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人物 > 撕開獨立女性的鬼話,這才是親密關係的最佳模式

撕開獨立女性的鬼話,這才是親密關係的最佳模式

在今天這個時代,無論男女,

「獨立」的價值都在越來越多地獲得肯定。

這種對獨立的追求,

影響到我們的親密關係了嗎?

前不久,一條發布了一份問卷:

「親密關係中,你是否有過度依賴症?」

共收到184份有效問卷,

其中有2成80後,7成90後,1成00後。

只有3成人稱,能夠掌握獨立與依賴的度,

有56%的關係備受「過度依賴」的困擾,

而有7%的關係,

因為一方太過獨立,而岌岌可危。

依賴如果適度,反而能增加幸福感。

向戀人主動袒露出自己的弱點,

是增加親密度最有效的手段。

根據美國心理學家的

《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

那些能夠做到適度依賴的人,

過得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也最好。

過度依賴都有哪些表現?

該如何維持恰當的依賴?

我們從問卷中精選了4個故事。

撰文倪楚嬌、石鳴

「幸福這件事,本就該自己為自己負責」

花栗鼠,24歲,女,碩士在讀

我是家裡的獨生女,從小父母對我的教育和期望是很綜合的。一直給我灌輸的思想就是,男生和女生是一樣的,女性也該獨當一面,自力更生。

我母親有點像《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她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弟弟,從小是最不受重視的那一個。我的成長過程,就是見證她通過自身努力工作,在原生家庭面前腰桿越來越直的過程。所以我潛意識裡一直覺得,只有自己強大才是最靠譜的,能自己解決的事情,都該自己來。

網上之前有一個「寂寞量表」,上面的每一條我都一個人做過。我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火鍋,一個人旅遊,一個人看病,並且很享受,沒覺得需要有人陪。

我覺得一個人的好處就是自由啊。「一個人做xxx,就會很悲慘」,我覺得這種想像完全是自己附會的。

我一共談了有5段戀愛吧,但是幾乎都不到1個月。分手的主要原因,基本上都是對方不夠有趣。我一直覺得有趣是兩個人相處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我現在的男友是我的初中同學,我們在一起半年了。

可是他一直對這段感情缺乏安全感,覺得我對他的依賴不夠。比如,他希望每天一下班回家就能看到我,不希望我晚歸,這樣他才會覺得安心舒服。

我穿高跟鞋在外面逛街,把腳磨破了,沒有第一時間打電話找他求助,他就會不高興。我長智齒,需要去趟醫院,我覺得沒什麼大不了的就自己去了,他知道了也會不高興。

我以前月經不調,為了看專家號,連續三年早上5點多起床去醫院挂號。跟他在一起之後也還是這樣。我自己覺得挺正常的,他反而會很失落。

他經常問我,到底愛不愛他。他可能覺得我什麼事都不指望他,隨時會拋棄他吧。但我會反過來問他:「依賴就是愛嗎?」

其實我遇到什麼大的問題,或者有什麼想法,都會跟他討論。我覺得兩個人這種平等的交流和彼此啟發就是一種愛,可惜他對此一直不以為然,還是希望我能小鳥依人一點。

但我覺得戀愛關係只是我們生活交集的一部分,並沒有理由因為戀愛,就一定要放棄另外的一部分。

今年三月,我爸媽給我買了套房子,6月開始,我自己盯裝修,一直到現在,每天坐公交車兩頭跑,都是自己來。

我不知道男友會不會因為這套房子更加沒有安全感。但是我想,一段健康的親密關係裡面,雙方的強大程度應該是可以彼此平衡的。戀愛是提升自己的方式,而不是解決寂寞的手段。

「我所有的依賴,都在補足父愛的缺失」

喵咪,25歲,女,白領

幸運的人一生都是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我曾經以為我是前者,後來才發現我是後者。

在我念大學開始,我爸爸突然就變了。他經常拿要和我媽離婚來威脅我一些事情,比如讓我上交工資卡。而我媽就只求能息事寧人,反過來求我:「你把工資卡給爸爸吧,你缺錢的話,媽媽給你。」

我不清楚到底發生了什麼。問過媽媽,她也語焉不詳,說是爸爸到了更年期了,可是這個更年期持續的時間竟然那麼長!

