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日本外相明起訪華,中日韓外長時隔3年再碰頭要談哪些大事?

日本外相明起訪華,中日韓外長時隔3年再碰頭要談哪些大事?

明天,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將開啟為期三天的訪華之旅。河野這次來華的一大使命是參加一場久違的重要會議:第九次中日韓外長會。會議將於21日在北京舉行,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主持會議,韓國外長康京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出席。三方將就籌備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三國合作未來發展及共同關心的國際地區問題交換意見。

分析人士認為,中日韓外長會時隔3年重啟,在當前背景下尤為必要。眼下,日韓關係「政冷經涼」,半島局勢風險猶存,美國特朗普政府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政策加劇全球經濟下行壓力,為東北亞一體化合作帶來逆風。外界期待,三國外長通過此會凝聚共識,為三國領導人年底會晤做好充分準備,也為未來三國關係良性互動做出遠景設計,攜手築起抗擊逆全球化風潮的「防波堤」。

重啟會談意義重大

此次中日韓外長會是繼2016年8月在日本召開第八次會議後首次舉行。會議之所以令人矚目,首先同這一會晤機制本身的重要地位密切相關。中日韓外長會機制於2007年設立,自誕生伊始,就被視為中日韓合作的重要基礎——它的召開往往為三國首腦會晤鋪路,因此也被視為中日韓21個部長級會議、70多個對話機制合作架構的核心環節。

回顧歷史,中日韓外長會有兩個重要功能:一是推進三國在有共識的領域繼續深挖合作潛力。例如,2012年4月中國作為主席國在寧波主辦的第六次中日韓外長會,主要探討的就是攜手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提升面向未來、全方位合作的夥伴關係。二是管控分歧,協商解決摩擦和矛盾。例如,2015年3月韓國首爾的第七次中日韓外長會,各方在歷史、領土問題爭端上管控分歧成為會議主要內容。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高洪指出,中日韓外長會雖然與其他部長級合作機制有共同點,但又有特殊性,三國外長的身份決定了會議的高規格——王毅不僅是外長,也是國務委員,協助國務院總理負責專門的外事工作。日本外相向來是僅次於首相的最重要大臣,通常具備「副首相」的權威。在韓國的政治制度設計上,外長也是重要崗位。特別是韓國現在政局不太穩定,韓國外長康京和通過在外交事務上的協調來支持總統文在寅,其穩固政權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因此可以預判,在這樣高級別的會議中,雙邊事務、地區合作、地緣政治熱點問題,都可能擺上桌面做深入探討。

在高洪看來,此次外長會時隔三年重啟極有必要。中日韓三國經濟總量在太平洋西岸舉足輕重。2018年中日韓三國對世界出口合計3.8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總出口的20.1%,進口合計3.4萬億美元,約佔世界的17.2%。「中日韓作為全球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東北亞地區的主要國家,三國經濟體量龐大,對全球經濟貢獻度很高。如果形成合力,將是全球經濟發展的福音。」

然而,中日韓能否形成合力,又取決於能否戰勝一系列複雜挑戰——從全球範圍看,世界格局急劇動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等逆全球化思潮抬頭,對區域經濟一體化構成衝擊。從地區範圍看,韓日關係最近出現複雜情況,雙方採取貿易報復措施,深層政治博弈從幕後走向台前。而朝鮮則通過連續進行發射活動抗議美韓軍演,為半島局勢再添波瀾……這些問題使中日韓經濟合作的設計、推進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東北亞和平穩定帶來變數。需要三方共同協商,加以應對。

為年底峰會做鋪墊

在上述背景下,本次會議有以下幾大看點。

第一,此會如何為12月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做鋪墊,使更大規模、更深層次的合作得以順利推進?

