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黃浦閱讀:用「書聲」營造思考空間

黃浦閱讀:用「書聲」營造思考空間

近年來,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全新嘗試,不僅讓之前「小而美」的讀書會有了更大、更廣闊的舞台,也為黃浦區的文化建設探索出一條青春、活潑的新路。標誌性的表現就是,由黃浦區委宣傳部、統戰部指導,書虫部落主辦的書聲讀書會,一躍成為上海最具特色、最受關注的讀書會之一。

「挖掘閱讀中打動人心的力量」

上海在經歷了綿長的梅雨季後迎來持續高溫,熱浪夾雜著雨季尾聲的潮濕,讓人並不舒服。然而,就在許多人宅在家中孵空調的這天,有數百人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黃浦劇場,赴一場閱讀的盛宴——「書聲」讀書會。

相比於讀書會這個稱謂,書聲發起者丁智剛更願意把它定位為「中國閱讀類TED推動者」。

的確,在劇場舉辦的讀書會並不多見——黑暗的空間里,唯有一束追光燈照著舞台上的講演者,在地上投下一個光亮的圓,背景是根據演講內容變換的PPT,數百名觀眾圍坐在台下,靜靜地聽著,任由思緒隨著演講翻飛……「就像看電影一樣,燈光一滅,彷彿進入了另一個時空,一個閱讀和思考的時空。」一位書聲的「忠粉」這樣描述自己的感受。

書聲不僅氛圍像極了近年來風靡世界的TED演講,就連形式也對其有所借鑒。在這場從上午10點一直持續到下午5點、主題為「原力」的閱讀分享會上,共有13名演講者登台分享。他們的性別、年齡、職業、閱讀體驗和人生經歷都各不相同,有航天人分享「『謎』,驅動我們的原動力——《貓鼠遊戲》」,有公務員分享「適——讀《斯坦福大學的人生設計課》《帶燈》」,有人工智慧專家分享「AI、演算法與我們——讀《終極演算法》」,有血站站長分享「鄉村的原力覺醒——讀《許三觀賣血記》」,還有爵士樂手、中學校長、創業導師……如果不是身處現場,你很難想像這些在平常生活中幾乎像平行線一樣不會相交的人,能夠這樣毫無違和感地聚在一起,以每人18分鐘演講的形式,分享閱讀體驗和個人思考。

事實上,這正是書聲的常態。

從2014年9月至今,書聲已經走過了近5年時光。除了上台分享的演講者形形色色,設計的主題也五花八門,有回顧從新生到謝幕的「人的一生」,有講述公益組織故事的「生命的溫度」,有分享創業經歷的「夢想的征程」,也有致敬建黨98周年的「信仰·同行」……20餘場「閱讀類TED」,為成千上萬名觀眾帶去閱讀的靈感和人生的感動。

這許多靈感與感動的獲得,恰恰正是主辦方寄寓其中的希冀:「挖掘閱讀中打動人心的力量,這就是書聲的宗旨。」

「試圖破解閱讀的「怪圈」」

書聲從何而來?要回答這個問題,就得從它的創辦人丁智剛說起。

2007年,還在外企工作的丁智剛從技術崗位轉崗到管理崗位,由於對管理缺少經驗,每到周末,他都會去上海書城查閱併購買相關圖書。可他漸漸發現,自己和許多人一樣,陷入了一個只買書不看書的「怪圈」。每當有人問他:「買這麼多書,看了嗎?」他只能尷尬地笑笑說:「目錄都看了。」

直到有一天,丁智剛看到《第五項修鍊》一書中說,一個人的學習能力並不是他轉化知識的能力,而是他不斷構建自己學習興趣和閱讀的能力,他豁然開朗:閱讀不也是一個道理嗎?破解「怪圈」的關鍵並不在於買了多少書,而在於怎樣不斷構建閱讀的興趣和慾望。就這樣,與書友分享、相互促進閱讀的念頭在他腦中萌發。

2010年,丁智剛考取上海交通大學MBA。讀研期間他發現,研究生課堂上常用的圓桌討論對自己幫助很大:「我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同樣一本書,20個人讀就會有20個不同的角度,大家各持己見,誰也說服不了誰。可就是在這種相互探討,甚至爭論的過程中,每個人對這本書、這個理論都有了更深層的理解。」

那麼,這樣的形式能不能也用在閱讀分享上呢?

抱著試一試的想法,丁智剛在微博上發起了讀書活動的邀請。

那是2012年,丁智剛發起的第一次讀書會在一家咖啡館舉行。加上他自己,一共7個人參加。他清楚地記得,那天大家幾乎沒有聊到具體的書,只是分享自己讀書的經驗和感受,「每個人都滔滔不絕,氣氛十分熱烈,一直持續到夜裡咖啡館打烊」。這成為後來他發起的「書虫部落」的雛形。

「一種合作共贏的思路」

如果說書聲的源頭要從丁智剛的書虫部落追溯的話,那麼,書聲的誕生與發展壯大則離不開一個更重要的角色——黃浦區委。正是政府購買第三方服務的全新嘗試,不僅讓之前「小而美」的讀書會有了更大、更廣闊的舞台,也為黃浦區的文化建設探索出一條青春、活潑的新路。兩相結合的書聲讀書會,一躍成為上海最具特色、最受關注的讀書會之一。