因為他,我第一次體會到,原來眼淚真的會止不住地往外冒,真的會控制不住地哭出聲來。

爸爸性情大變之後,我的狀態也變了,每次談戀愛,只要我一發現對方身上有什麼和爸爸相似的地方,心裡都會一緊,不安全感襲上心頭:他會變嗎?會給我帶來傷害嗎?

如果感覺到任何傷害的可能,我會立刻抽身離開。但是,如果一旦覺得對方很合適我,就會生怕他離開,想要拚命地賴著他,需要反覆確認他愛我,有的時候甚至不惜犧牲自己來討好對方。

之前有一個相親認識的男生,他喜歡吃辣,我是一點辣都不能吃的,我也陪他吃辣。他每次問我喜歡什麼,我都會說:「你喜歡什麼,我就喜歡什麼。」

我還會把每天的穿搭拍了照片發給他,問他今天穿什麼樣的衣服比較好。因為我變得特別在意任何一個人對我的看法,別人的一個眼神都會讓我自我反省半天。

他一不給我回微信的話,我就會想他是不是被車撞了,是不是手機丟了,是不是在跟別的女生在吃飯……從擔心,慢慢轉化成傷心,到最後就會變成憤怒。

我現在太矛盾了。一方面我非常恐懼婚姻,因為每一段婚姻,都是因為你覺得對方對你好,你才會嫁給他的。但會不會結了婚以後,對方也會像我爸一樣,暴露本性?

另一方面我也渴望有人愛我。但我在戀愛中這種極度缺乏安全感的狀態,帶來的是超強的控制欲,這一點會讓對方抓狂。

可能我還是比較適合一個人,否則我就會變成一個完完全全失去自我的一個人。連我都討厭我自己,更何況對方。

「我的付出,是更深層次的索取吧」

小A,90後,女,博士在讀

我和「渣男」分手有3年了。

這3年我一直在反省,為什麼當年被他整得那麼慘,幾乎天天以淚洗面,卻被對方吃得死死的?也去各種論壇翻了不少帖子,發現很多遇到「渣男」的女生都有一個共同點。

我們都特別天真,把自己看成了「拯救者」,常常陷入自我感動、盲目付出的境地。覺得唯有自己可以照顧他。他的問題只有我能夠解決,只有我能夠明白他、懂他……

現在想來,這種付出其實是更深層次的索取和依賴。我是那麼渴望成為他眼裡最重要的那個人,那麼渴望得到他的認可。

我和他是大學同學,在一起4年。我非常依賴他,只要他找我,我會立刻放下手中的一切去回應他。

我甚至覺得,如果我擅自一個人吃了晚飯,我就會喪失和他一起吃晚飯的可能。所以我每天都在等他吃晚飯的狀態里。哪怕他會慢悠悠地打完籃球,舒舒服服地洗完澡,才會告訴我,到底要不要一起吃晚飯。哪怕我每次都等到胃疼,哪怕我在等待中一次次委屈到哭。第二天還是繼續等他。

一旦生氣吵架,80%的可能是我道歉。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很沒有尊嚴,但我又覺得這正是我愛他的表現,期盼著終有一天他會看到我的付出。

其實我的閨蜜早就看出了不妥,幾乎天天勸我分手。但我覺得她是「別人」,就像男朋友對我說的:「我們倆之間怎麼樣,別人永遠都不可能真正知道。」

他對我很苛刻,如果我在公眾場合說話大聲了點,他會指責我。他也會貶低我,說我丑,說他的朋友覺得我配不上他。我當時覺得,這只是他表達方式的問題,他還是愛我的。現在回想起來,我其實一直在為他找借口,一直在說服自己,他是愛我的,而不願意麵對真相。

