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圓滿落幕

「我是科學家」第14期「遠古來信」及特別專場圓滿落幕

2019年8月18日,由中國科協科普部主辦、果殼承辦的「我是科學家」第14期活動在朝陽規劃藝術館舉辦。

活動現場,4位演講嘉賓分別從宇宙演化、古魚類演化、考古與人類學等角度,分享了科學背後的故事,為觀眾展開一幅遠古圖景。

演講嘉賓。左起:王傳超、楊益民、盧靜、趙公博。

在題為《什麼樣的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了60億年》的演講中,來自國家天文台的趙公博研究員,為大家講述了宇宙演化的歷史。趙公博所從事的研究,是依託天文觀測探索的宇宙學前沿問題,「宇宙學是一門研究時空的學問。我們通過各種觀測手段,了解宇宙演化的過去,就會知道今天的宇宙是什麼樣子。

宇宙自大爆炸以來,至今已有138億年「高齡」,在這段漫長的時光中,宇宙並不是靜態的、穩定的,而是經歷了不同的變化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宇宙的開始,從爆炸開始加速膨脹。然後宇宙經歷了一個生長發育的過程,也就是減速的膨脹。最後一個階段就是我們目前的宇宙,跟最開始的宇宙很類似,可以說是爆炸式的生長。」

演講嘉賓趙公博:《什麼樣的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了60億年?》

推動宇宙第二次加速膨脹的,是一種被稱為「暗能量」的力量。目前,人類還不清楚暗能量究竟是什麼,只能推測它可能的存在形式。「暗能量的第一種可能性,就是愛因斯坦的宇宙學常數,又叫萬有斥力。也有人推測它是一些未知的能量場,或是一種新的新的物態存在,也就是信息。」在今天的宇宙中,暗能量所佔到的比例已經達到約70%。可以說,暗能量的相關問題,對人類推測宇宙命運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整個宇宙命運完全取決於暗能量的性質。」而暗能量的相關研究,離不開大型天文觀測設備的支持,「我相信藉助這些大型的觀天力氣,我們對於暗能量宇宙的之謎會慢慢的被揭開。」

演講嘉賓趙公博:《什麼樣的能量,讓宇宙加速膨脹了60億年?》

在題為《古人如何化妝,如何做乳酪和麵包?》的演講中,中國科學院大學考古學與人類學系教授楊益民分享了他與科技考古的故事。「我的工作大部分都在實驗室里進行,使用一些現代的儀器設備以及科技手段,給古代遺存做一個全方位的、甚至到分子層面的『體檢』,從而提取出潛信息,結合考古信息,從而更好地復原古代人類社會。

古人在加工植物或者動物時,會在器物上留下相應的有機分子,如糖類、脂肪、蛋白質。其中,蛋白質是楊益民近幾年的研究重點,因為蛋白質中不僅蘊藏著大量生物信息,還具有鑒定簡單、保存時間長等明顯的優勢。儘管如此,大部分蛋白質的保存依然需要特殊的環境條件。楊益民在演講中指出,「中原地區氣候潮濕,蛋白質容易降解,只能留下一點微量的痕迹;但是在西藏極寒地區以及西北乾旱地區,有機製品的保留情況就更加完好。」

演講嘉賓楊益民:《古人如何化妝、做乳酪和麵包?》

楊益民還通過案例揭秘了古人的一些生活細節,如利用牛心化妝、脫脂製作固體奶製品以及用大麥、小麥烤麵包等。他強調,「考古是研究古代人類社會,探討人與環境的互動」,因此從考古遺物上獲得的發現,不僅能反映古代先民對環境的適應,還能揭示蘊含其中的文化意義

演講嘉賓楊益民:《古人如何化妝、做乳酪和麵包?》

千萬年前的古人類是我們的祖先嗎?如果不是,那他們和我們有什麼關係?……在題為《讓DNA來回答:我們的祖先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的演講中,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傳超分享了他與古人類DNA的研究工作。「有非常多的人會來找我,希望讓我幫忙測DNA,去看看他們是不是某個歷史名人的後代。」

在演講中,王傳超講述了他和團隊尋找曹操後人以及探究曹操祖先的故事。「做DNA發現,曹操叔爺爺的Y染色體類型跟我們推斷的曹操現在的後代相同,就意味著當時曹操爺爺是從家族中選擇了某個子弟過繼。」用家譜方法取樣本測DNA,還能夠推斷出清朝皇族愛新覺羅氏可能和成吉思汗或其有關部落的Y染色體屬於同一個大類。

演講嘉賓王傳超:《讓DNA來回答:我們的祖先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普通大眾可能關心有名有姓的歷史人物從哪裡來,但從科研角度,我們更關心人類從哪裡來,我們的祖先是怎麼來到中國這個地方的。」王傳超從古人類DNA的角度,分析了人類祖先的遷徙與融合。他強調,此類研究還有助於破解犯罪分子身份,具有深刻的社會意義。「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混血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從遠方親戚的DNA追溯到本人身上來。」

演講嘉賓王傳超:《讓DNA來回答:我們的祖先是誰?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盧靜帶為題為《四億年前的魚腦,告訴我們什麼信息?》的演講。盧靜主要從事古深海魚類的演化研究,「四足動物的祖先,到底是從哪來的?是從哪一種魚變過來的?——這就是我們要在化石里尋找的答案。」

拉蒂邁魚在盧靜的整個古生物研究生涯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人們一度認為它在6500萬年前就已經滅絕。拉蒂邁魚屬於空棘魚的一種,具有一對肉質偶鰭,後來演化為四足動物的四肢。「它來自深海,在海洋里遊了4億年,也許可以繼續遨遊4億年;我們來自魚類,後來變成人類,雖然歷史並不長,但是我們也希望可以一直生活在這個星球。」

演講嘉賓盧靜:《四億年前,古魚如何爬上陸地?》

盧靜在演講中指出,她的研究圍繞腦的結構和中樞神經系統開展,「我覺得很神秘,它控制了生物全身所有的行為。」她會從野外地層尋找化石,然後修理,對腦顱等重要部位進行高精度CT掃描,以此探討其中蘊藏的複雜信息,進一步推導魚類究竟怎樣爬上陸地,中樞神經系統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沒有第一條登陸的魚,現在就沒有人類。」

演講嘉賓盧靜:《四億年前,古魚如何爬上陸地?》

在隨後的特別專場演講中,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帶來主題為《情感動力學》的專場演講。一個半小時演講中,曹則賢從物理學的角度,深度剖析愛恨情仇背後的物理學基礎,為觀眾帶來令人耳目一新的知識和思考角度。

演講嘉賓曹則賢:《情感動力學》

演講結束後,「我是科學家」總策劃吳歐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聘書並進行合影留念。

「我是科學家」總策劃吳歐為現場科學家頒發證書。

未來,「我是科學家」系列演講將會持續舉辦。「我是科學家」內容平台將聚集更多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一同探索科普之路,建築完善的科普傳播體系。

現場活動反響熱烈,散場後圍在科學家旁邊繼續交流。

這期活動沒能入選的粉絲們不用難過,掃描vphoto二維碼,查看現場精彩照片。

歡迎個人轉發到朋友圈

喜歡就點個「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的精彩文章:

楊益民:古人如何化妝、做乳酪和麵包?
終於有人把量子物理,畫成了一部漫畫書!

TAG:我是科學家iScienti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