第一次讀書會成功舉辦後,書虫部落很快在年輕人中拓展開去。隨著參加活動的人越來越多,場地成了一個大問題。正當團隊為場地和怎樣進一步發展犯難時,黃浦區委宣傳部找到了丁智剛,希望藉助其舉辦讀書會的經驗,幫助推動區里的「閱讀中的核心價值觀」工作。

「那時,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區里的一項重點工作。可我們在推進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年輕人對此不太關心,更多的人雖然有所了解,但談不上深刻領會了。」一位黃浦區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考察、溝通我們發現,讀書會這種形式很好,能夠啟發大家從閱讀中發掘深埋在文化中的核心價值觀,這為我們的工作打開了一扇窗。」

2014年9月27日,由黃浦區委宣傳部、統戰部指導,書虫部落主辦的第一期書聲開講。此後,書聲以每季度一期的頻率舉辦,至今已堅持近5年,共舉辦20餘期。

「閱讀的三個層次,個體閱讀—群體閱讀—推動閱讀,是我們一直追求的。藉助區里的支持,我們不僅解決了場地問題,更重要的是,還拓展出了更多的發展空間。」丁智剛說,最近發生的一件小事讓他感觸頗深。

每年,某個區的團委都會組織區里的「兩新青年」搞一場讀書彙報活動,但有時效果並不理想。為此,他們專門到黃浦區「取經」。丁智剛帶領團隊從前期策劃開始介入,自主題策划到試講培訓,給原來程式化的讀書彙報「做了個手術」——所有人分成5組,每組設置一個主題,時間為25分鐘,每人圍繞主題、選擇一本書談感受,時間為2-3分鐘。因為時間有限,每個人都絞盡腦汁地想怎麼才能抓眼球、有洞見,把最精華的部分呈現在台上,完成了一場高質量的讀書彙報。會後,區里一位領導感慨,原本以為這是一場很「硬」的活動,沒想到辦得這麼生動,甚至聽到一些觀點分享時「心靈受到了衝擊」。

「看似和政府中心工作相去甚遠的讀書會,卻達到了這樣的效果,超出預期又在情理之中。時代在發展,宣傳、文化建設等工作需要探索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的新形式。政府購買第三方組織服務是一種合作共贏的思路,殊途同歸。」黃浦區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希望「坑」里人越來越多」

書聲只是一個縮影。

近年來,隨著「閱讀黃浦」品牌的推廣,從硬體到軟體,從實體書店到讀書活動,黃浦區的文化建設不斷在向縱深發展。

在黃浦區,除了每個季度舉辦的書聲,每月、每周,甚至每天,你都能找到你想要的讀書活動:「每周一書」活動,在每周一的晚上進行,由一個人向大家分享一本書的讀書體驗,互動討論,全年52個星期從不間斷。每個月還有兩場固定舉辦的活動,一個是「說書人」活動,即小型的書聲,選取讀者以TED演講的形式分享閱讀體驗和觀點;另一個是面向白領的「黃浦書會」,專註經管類書籍的閱讀和分享。

「以前那些硬體很好,卻因為沒有活動而缺少人氣的白領之家、社區之家被我們利用起來了,我們解決了場地問題,社區里也有了書香和活力。」丁智剛說。據他介紹,每年他們舉辦的大大小小的讀書活動共計200場,除了書聲是幾百人的大型活動,其他活動的參與人數也平均達到30至50人。不僅如此,書聲還作為一個品牌,向上海以外擴展,北京、杭州、南京、蘇州、揚州都舉辦過書聲的分場,每年在其他城市舉辦的活動超過10場。

「書聲團隊有一個夢想,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有一天能讓上海每年的人均閱讀書本數從個位數變為兩位數。」這是屬於他們的「不成熟的野心」,也是他們堅持往前的一個動力。打造出青春、活潑的讀書活動的書聲團隊,本身就青春而活潑。比如,在團隊中丁智剛的名字變成了可愛的「丁布」,而且,這樣年輕而富有個性的名字還有很多:黑眼圈、皮蛋、夏日、酸菜……這些年輕人因為愛書而聚到一起。

「我們的受眾各行各業都有,基本是20歲到40歲之間的年輕人。」丁智剛說,相比於那些已經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人,他更願意吸納的是那些不愛讀書,或者有興趣讀書卻不能堅持的人,因為「影響這些人,就是書聲的意義」。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團隊想了很多辦法,比如堅持把每周一書放在周一晚上,並收取每人30元的入場費,因為在團隊成員看來,能在工作日的晚上花錢來參加的人,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真正愛書和有決心的人。又比如,以書聲之名建立的不計其數的微信群,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解散一次,目的是淘汰那些不看書、不分享的「殭屍粉」。有時活動上會贈書,團隊規定收到書的人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並且微信提交一篇1000字的讀書筆記……

這些以目的為指向的規定看似苛刻,卻一定程度上成為書聲活力的保證。團隊成員也因此收穫了許多感動,有身在美國的華人科學家,因為不熟悉微信操作,在群里發表觀點時,分享50條語音,撤回200多次;有小女孩想分享閱讀蔣勛著作的感受,卻因害羞而不敢表達,為了鼓勵她,每個群成員在群里給她念了一首蔣勛的詩……正如一位書聲團隊成員所言:「書聲就像一個『大坑』,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人進到這個『坑』里,享受閱讀的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慶祝建國70周年」有獎徵文啟事
午間一小時,「市民藝術大課堂」為上班族定製長線藝術普及菜單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