最後的結局是,我們兩個畢業後去了不同的國家,自然分手。這大概是這段戀愛最幸運的地方。

跳出這段關係後,我才醒悟,健康的戀愛模式應該是彼此面對面的,沒有人需要通過刻意的付出,來換取對方的關注。

「我把對老公的依賴,轉移給了孩子」

L,30歲,女,設計師

我和我老公結婚有11年了。我現在一點都不依賴他,從早到晚,24小時裡面,我很少能想起他。

年輕的時候,對愛情是充滿幻想的,一天中經歷的所有事情都會跟他說。不管做什麼事情,都會想和他一起去看,去體驗。

當時算是裸婚吧,沒房沒車沒婚禮,但是兩個人是非常甜蜜的。

結了婚之後,我們開始為物質生活而奮鬥。他天天都在外面跑業務,應酬到非常晚才能回家,第二天也很晚才起床。我的工作是朝九晚五,兩個人就像過著有時差的日子。

那幾年裡面,我們也確實存了點錢。趕上了好時候,買了車買了房,每年有大幾十萬的收入。金錢方面真的很滿足了。

因為忙,我們兩個人日常碰面的時間少,好不容易能碰到一塊兒,我非常渴望能和他有所交流,但總是聊不到一塊兒。經常就是我在說,他在點頭,在說「嗯」。

他一門心思還是在賺錢。而我覺得錢是賺不完的,我們可以把關注點多放一些在家庭的和諧、身體的健康、還有精神追求上面。

他是做工程的,比較務實,我是做設計的,比較理想化,可能想法啊什麼的,越離越遠。

我性格比較好強,察覺到對方沒有太多興趣搭理我之後,我就索性不主動找他。那個時候我懷了孕,他從來沒陪過我產檢,我也沒要求他,覺得自己能做的事就不跟他說了。

生完老大之後,我有一段時間陷入了產後抑鬱。

那個時候,老公長期在外面也回不來,也沒辦法幫我解決問題。我是外嫁女,對家人報喜不報憂,委屈無處說,心裡很憋悶,於是就把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了。

生完兩個孩子之後,我的心態真正發生了轉變。以前確實是戀愛腦,可以為另一半做自己本來不喜歡做的事,為他做出犧牲,為他吃苦受累都可以,只要他開心。他的事業發展得好,我就覺得好像是我自己也發展得好一樣。

現在我知道愛自己了。男人發展得怎麼樣,不等於你自己也是那樣。我現在懂得女人應該把精力放在提升自我上面,無論是外表還是內在。

不過,除了愛自己之外,我覺得人的心也還是需要有個落腳的地方的。有了兩個孩子以後,心裡時常挂念的、依賴的人就從老公換成孩子了 。

老二上幼兒園之後,我重回職場,每天和他們相處的時間變得有限,也就更珍惜。而且工作和娃,基本上佔據了我所有的時間和精力,對老公就是想上心,也沒有以前那麼多的機會了。

可能人就是這樣,你越不依賴他,他自己安全感反而會少一些,就會來主動找你了。

去年他工作回來,躺在沙發上,連說話也不跟我說。最近這半年,我不再主動了,反而他回家的次數比以前要多了,在家待的時間要長一些,在家還會主動跟我說話。

可能前半生我依賴他,後半生會輪到他來依賴我吧。

「情感依賴」到底算不算一種成癮性的「病症」?這其實是一個在心理學上難以明確定義的問題。

在美國心理學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簡稱DSM-5,是心理學病症最權威的認定標準之一)中,有一個「依賴型人格障礙」(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

根據DSM-5的定義,罹患「依賴型人格障礙」的主要表現是:對他人的過度依賴,尤其是對身邊最親密的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過度依賴。

比如,想要不顧一切緊緊抓住對方。恐懼分離。不敢表達異議。沒有對方,自己就無法做出決定,哪怕是今天該穿什麼衣服這種最瑣碎的小事。

真正患有這種病的人其實是很少的,根據美國心理學會的估計,患病率不到1%,女性多於男性。成因目前還並不明確,但原因通常能追溯到童年時期。

在我們發布的「戀愛依賴症」的調查問卷中,我們發現,很多人都傾訴了自己在戀愛中的依賴行為,並且表達了這種控制不住的依賴給自己帶來的困擾。

飛飛,20,女,戀愛中

他要畢業那陣子很忙,幾乎沒空理我,我那時候突然不知道我要幹什麼,一直看手機等他回信息。

Cassie,20,女,單身

他出門見朋友的時候,自己感覺非常不安,時間很長的話,感覺幾乎要窒息。

エリカ,20 ,女,戀愛中

什麼事情基本上男朋友都會幫我做好。我自己有選擇困難,每天吃什麼都讓他給我決定。

OuO小可愛,18,女,戀愛中

平時我是一個可以一個人看電影、吃火鍋、唱ktv、搬書、換燈泡、修電器、修水管、打蟑螂的女生,但是一戀愛我就什麼都不會、什麼都不敢了。我很想變回一個人的樣子,但是又不想失去戀愛的感覺,這很困擾我。

