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易北河對德國意味著什麼?

易北河對德國意味著什麼?

歐洲最長的河流是俄羅斯的伏爾加河,全長3692公里。歐洲流經國家(也是世界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全長2850公里的多瑙河,共流經10個國家。全長1232公里的萊茵河也流經了六個國家,而且還是德國工業中心——魯爾工業區最重要的水源。

而有一條河,名氣都不如伏爾加河、多瑙河、萊茵河,卻被稱為「歐洲的心臟」。這條河其實名氣也不小,就是易北河。熟悉二戰歷史的朋友都知道,美軍和英軍從西線向東進攻,蘇軍則從東線向西進攻。1945年4月25日,雙方就在易北河進行了著名的會師,從而敲響了德國法西斯的喪鐘。

盟軍會師易北河,將德國分割成了北部與南部兩個互不連接的地區,從而可以合而擊之,加快了德國法西斯的覆滅。從此,易北河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那麼,易北河是一條怎樣的河流呢?又為何被稱為「歐洲的心臟」?

圖-易北河會師

易北河發源於哪裡呢?中歐有個美麗的小國,就是捷克。捷克西部與德國接壤,東部是曾經的兄弟斯洛伐克,南部是奧地利,北部與波蘭接壤。捷克與波蘭約以蘇台德山脈為界,就在邊界的捷克一側的蘇台德山南麓,有一條小河汩汩向南流淌。慢慢地,這條河越來越寬,水流也越來越急,在帕爾杜比采有一處高度達70米的瀑布,然後轉折向西流去。

這條河被稱為拉貝河,也就是易北河的上游。捷克首都布拉格並不在拉貝河畔,而是在美麗的伏爾塔瓦河河畔,但伏爾塔瓦河卻是拉貝河的支流。

拉貝河在捷克境內的谷地穿行,在流過捷克西北小城傑欽後,就進入了德國境內,改名易北河。易北河在德國境內的第一座大城市非常有名,就是德累斯頓。德累斯頓是東德著名的工業重鎮,但同時也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文藝名城。德累斯頓有一個非常響亮的稱號——易北河邊的翡冷翠。翡冷翠是啥?知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名城佛羅倫薩吧,翡冷翠就是大詩人徐志摩給佛羅倫薩起得極具文藝浪漫氣息的名字。

佛羅倫薩這座古城是和文藝復興時代緊緊捆綁在一起的。而德累斯頓歷史上也有一段文藝復興時期,是在十七世紀(1601年至1700年)至十八世紀(1701年至1800年)。歐洲很多藝術家來到德累斯頓,建造了很多浪漫主義氣息濃郁的建築,比如皮爾尼茨宮、茨威格宮。茨威格宮收藏了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拉斐爾的名畫《西斯廷的聖母》,再加上德累斯頓與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各種聯繫,所以,德累斯頓就被稱為易北河畔的翡冷翠。

易北河剛進入德國時,地勢較高,但出了德累斯頓後,就是一望無際的平原了。易北河由東南向西北流去,之後還流經了路德城、馬格德堡、布爾格、維滕貝爾格。然後,易北河有一個非常明顯的轉折,當然也是呈東南——西北走向,幾乎將德國一切為二。易北河在德國流經的最後一座城市,也是最大、最有名的一座城市,就是德國第一大港漢堡。

漢堡對於德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這和德國的地形有非常大的關係。德國面積35.73萬平方公里,是個典型的大陸性國家。德國的陸地邊界非常的漫長,海岸線也不算短,有2389公里。但是,德國有一半以上的海岸線都於東部的波羅的海,堪稱是「無效海岸線」。

為什麼這麼說呢?打個比方,如果德國的船隻想從東部海域進入大西洋的附屬海北海,需要穿過丹麥與瑞典之間的厄勒海峽、卡特加特海峽,丹麥與挪威之間的斯卡格拉克海峽才能進入北海。德國由於二戰時沒少欺負這些國家,這些國家對德國的印象可不怎麼樣。當然,德國東部的船隻還可以穿過由德國完全控制的基爾運河,進入北海。但是,如果從漢堡坐船出發,順著易北河直接就可以進入北海了,省掉了很多不太確定的交通環節。

通過地圖可以看出,德國沿海城市比較少,就有漢堡這麼一個大港口。可以說,漢堡是德國與世界溝通的門戶。由此可見,易北河之與漢堡的密切關係,以及對德國的重要性了。

由於德國位於歐洲的中心位置,北有北歐,西有英國、法國,西南有西班牙,南有義大利,東南有巴爾幹群島,東有波蘭、俄羅斯,堪稱是歐洲的心臟。易北河又貫穿德國境內,是德國最重要的出海航道,距離德國首都柏林也不遠。基於此,易北河也被稱為歐洲的心臟。

圖-德國漢堡附近易北河風光

易北河全長1165公里,約有三分之一的河段在捷克,剩下的都在德國境內。不過,捷克境內的拉貝河因為地勢高,所以水流量大,利於水電建設。而德國境內的易北河所流經的多是平原,地勢比較平緩,水流量反而不大。但對德國來說,易北河更多的是用於交通運輸,溝通德國內地與北海的聯繫。以德國的經濟實力,還不至於像埃及那樣,生產、生活都嚴重依賴一條尼羅河。

更多歐洲歷史地圖文章,請訂閱微信公號,地圖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圖帝 的精彩文章:

利比亞沙漠多,義大利為何對地中海對面這塊土地感興趣?
但使龍城飛將在,龍城飛將指李廣還是衛青?

TAG:地圖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