經濟發達,物慾橫流。文人賣文、賣畫,甚至賣科舉指南,都能賺得盆滿缽滿,但文徵明並沒有這麼做。在他晚年,聲名如日中天,向他求取詩文書畫的王公貴族絡繹不絕。有明朝藩王直接給他送去古董寶玩,他看都不看,原封退回。他始終堅持自己的底線:不給藩王、權貴、外國使者寫字作畫。要是有鄰里親友求畫,無論帶來多不值錢的土特產,他也來者不拒,欣然磨墨運筆。有學者統計,文徵明替人寫字作畫所收受的禮物,基本都是普通的食品、日用品和文化用品。這些「收入」僅能作為他的家庭日常開支的補充。

文徵明《雅士閑居圖》局部

晚年,因為文徵明的書畫太有名了,市場上出現了大量的贗品偽作。時人王世貞曾在《文先生傳》寫道:「故先生書畫遍滿海內,往往真不能當贗十二」。雖有人冒名,但他和老師沈周一樣,從不打假。要是有人拿著書畫上門求鑒定,他也一概說是真跡。弟子們很不解,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文徵明解釋說,凡是有能力收購字畫的,必然是家裡有餘財的富貴人家。而出賣字畫的,一定是因為家境困難,急需用錢。若因為我一句話而導致雙方無法成交,賣字畫的人家不是更要陷入困境了么?如果說古代也評選「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李白、趙孟頫、唐寅等人的名氣與成就雖大,能否入選卻尚存懸念。而文徵明卻大有可能高票當選,年高德劭、德高望重,這些桂冠戴在文徵明的頭上可謂恰如其分。

《文徵明像》清·李岳雲

嘉靖三十八年己未(1559年)二月二十日,是剛過了雨水的那一天,已九十高齡的文徵明正為御史嚴傑的母親寫墓誌。寫到一半的時候,擱下了筆,端然坐正,走完了他的生命。而此時,與他同年出生的好朋友唐伯虎,已經離開36年了。時間進入1510年後,江南四大才子徐禎卿、祝允明、唐伯虎都相繼離開人世。只剩下文徵明,開竅最晚的這個人,孤獨地多活了三分之一個世紀。文徵明的一生,沒有唐伯虎的才子風流,大起大落;沒有祝枝山的憤世嫉俗,恣意張揚;也沒有徐禎卿的年少輕狂,詩才逼人。應該說毫無天才屬性的他,靠著自己的勤勉、專註、踏實、苦功以及上天眷顧的長壽,雖然走得慢些,卻取得了最大的成就。

文徵明《松壑高逸圖》

文徵明主吳中風雅三十餘年,將文人畫推向了新的高度。他的藝術傳承不絕,文家一門風雅,直接嗣承他書畫風格的親屬就有兒子文彭、文嘉,侄子文伯仁,孫子文元善,曾孫文從簡,玄孫女文俶,學生陳淳、陸師道、陸治、錢榖等人,私淑者更是眾多,形成了以文徵明為核心的龐大畫家隊伍,後人稱之為「吳派」。四百六十多年後,我們依然可以透過那些精緻純熟的筆墨,遙想當年那位「無論田唆婦孺裔夷」皆嘖嘖稱讚的「文先生」,他昭顯平和執著的力量,造就超越時間的優雅深厚。

文徵明隸書

文徵明楷書跋《祝允明草書赤壁冊》

文徵明行書《蘭亭集序》局部

文徵明草書《八月六日書事秋懷詩》

來源丨誰最中國-參考資料-

《桃花庵主:唐寅傳》周道振輯校《文徵明集》於右東《文墨人生:文徵明生活狀態考》《一代宗師:文徵明的淡泊人生》《美術小史 | 文徵明:他的名字是星宿》《江南四大才子:最笨的那個人,最牛》

《拙政園邊靜靜欣賞文徵明》

-特別鳴謝攝影-

封面及首圖 |@子夜鳥PHOTO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傳世隋人寫經代表作《大般涅槃經》,書法盡現「古勁」之氣
黃道周小楷,遒媚古拙,他是如何寫出來的?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