適度依賴,能夠增加幸福感

實際上,依賴原本就是親密關係的一部分。美國心理學家羅伯特·F·伯恩斯坦和瑪麗·A·朗古蘭德,在《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中提出:一定程度的依賴他人、以及允許他人依賴自己,其實是健康的關係中不可或缺的。

我們的調查問卷也發現,大部分人都認為「依賴一定會存在,但太過依賴不好」。超過五分之一的人認為「感情本來就是相互寄託的關係,越依賴才越親密」,十個人裡面,只有不到一個人認為「任何形式的依賴都應該避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

其實,依賴如果適度,反而能增加幸福感。向戀人主動袒露出自己的弱點,是增加親密度最有效的手段。

在五泉山的石頭上,21歲,男,戀愛中

異地的時候,想要發出去的每一條消息,都得到重視的回復。每一次的小脾氣,都會漏出一點馬腳,想被發現,被包容。

面面,28歲,女,已婚

我會覺得所有這些事都要和他一起做才算真的做了,哪怕是一頓美味的食物,感覺和他一起吃才能算是嘗出了味道。

有一次去南京出差,因為沒有他,我竟然願意把大把時間浪費在酒店和他視頻,然後數著日子算回去的時間,就感覺沒有他,我所喜歡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然而,能做到適度依賴的人並不多。羅伯特和瑪麗在1992年針對美國做了一個調查,發現有約30%的人在生活各方面表現出過度依賴;超過25%的人表現出障礙性疏離。

過度依賴及障礙性疏離的人更容易患流感、心臟病、癌症等,而且恐懼、抑鬱、成癮等問題的風險更高,離婚率也更高。

而那些能夠做到適度依賴的人,過得最快樂、對生活滿意度最高、適應性也最好。

付出太多也是一種依賴

人們常常以為依賴者就是被照顧的一方。我們在調查中也發現,很多人依賴對方的表現,就是希望對方照顧自己。

但其實還有一種隱性的「過度依賴」者,他們在情感關係中的依賴,反而是通過照顧對方表現出來的。

日本戀愛心理第一人伊東明,寫的一本《戀愛依賴症》近日被譯為中文。書中著重介紹了相互依賴症者。

患有相互依賴症的人,常常扮演的是養育、照顧對方的角色,他們花大量時間、精力去照顧這些「弱者」,甚至對方的要求明明是得寸進尺的時候,也全盤接受,付出更多的關愛。

Cassie,20,女,單身

對對方的愛日漸增多,付出得也越來越多,同時特別害怕失去他。

十二點睡,18,女,單身

我在夜裡忙自己的事時,特別害怕錯過他的回復。我怕我沒接到電話,提心弔膽的。

森下玉金帛,19,女,單身

沒有安全感對我來說是致命的,戀愛中我常常將對方放在第一位。

伊東明分析,他們常常把對方的需求放在更優先的位置,只有得到對方的肯定,只有對方認為自己是有用的,才能獲得滿足感。

這本質上是一種自我否定、自我評價過低。他們的付出,本質上是更深層次的精神層面的索取。

付出型依賴有哪些外在表現?伊東明列舉了很多可以自查的要點,如果有三個以上的要點吻合,就可以判定為付出型依賴:

1. 即使沒有約定要打電話,等不到電話、簡訊,心情就煩躁,情緒會一落千丈。

2. 比起自己喜歡對方來說,還是希望對方更喜歡自己。

3. 別人有事求助於你的話,你會感到很高興。當然是小事情,大事的話你會很反感。

4. 經常有意無意地給別人提建議。

5. 在盡心儘力照顧別人的時候感到最充實。

6. 很自信地認為「能幫助這個人的只有自己」。

7. 特別喜歡對別人的問題窮追猛打、刨根問底。

8. 儘管對方知道怎麼辦,但自己還是不放心,必須親力親為。

9. 總在考慮「怎樣才能讓對方高興呢?」

10. 只要自己能夠忍耐,盡量剋制自己的想法和說法,遵循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原則。

11.(在外人面前)包庇對方,隱瞞(他不好的)事實。

12. 相信自己如果再繼續努力的話,事態一定會變好的。

依賴的本質——安全感的缺失

關於過度依賴的形成過程,《關係:適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一書將它劃為4個步驟:

