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風沙埋不盡那曲琵琶

風沙埋不盡那曲琵琶

書畫 | 收藏 | 人文 | 心賞 | 茶道 | 香道 | 養生

大漠邊塞

駱駝緩行

璫琅環翠

悠揚的樂聲附上了黃沙

己亥年

七月十九

編輯: 雲上文化

打開音頻

聆聽雲上的聲音

黃沙漫天,蒼日青嵐,拂去千年的風沙與煙塵,仙境躍然於石壁之上,仙女琵琶反彈,在天地雲雨之間遊走,琵琶樂如由天而降,破壁出畫,流入人間。

跨過漫漫大漠,走過千里西域,傳響於盛唐東方,琵琶,琵琶,它開闊大氣,納得住肅殺悲壯,容得下婉麗悠揚,千年之後,竟仍在耳邊迴響。

大漠邊塞,駱駝緩行,璫琅環翠,悠揚的樂聲附上了黃沙。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於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釋樂器》:「批把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南北朝時,它跨越大漠,從西域翩翩而來。夜晚降臨,商人結束一天的行程。駱駝跪倚在黃沙中,嚼著草料;人們三三兩兩圍坐在篝火旁,喝水,取暖,暢談......只見一人拿出琵琶,撥動琴弦,或低回掩飾,或高昂明快,曲律難掩曠達快意。周圍霎時安靜,人們浸在悠揚的樂曲中,盡享眼前這片蒼茫遼闊之景。

敦煌壁畫·反彈琵琶舞樂圖

飛天壁畫·克孜爾第8窟

後來,漢人又將這一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和中國秦朝的直項琵琶結合起來,改製成新式琵琶,風靡一時。到了唐朝,上至宮廷樂隊,下至黎民百姓,舉國上下均以彈奏琵琶為時尚。

有人說: 「琵琶是俠者,它行走於江湖,呼應人間的性格。」的確,琵琶可登大雅之堂,亦可立於大漠之中,它穿梭於世,順應萬變,卻不媚俗做作,依舊保留著一身俠骨和性格。

唐《宮樂圖》局部

五代十國《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琵琶有其獨一無二的氣質,不似古琴般沉鬱厚重,不似古箏般幽微淡雅,它如一望無際的湛藍碧空,開闊大氣,納得住肅殺悲壯,容得下婉麗悠揚。

在我國古代邊關,琵琶是戰場上常見的樂器,可見大唐詩人王翰所作《涼州詞》的那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馬背上傳來琵琶聲響,激越鏗鏘,將士興緻飛揚,你斟我酌,視死如歸。

那一曲《十面埋伏》,更是將楚漢爭霸的盛大歷史畫卷呈現開來。彈挑掃拂,曲調轉換猶如利劍,忽快忽慢,忽強忽弱,擊鼓聲、吶喊聲、馬嘶鳴聲歷歷如聞。刀光劍影,旌旗蔽日,風起雲湧......一曲奏罷,如同親歷這場戰爭與廝殺般,不覺驚嘆,琵琶樂當真可氣勢恢宏。

俠,比起力量性的征服,更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是俠肝義膽,孤勇決絕,而同時又埋藏一絲柔情。有人說,如果把這種氣質比作美玉,俠,就是兩塊玉結合在一起,寫成漢字就是——珏。而這個「珏」字,正好為「琵琶」二字的上部,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

琵琶亦剛亦柔,滿載思緒悠悠,揉進了相逢時的柔情與分離前的惺惺相惜。潯陽江邊,瑟瑟秋夜,水上那陣琵琶聲牽出了白居易與歌女相遇: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

正如有緣相見,彈指一瞬,詩人踏於歌女的弦上,琵琶聲落入詩人的心間,撥弦的人輕攏慢捻,弦上的人醉不成歡。琵琶聲漸行漸遠,於心頭響起,在詩中隱沒,書案前,只留下江州司馬,淚濕青衫。

琵琶樂總是那般縹緲而自由,將人心雕飾得剔透玲瓏。

於是,聽曲亦聽人。於奏樂人,演奏琵琶,太急顯得浮華喧囂,太慢則意涵切斷,乏味晦澀而不知所蹤,把握度自然成了重要之事。不惑於琵琶指法的花指繁弦,就如繁華轉身般,反倒是貼近其本真,琵琶大家的生命也因此而開合大度,明朗直捷。

縱使琵琶大開大闔,可細緻入微,最懂輕啟心門的仍是它。

今人一曲《琵琶語》,叮叮咚咚,敲打著心弦,弦音流轉纏綿,曲風徘徊幽遠。聽者本無意,卻被莫名地牽扯出一方思緒:是關於兒女情長的相思,是訴不盡的愛戀。

琵琶流傳千年,從古至今,撥弄的是眾生情緒。在快速多變的當今,流行的是,一個人,於煙塵飛揚的世俗里,雲淡風輕。人們耗光了耐心與期許,將心門悄然關閉。

如此,不妨聽一曲琵琶樂,感受別處的驚喜,哪怕那驚喜只有一瞬,也足矣。

編輯排版 | 雲上文化

說不完的畫里畫外

品不盡的文氣墨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上文化 的精彩文章:

偷得浮生半日閑,古人的一天是如何安排的
「27歲美女博士火了」:原來,讀詩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TAG:雲上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