清華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教授劉江永認為,今年適逢中日韓合作20周年,此次會議是在三邊關係出現不平衡時召開的重要會議。事實上早在2015年的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期間,三方已就加快中日韓FTA談判、推動早日達成「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等問題形成共識。

然而,中日韓三國由於歷史積怨、領土爭議、半島政策等問題,新舊矛盾不時集中爆發,使三邊關係的發展與合作出現不平衡狀態,「欲進且退」。這種情況顯然不符合三國共同利益,也不利於地區穩定與繁榮,急需扭轉不正常的處境。而通過領導人會面,可以發揮別的機制難以替代的高層引領作用,增信釋疑,確立三邊合作的大方向。

因此,本次會議就籌備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交換意見,意義重大。中日韓三國領導人會議自2008年啟動以來曾兩度停辦,去年5月再次恢復後,三方達成將會議機制化的共識。這對於確保三國最高層對話的延續性顯然大有助益。而外長會將提供一個良好開局。

高洪認為,此次外長會議可望為三國領導人實現會面、達成進一步重要共識做好準備。希望本次外長會不僅能為各國眼前的矛盾和分歧探尋解決之道,還為將來三國關係良性互動、走向光明做出遠景設計。

第二,三國如何共倡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加強區域合作?

多方評論指出,中日韓三國在20年合作歷程中,貿易額從1300億美元增至7200億美元,充分證明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是三國最大共同點和公約數。正是因為從東北亞長期互利合作中嘗到甜頭,在本月初舉行的第20屆東盟與中日韓外長會上,各方一致同意支持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堅持開放包容理念,並提出爭取年內結束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協定談判,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外媒述評,在美國總統特朗普掀起的反對自由貿易的情緒日益高漲之際,中國政府將與日韓簽署貿易協定視為其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和市場多元化努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去年中日韓領導人會議上,三方一致發聲:推動建立「中日韓+X」合作機制,發展和整合地區經濟並聯合拓展第四方。在觀察人士看來,中日韓中間產品貿易佔比高,說明三國之間有很緊密的生產鏈關係。隨著5G、人工智慧、物聯網、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中日韓同步改革的深化,三國的技術和制度創新齊頭並進,在新技術新產業領域合作潛力更加巨大。

還有觀點稱,中日韓探索的互不約束、積極開放的自由貿易合作機制,與10 3、APEC相互支持,有力地維護了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權威地位,支持了以WTO為主導的多邊自由貿易體系。如今,亞歐出口合計約佔世界的70%。這意味著以亞歐大陸為依託的「一帶一路」倡議將在全球貿易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以投資、發展導向為特點的「一帶一路」也必成全球化的新潮流。中日韓未來應當進一步實現優勢互補,創造廣闊的合作空間。

能否「促和」日韓引關注

第三,在曼谷剛剛上演過「尬聊」劇情的日韓兩國外長,能否藉此會釋放和解信號?中方作為中日韓合作主席國又將表現出何種影響力?

外媒稱,中日韓外長會議在時間點上非常敏感。日韓兩國關係最近陷入1965年兩國建交以來的最低潮。衝突起因於二戰期間日本強征韓國勞工的歷史矛盾,隨即惡化到針鋒相對的貿易爭端。7月早些時候,日本開始限制向韓國出口高技術材料,這些材料用於生產智能手機和其他電器產品的半導體和顯示屏,它們對韓國經濟發展至關重要。日本還通過修訂案將韓國移出可以在出口管理方面享受優待的「白名單」。這個修訂案將在8月28日開始實施。

韓國也以牙還牙,於12日決定把日本踢出「白名單」,預計9月生效。韓國還警告日本,將視情況評估是否會繼續與日本分享情報。2016年韓日簽署的「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通常每年8月24日自動續簽。

不過,在雙方你來我往的爭鬥中,韓國政府保持著開放態度。上周四,韓國總統文在寅在紀念韓國脫離日本殖民統治的光復節上講話時,放緩了最近對日本的嚴厲語氣,說如果日本選擇對話與合作,首爾很樂意與東京攜手合作。路透社稱,考慮到文在寅的新表態,預期康京和、河野太郎會趁這次會談期間進行會晤。但韓國外交部說,韓日對話還沒有落實。

