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詳解坐禪坐姿

詳解坐禪坐姿

1、氣沉丹田的坐姿

身正,才能心正。

我們就從「氣沉丹田」開始,這是我們常聽說的一句話。

「氣」是什麼?就是意識。人身之血,都要靠這個「氣」來引導,所以,才有「氣血」、「血氣」之說。「氣沉丹田」,也就是把意識集中到臍下三指的丹田之所。

顯然,對坐禪而言,一個正確的姿勢,非常重要。

這跟平常認識的禪家不同。因為在平常,沒人會告訴我們姿勢很重要,或為什麼重要。

但這實在重要,因為只有姿勢正確了,我們才能將意識置於一點。然後,靜靜地傾聽到身體的聲音,從而體會到禪的真髓,所以,就從坐禪的姿勢開始!

腿部雙盤

腿部單盤

盡量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坐禪,鋪上柔軟的鋪墊。初學坐禪者可以把屁股墊高,然後坐下。

結「跏趺坐」,即雙盤,是最理想的姿勢。但如果腿腳較硬無法雙盤,也可以單盤。將一隻腳架到另一隻腳上,雙腳都應盡量向內側拉,盡量貼近大腿根部,我們稱此為「半跏趺坐」,為次理想的姿勢。

有人說「我的腿短」,但這不是理由,因為單盤、雙盤取決於胯關節、膝關節的柔軟度,跟腿長腿短無關。要堅持,堅持之下,各關節的柔軟度將獲得改觀,最後都能盤好。

下盤穩定下來之後,我們就來關註上半身:

身體可以先往前傾,就像向人鞠躬一樣。然後,慢慢挺起來,就彷彿天井垂下一根繩子在拉我們的頭頂,漸次地由天靈蓋兒(頂輪)、頸椎(喉輪)、肩胛里側(心輪)、脊背(臍輪)、尾骨(海下)五處(點),逐一提起。提起到近乎垂直狀態時,我們能感到力量「殘留」在腰部。再後,我們就順水推舟地把意識集中在這個部位——臍下三指的丹田。

保持這個狀態,自上而下——放鬆,腰身則可呈徑直之狀,全身則呈柔緩的「S」之狀。

這些都不要緊,要緊的是此時我們一定自覺「腰挺得很直」。這樣就好,不必硬挺。

隨著習慣於坐禪,我們的「背」會自然地挺起來。不過,這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為什麼?因為「挺起來」的關鍵並不在「背」,而在「腰」——腰間一點不立,則強迫挺背,必然腰酸背痛,也一定堅持不久。

讓骨盆立正,則脊背自然挺拔,呈舒緩的S型,除腰內側,以外各點都處於不受力(脫力)狀態。

所以,正確的做法,就是有意識地放鬆全身之力,只在丹田所在的腰間「留力」,千萬不必硬挺脊背。

那麼,誰來「挺」我們的腰呢?

就是這個「氣」。

而且,必須是一股正「氣」。「氣」不正,則腰不挺。所以,「氣沉丹田」的過程,乃在於練我們的一股正氣。

2、全身放鬆的關鍵

全身放鬆,又稱為「脫力」狀態,就像我們以最舒適的姿勢躺在床上那樣。

在大多數人看來,保持一個姿勢會令整個身體都僵硬,以至酸痛。不過,我們一旦掌握了全身放鬆的技巧,那麼,無論採取怎樣的姿勢,都不會僵硬或酸痛。

技巧何在?

仍是「氣」——意識的問題。

不妨把意識集中在你要放鬆的部位,然後想像有一把椅子或一張床在支撐。比如後背——把意識集中到後背上,然後想像柔軟的沙發靠背,則無論你的背是曲是直,它都能吸收力道。如此堅持,則你的背就不會酸痛了。

坐禪也一樣。

它是把意識集中到全身中心的臍下一點的丹田。能做到這一點,那麼,不管背部曲直,都不要緊,也不必在意。

隨著習慣於此,丹田周邊的腰間就能挺立,當然,背也會自然地挺立起來,彷彿有一股正氣在充盈。

不過,生活禪法畢竟不同於寺院修行。在那裡,會有禪師告訴你:「挺背!」我們只需順從就好了。在家裡不同,沒人管,只能聽自己——身體——的。所以,如果感覺坐著吃力,不妨將屁股再墊高一些,問題就解決了。

做好了這些,則身體四平八穩。再前後左右晃一晃,試試,若都不傾空,就初步到位了。或許有些人認為這不難,但實際很難,因為每一個人的身體動作都有習慣,只是我們不能自覺而已。

看看鞋底,是不是只有一個地方磨損得特別厲害?看看自己的錄像,是不是右肩偏低?

每人都有問題,所以,要用心,不要自以為是,永遠都不要覺得自己最「正」。

古人說,那些修鍊到位的人,能坐到雙耳垂肩,甚至坐到一個「銅板」自天而落,「噹啷」一聲,頭頂進入肛門掉出。看來是真功夫,不是神經質之談。

3、「手勢」與「眼勢」

腿腳和上半身「定」了,接下來是手勢、眼勢。

左側為一般左側手勢,右側為玄侑獨有的坐禪手勢,更利於手腕、雙肩不受力。

每一個人手的長度都不一樣。原則上,左手在下,承載右手,拇指相對接,這是最常見的手勢。不過,也不必太在意手勢,因為意識不必放在這裡。這是初學者常常有的問題。

也可以以一隻手,握住另一隻手的拇指。

不過,關鍵不在手勢,而在輔助手腕、雙肩諸部位完全「脫力」、放鬆。所以,也可以在握住拇指的同時,讓小指「勾搭」在一起。稍用一點兒力也不要緊,因為這個緊張感不會上傳。

而且,這種盤根錯節、難解難分式的手勢,正是坐禪的一個特點。

「半眼」

坐禪的眼勢為「半眼」。不過,這不是指眼睛睜一半閉一半,而是在保持身正、頭正、目視前方狀態的同時,將視線下垂至身前地下一兩米處。此時,雙眼會自然微合,是為「半眼」。如此,則意識便會分散到視線所投射的點與視野全面的輪廓之間,恍兮忽兮。

在初學者,做到「恍兮忽兮」有難度,我們大都會將意識集中一點,而不習慣於分散諸所。此時,不妨就去「關注」臍下一點的丹田。

當然,也可以關注屁股與坐墊之間的接觸點。如此,我們也就能於宇宙中心,跟整個宇宙「天人合一」,交流無礙了。

比如呼吸,呼氣是呼出毒氣,吸氣則是吸進宇宙能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育萬物 的精彩文章:

警惕啊!我顛沛流離,貧困潦倒的背後真因,很多人還在犯!
昭慧法師:從佛教倫理學看器官移植問題

TAG:善育萬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