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從醫70載我國外科界泰斗吳肇光教授:幫助病人並非沒辦法,只是肯不肯動腦筋想辦法

從醫70載我國外科界泰斗吳肇光教授:幫助病人並非沒辦法,只是肯不肯動腦筋想辦法

今天是第二屆「中國醫師節」,中午時分,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以一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獻禮醫師節。從醫70載的我國外科領域泰斗吳肇光教授,為年輕醫生上了一節「憶從醫之路」,「很多時候,臨床不是沒有辦法,而是看自己肯不肯動腦筋替病人想辦法」、「我們要做受病人歡迎的醫生,同時也要感念幫助完成手術的許多幕後英雄,包括麻醉、重症醫學等,沒有他們的協力合作,我們無法實現成就。」

「作為炎黃子孫,我總歸要回來的」

在香港大學、聖約翰大學先後就讀的青年吳肇光,於美國新澤西成為優秀的外科主治醫師,但當聽到大洋彼岸新中國成立的消息,他幾乎沒有猶豫,「作為炎黃子孫,我總是要回來的,這裡才是我的家!」

95歲的吳老依舊精神矍鑠、說話鏗鏘有力,「說白了,美國多你一個醫生不多、少你一個也不少。我們的新中國人口多、病人多,需要醫生去熟練實踐,我們的同胞需要我們來呵護健康。」他回憶那大半個世紀前的選擇,將要歸國時,「神秘人物」甚至登門拜訪,高薪留人,但這一切沒有阻礙他的急切盼望回家的腳步。

1957年吳老衝破層層障礙,來到上海中山醫院。「說實話,當時國內已有所發展,相比我出國時的技術落後,已有大幅改觀。但由於沿襲傳統的關係,一些地方仍較為墨守陳規。」基於這樣的情況,吳肇光率領團隊開展一系列全新技術。

「有時不是沒辦法,只是肯不肯動腦筋想辦法」

吳老在中山醫院一呆就是大半輩子,中山的精神講求「以病人為中心」。那麼,什麼是以病人為中心?吳老在演講中提及,「在國外學習這些年,他山之石有我們值得借鑒的地方。我們說許多醫學領域國外同行走在前面,這並不是他們的技術比我們高明多少,而是思考的觀念和想法。」在他看來,將病人本人作為主導,將疾病作為次要,對病人發自內心的尊重,才能實現不斷的超越。

吳老忘不掉上世紀50年代的病人:那是位實驗室工作人員,做實驗時用嘴巴吸燒鹼,一不小心吸過頭,導致整個食管燒壞閉塞,無法吃東西。當年的外科才俊,為病人做了胃造瘺,但橡皮管用一段時間就會爛,需要換。病人無奈每過一陣子就到醫院來住幾天,換管子。

「其實再換下去也不錯,但作為醫生,我覺得應該根據掌握的知識和技術,儘可能減少病人痛苦,盡量地讓他們像正常人一樣生活。一直換管子,太苦惱了!」吳肇光想,當時已有將腸子和胃拉上來在頸部做吻合的手術,既然可以吻合到鎖骨,何不再拉上來一點?這樣他就可能正常吃東西,肚子上也沒有洞,比較像個人樣了。」這次之後,外科團隊先後為數位類似病人實行全新的手術,效果十分好。「所以我覺得治療疾病,緩解病人病痛並不是一定沒有辦法的,而是你肯不肯動腦筋替病人想想。」

「別小看手術拉鉤,學習是一切的開始」

「我回國以後,接觸了很多年輕醫生,他們認為自己作為外科醫生沒有機會開刀,只能拉拉鉤。」吳老澄清了這種認知,「其實開刀只是治療的一個部分,不等於全部。拉鉤本身也是學習,不要以為讓你站著跟木頭人一樣,其實做手術第一步就是要學習。學習了有經驗了,看到別人怎麼做了,才能利用機會為自己未來怎麼做奠定基礎。」

針對部分年輕醫生的「急躁病」,吳老舉了一位外國同行的例子。敘利亞裔青年馬海德,他從美國醫學院畢業後,來到中國就再也沒走。他深入農村,幫助澄清麻風病的治療誤區,歷經數年,非但治好了麻風病人,更改變了基層對麻風病的看法,幫助麻風病人恢復了自尊人格。每當有人去採訪馬海德,「你是哪裡人」時,他鏗鏘有力地回答,「我是中國人!」「在中國工作了幾十年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奉獻的馬海德是我們的榜樣,作為土生土長的祖國人民,又有什麼理由不為自己人民服務,非要跑到外國去呢?」演講時,吳老的一句反問贏得在場掌聲連連。

今天的主題活動中,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書記袁正宏向吳肇光教授贈送了從醫70周年紀念品。中山醫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樊嘉教授表示,「吳老從醫70周年的淳淳教誨,是我們的寶貴財富。他用樸實無華的語言教育我們對國家忠誠,對工作勤懇,對人生心懷感恩。事業的成就,需要團隊的合作;醫學大家的養成,需要從點點滴滴積累。」中山醫院黨委書記汪昕教授則表示,共產黨員的初心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人民謀復興」。醫務工作者的從醫初心是為「人類健康作出貢獻」。中山醫院職工「一切為了病人」的精神,就是中山人的初心。

(小檔案)

吳肇光

出生於1925年5月,中共和致公黨黨員,廣東四會縣人。1949年畢業於上海醫學院。我國著名外科學專家,醫學教育家,新中國外科事業奠基人之一。中山醫院終身榮譽教授,曾任中山醫院外科教研室主任和普外科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6月9日,15年前,《魯迅全集》完成大修,佚文佚信增收20餘萬字
這個「硬核」功能型平台,將打造一個車聯網服務系統,還將讓軌交管控更精細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