韓日外長的上一次見面,是在本月初的東盟外長會及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期間。當時雙方會面55分鐘,但二人表情僵硬,氣氛冷淡,最終未能找到妥協點。這也讓大老遠到曼谷做「和事佬」、意圖調停韓日盟友矛盾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無功而返。

高洪說,韓日矛盾無疑是此次會議上值得關注的問題。美國首鼠兩端,又要調解日韓矛盾,又不願出錢出力去擺平,甚至要在調停過程中向對方「討錢」,不得要領。說到底,美國還是存在一己私心。

「有鑒於此,國際輿論紛紛表示,既然在政治安全層面,美國無力調解韓日矛盾,那麼在推進東北亞經濟合作層面,中方能不能為改善兩國關係、穩定地區局勢發揮積極引領作用?」高洪說,「我個人認為,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作為有智慧有能力的國家,應該有所作為。至於如何作為,需要三方再談,這恰恰是三國外長需要協商的問題。客觀地講,日韓也希望有個緩衝地帶,讓負責任、有智慧的國家來協調它們之間的問題。」

劉江永認為,韓日爭執對雙方造成衝擊,也成為近期制約中日韓合作的瓶頸。對日本而言,加大對韓貿易管制令它付出雙重代價:一是國際形象和外交關係受到損害。日本在戰後注重國際協調,不願實施單邊制裁,而這一回卻首次將政治與經濟掛鉤。這明顯學習了美國總統特朗普,「己所不欲,偏施於人」,對政見不同的政權施加制裁。二是經濟損失,包括旅遊業受到殃及,與韓國生產鏈掛鉤的日企受到傷害,等等。對韓國而言,損失也是巨大的。此前據韓媒報道,如果日本在「白名單」中剔除韓國,估計最多有1100種商品無法享有快速簡化的出口程序。韓國經濟中一些過度依賴日本的產業可能迎來「嚴冬」。

「由此可見,合則兩利,斗則俱傷。」劉江永說。至於中國在此次會議中能否對日韓發揮影響力,劉江永認為,中國在相繼改善對韓、對日關係後,作為中日韓合作主席國,發揮勸和促談作用明顯上升。但如果韓日之間互有芥蒂,相互甩臉子,很勉強才願接觸一下,終究無用。「現在就要看中國能否通過外長會,為日韓領導人年底的接觸創造一個比較好的氣氛。至少不要出現像大阪G20峰會時日本明確說不願與韓方會面的情況。」

劉江永還表示,中國不會像某些國家一樣,趁火打劫,在日韓出現矛盾時索取本國利益,提出特別的要價,而會貫徹「親誠惠容」周邊外交理念,誠心實意地推進東北亞合作,鼓勵和支持各方通過理性對話妥處矛盾分歧。

高洪注意到,除了河野太郎訪華以外,8月還有許多日本政要紛紛開啟中國行。包括公明黨黨首山口那津男將於17日至21日因文化交流訪華。由公明黨眾議員遠山清彥擔任團長的跨黨派「日中新一代交流委員會」將於18日至22日訪問北京和福建省。東京都知事小池百合子將於26日至30日訪華。前防衛相稻田朋美與5名自民黨女議員自26日起訪問北京等地,等等。

高洪認為,日本政要「扎堆」來華,一方面是繼續鞏固升溫的中日關係,為明年春季習主席可能訪日做準備。另一方面可能也有對韓外交、多邊外交上的考慮。「未來中日韓三國各層級的接觸交往中,中國都將扮演主導角色。日本政要與中國事前溝通,也是在多邊範圍謀篇布局,在顯示對華友好的同時展示自己的深謀遠慮。」

(編輯郵箱:ylq@jfdaily.com)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以色列強人組閣失敗,9月重新大選,誰在哭,誰在笑?
精準對接百姓需求,借力實現公共服務品質躍升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