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你以為系統音量只是調個按鈕?還是太年輕!

你以為系統音量只是調個按鈕?還是太年輕!

在現場音控服事工作當中,音量的掌握與調整是最重要的一環。但是看不見的聲音,如何能評斷它,衡量它的大小而調整呢?難道只能靠我們聽起來大小的感覺嗎?

在音頻領域中有個名詞「gain structure」字面直接翻譯成「增益結構」,看字面根本不懂這是啥東東?

它的意義簡單說來,就是聲音訊號大小的建構與管理。這又是什麼意思呢?

其實,當一個聲音訊號透過麥克風與線路傳送到mixer混音器里,這個訊號已從原來的聲波轉換成大大小小的電流,而我們在混音器里所作的動作,如放大、衰減、改變頻率或壓縮等等,就是一連串的「建構」音量的過程。

在我們進一步談到怎樣處理gain structure之前,先要了解如何讓聲音保持純凈。

當聲音進入麥克風或線路傳送到混音器、效果器等設備,進到擴大機傳送到喇叭再播放出來。

訊號經過這一連串的設備,設備的本身就有自己線路的噪音,而聲音音質也會因為這些設備的組件而被改變。當接收的聲音訊號不夠大時候,經過放大,這些伴隨著的噪音也會跟著被放大。這個原理就像是一開始水源就充滿雜質,水量也很微小,如果輸送中透過加壓,只會將不必要的雜質與空氣送入管線中,隨著水壓一起增加。

當我們錄音,特別是錄像時,因為麥克風距離拍攝者太遠,錄的聲音太小,最後播放時,只好一直開大電視音量,聲音放大了,但是也伴隨著嘶嘶的雜音,這就是電視本身喇叭的雜音也一起被放大的結果。

該怎麼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是讓原來進到系統的聲音盡量達到最大,同時又不能過大,因為每個系統都有它最大的容量限度。

好比水管的容量,因為口徑大小是有限制的,灌入太多的水,會讓水管扭曲最後爆裂。聲音的處理也是一樣,當麥克風距離收音的對象太遠,而一直不斷的增加音軌上的Gain( 增益;前級放大),不只收到周遭其他不必要的環境聲,也提高發生feedback的機率。

因此,邀請舞台上的助唱與牧師,說話或唱歌時盡量將麥克風貼近嘴巴,是很有幫助的,這麼做可以讓聲音夠大而且清晰。

同樣的,在收樂器的聲音時,也必須注意麥克風擺設的位置,一方面要能儘可能接近樂器,二方面要利用麥克風的指向性避免收到其他不必要的聲音,使聲音訊號乾淨清晰。

而當我們讓聲音與雜訊的差距比例拉大時,聲音只要適度放大,就不會有雜音的問題,未來在處理上就免去許多困擾,這就是所謂高「訊噪比」(S/N ratio。(Signal to Noise Ratio 是訊號中有用成分與雜音成分的強弱對比,用分貝(dB)表示)。

我們首先要了解,整個擴音(Sound Reinforcement ) 的概念,其實就是聲音訊號旅行的過程。所以如果我們能夠明白以下的疑問,就能對音控的工作更有把握:

(1)每個聲音訊號是怎麼跑的?它們將會經哪些裝置?

(2)這些裝置有些什麼作用?又改變了什麼?音量大小?音色高低?

(3)這些訊號最後將會傳送到哪裡?

其實,這一連串的過程,就發生在混音器裡面。所以了解混音器的每個功能成為音控服事的首要工作。

如果一個聲音訊號在一開始就失真(distort) 比如:過大、壓縮等等,那麼即使後來再做調整也無法讓聲音還原到未失真的音色。

換句話說:當一開始聲音近來系統就「爆」掉,那麼即使我們將輸出的音量調小,音色還是「爆」了,只是變成較小聲地「爆」音。

責編|劉朝宗

排版|黃麗芳

內容|網 絡

————以下為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聰音響燈光網 的精彩文章:

專訪唐成電子:軟硬實力都兼顧,調整思路再出發!
2019 Palm展圓滿落幕,Bose Pro新品發布會何以好評如潮?

TAG:慧聰音響燈光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