1. 自我否定。

2. 渴望被保護,同時恐懼被遺棄。

3. 焦慮和恐懼使他們開始以他人為中心,不惜一切代價地取悅他人。

4. 導致自我分離——因為過於關注別人,而忽視自己的願望和感受。

在我們的問卷中,有超過85%的人在戀愛中都多少感知到了自我否定和恐懼分離的情緒。

團團,26歲,女,已婚

對自己不自信。

小B,26歲,女,戀愛中

我再喜歡的衣服,只要他說不好看,我下次都絕對不會再穿。

有40%的人,為了維持關係,過度容忍,願意做很多違背自己意願的事。

瑤啊瑤,24歲,女,戀愛中

生活的全部除了工作就是圍繞著他,他打麻將,打遊戲,釣魚,不管到幾點,哪怕凌晨4點我都陪著。他出軌前女友,被我發現證據後,還對我大吼大叫,把我推倒在地,我也就毫無底線地原諒。

約翰·格雷說,戀愛中的問題90%來自於過去的成長經歷。很多時候,原生家庭是個體在戀愛中形成過度依賴的一個主要原因。

伊東明指出, 安全感的來源,是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一種「基本信任感」。這種信任感建立的關鍵時期,就是出生之後到一歲半之前。

一旦缺失,影響便是終身的、深層次的,就會很容易產生這些信念:「我是個沒有價值的人」「我不可能得到愛」「如果我不做點什麼特別的事,人家就不會愛我」。

童年和少年時期,如果原生家庭不能提供這種信任感的話,將會導致安全感進一步缺失。

瑤啊瑤,24歲,女,戀愛中

童年的家庭因素,嚴重缺少父愛,有很嚴重的分離焦慮症,特別難過傷心的時候會有自殘的衝動。

豆豆,90後,女,單身

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她比較嚴厲,很小的事情都會責罵甚至打我,從來不曾鼓勵表揚過我,我有一種感覺就是我做什麼都是錯的,只有聽別人的話才是對的。小時候很少和父親相處,一年只能見到一次,父親也不是一個情緒穩定的人。見到他,我是又害怕又興奮,不知道怎麼和男性相處。

如何戒掉過度依賴

調查中,有的人痛定思痛,下決心要擺脫過度依賴的惡性循環:

豆豆,90後,女,單身

我和他分手後,為了戒掉對他的依賴和期待,我把手機放在別人家裡一個月,我隨手拿不到的地方。就像小時候媽媽為了給我隔奶,把我放在外婆家一樣。我知道很難,卻必須戒掉依賴。

如何戒掉過度的依賴?伊東明在書中給出了7個建議。

1. 承認自己有依賴症

戀愛依賴症者都有防衛心理,明明很痛苦,但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所以第一個練習就是承認:「我是一個戀愛成癮者。」

2. 向他人求助

看相關的書籍、找朋友傾訴、尋求專家幫助。

3. 認清自己的問題,時時警惕

找到自己的行為模式,比如自己在什麼時候會對什麼樣的人產生依賴感?有意識地去看清自己無意識的行為。

4. 了解被壓抑的慾望

就像愛喝酒的人本質上不一定愛的是酒,他可能想消愁。那戀愛依賴的背後是什麼?是安全的缺失?是不夠自信?還是其他什麼?

5. 學會愛自己

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幸福?不要再用「只要讓他高興了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這種思考模式來支配自己。

6. 客觀地面對過去

嘗試回憶「我到目前為止最痛苦的是什麼時候?到底是什麼事情讓我傷心憤怒?」認清過去是過去,現在是現在。

7. 可以嘗試「重建療法」

簡單說就是,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回憶過去痛苦的場面。讓「現在的你」成為旁觀者,遠看「過去的自己」所經歷的事情。

走過去,抱住「過去的自己」安慰ta。讓「現在的你」代替「過去的自己」完成ta當時不敢說、不敢做的事情。如果過程中覺得太痛苦就馬上停下來,慢慢推進。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均已購買版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一條 的精彩文章:

這水,來自青藏高原海拔7100米的冰川,純凈得一喝難忘
今夏最強防晒攻略:一頂帽子,16種戴法,不留防晒死角

TAG:一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