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建立文學經濟學學科的可行性

建立文學經濟學學科的可行性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反映社會生活,表現心理活動的學科;經濟學則是研究價值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規律的學科。從表面上看,二者似乎並沒有多少關聯,但若從人類歷史發展進程及日常實踐活動中來考察,就不難發現,二者之間其實具有密切聯繫。在當下的學術研究中,學科的細化及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成為兩種相反相成的發展趨勢。無論是文學還是經濟學,都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產生了諸如文學人類學、文學地理學、文學社會學、行為經濟學、體育經濟學、旅遊經濟學等交叉學科。從歷史發展及當下走勢來看,文學與經濟學也可融合為一門新的「文學經濟學」學科。建立文學經濟學學科具有充分的理論和現實依據。

拓展解讀視角

文學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既有特定的作家作品,也有國民經濟的文學市場部分,還有聯結二者的文藝政策與生產制度等諸多方面。文學經濟學的研究能夠開拓解讀文學作品的新視角,促進文學作品意義增殖,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為經濟學研究提供文獻資料。

美國學者伊恩·瓦特在《小說的興起》中,對小說何以能在18世紀的英國興起進行了細緻的考察與分析。他認為,當時英國中產階級在經濟上的發展壯大推動了小說普及。伊恩·瓦特指出,「在整個十八世紀中,店主、獨立的零售商和行政事務機關的僱員的數目以及他們的財產卻驟然增多。他們日益提高的富裕程度或許把他們納入了中產階級文化的軌道……購買書報的人數的最實際增加或許是他們促成的,而不是總人口中陷於貧困的大多數人」。考察小說在18世紀英國興起的深層原因,能夠發現這與工業革命的發生關係密切,第一次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資產階級的發展,進而推動了英國文學市場的發育。由此可見,文學作品被讀者接受需要一定的經濟條件,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促進文學創作的繁榮。在文學經濟學視域中分析此類文學現象,可拓展解讀作品的視角。

文學作為社會意識的一部分,可視為對社會現實的「濃縮」和反映。恩格斯在致瑪·哈克奈斯的信中對巴爾扎克的小說給予高度評價:巴爾扎克「在《人間喜劇》里給我們提供了一部法國『社會』,特別是巴黎上流社會的無比精彩的現實主義歷史」,「他彙編了一部完整的法國社會的歷史,我從這裡,甚至在經濟細節方面(諸如革命以後動產和不動產的重新分配)所學到的東西,也要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裡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雖然文學不能機械地成為社會與時代的「傳聲筒」和「留聲機」,但不可否認的是,文學具有表現與反映特定歷史時期社會風貌的功能,一些文學作品尤其是那些帶有較強紀實性的非虛構敘事作品,可以成為探究特定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寶貴資料。巴爾扎克的小說就是這類作品的典型代表。

儘管許多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可能並沒有反映特定時代及地域經濟發展的主觀動機,但由於經濟活動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所以,作家不可避免地會在作品中描寫經濟狀況。這些描寫可為經濟研究提供參考資料,同時,這種跨學科研究也使文學作品的意義實現增殖。

更新分析方法

文學經濟學具有特定的研究路徑與分析方法,就文學作品研究而言,從經濟學規律出發有時能得出獨到見解。例如,陳建華在《魯迅〈肥皂〉解讀——從商品的角度》一文中,從商品經濟角度著手,側重探討魯迅作品中的現代物質文明、女性、城市生活等話題,剖析魯迅對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人性的思考,得出有別於之前許多研究者的結論,顯示出較為獨特的學術眼光。

美國學者艾布拉姆斯在《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文學活動由世界、作者、作品、讀者四個要素組成。這四個要素不是彼此孤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它們圍繞作品這個中心形成一個有機的動態系統。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把紛繁複雜的社會經濟活動概括為社會再生產過程。馬克思認為,社會再生產就是生產過程的不斷重複和更新,它是由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四個要素組成的有機整體。

在文學活動及經濟活動的要素中,我們能找出二者的交匯點,從而為建立文學經濟學學科提供依據。例如,在文學活動中,讀者對作品的接受過程,就牽涉作品的出版、發行、傳播等環節,從而與經濟活動中的生產、交換、消費產生聯繫。由此,作品和讀者也成為經濟活動的一部分。

反過來看,經濟活動中的生產、交換、消費等要素也影響著文學活動,對作家創作及讀者閱讀都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法國學者羅貝爾·埃斯卡皮在《文學社會學》中指出:「文學產品是多種社會、經濟和文化過濾器對那些由作家推動而進入寫作階段的設想進行一系列篩選的結果。如果該設想在沒有實施之前遭到出版商的拒絕,那它就會流產……在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裡,出版商對所有書籍都實行一種經濟挑選的總標準。」在西方諸多經濟學理論中,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經濟人」假設影響深遠。他認為,人的行為動機根源於經濟誘因,人都要爭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下,出版商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符合出版商要求的文學作品才能更好地流通。同時,這一現象也從反面提醒我們,文學作品的流通不能僅由經濟因素決定,否則會對文學創作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產生一定負面影響。因此,文學經濟學研究為全面考察文學與經濟活動的關係提供了新的途徑。

轉變研究範式

進入工業社會以後,文學發展受經濟影響加深。德國學者西奧多·阿多諾在其《啟蒙辯證法》中提出了「文化工業」概念。雖然阿多諾主要用這一概念批判資本主義社會中大眾文化的商品化及標準化現象,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學發展市場化的趨勢。就當下中國文學市場的發展而言,文學參與經濟活動的方式主要有三種,即作家作品的出版發行、作家作品的影視改編及基於文學創作的旅遊經濟發展。

近年來,隨著網路文學異軍突起,文學類圖書的銷售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局面。「80後」網路小說家張嘉佳的《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在一年內銷售了近400萬冊。由文學作品改編的影視劇收益同樣非常可觀。近幾年的熱播影視劇,幾乎均是從文學作品改編而來,併產生了令人矚目的經濟收益。例如,根據劉慈欣同名科幻小說改編的電影《流浪地球》,票房收入高達46億元。此外,文學對旅遊經濟的發展也有重要作用。一些著名作家生活過及經典作品提及的地方,如杜甫草堂、蘇堤、滕王閣等,每年都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參觀遊覽。

建立文學經濟學的初衷主要是促進文學的繁榮,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時代文學與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社會文化語境也促使作家在進行文學創作時考慮市場需求。文學經濟學學科的建立,除了對文學、文化、經濟發展具有積極推動作用外,還能夠帶動相關學科研究範式的轉變。文學經濟學並非將文學與經濟學兩個學科簡單相加,這一學科的建立意味著將文學藝術與社會語境相結合,將文學文本與外部社會相聯結,從而深化對文學創作、流通、接受和社會影響的研究。

需要說明的是,學界已有不少探討文學與經濟學關係的研究成果,但並沒有從學科建設層面討論建立文學經濟學學科的可行性。我們認為,文學的發展需要保持自身的獨特性,但外部因素,特別是經濟對文學的影響不一定就是消極負面的。而從理論探討和文學實踐等方面著手,推進文學經濟學研究,不僅能開創一個新的學術生長點,也可使我們對文學活動的理解更為豐富和立體。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文學院;西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與展望理論研討會在蘭州召開
2019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論壇綜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