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本日軍老兵日記,揭示出國人極其不堪的一面,讓人無奈又氣憤

一本日軍老兵日記,揭示出國人極其不堪的一面,讓人無奈又氣憤

舉世聞名的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曾有一段遊歷中國的歷程。事後,他將自己所見所聞寫成日記。很遺憾,在他的日記中並沒有對這個東方文明古國的太多讚美,更多的是失望和不解。

愛因斯坦日記中的中國人「勤勞,骯髒,駑鈍....繁殖能力尤為強大,女人得不到男人的任何尊重。人們如馬一樣活著,勤勞的同時,卻沒有受苦的感覺。幾乎所有人的眼神都是遲鈍無神的,哪怕是孩子也有著同樣的眼神.....」

也許很多人認為愛因斯坦侮辱了那個時代的國人,但事實上他說的都是實話,他見到的畫面和人物就是那樣。如果你不信,隨便在網上找幾張晚清時期拍攝的照片,你會發現,這些人的臉上和眼睛中充滿了麻木和獃滯,兩眼幾乎是空洞的,看不到絲毫的精、氣、神。衣服如裹腳布一樣,皺皺巴巴裹在身上,黝黑的皮膚、豬尾巴一樣的辮子以及極不自然的笑容,真的讓人感到無奈和失望。

在留存的唐宋畫作中,中國人的形象並不是這樣的,就拿《清明上河圖》來說,畫作上的人物不但衣著講究,並且臉上洋溢著喜悅和精神。反觀清朝的人物,卻是那種不堪的模樣,實在讓人感到無語。

無獨有偶,在一個曾經參加過侵華戰爭的日本老兵日記中,也曾有過大量對於30年代中國人形象的描寫。這本日記的作者就是著名的日本反戰老兵東史郎。他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在行軍途中,只要有空閑,就將自己的所見寫成日記。

在他的日記中,對於中國人(日記中稱「支那人」)的形象描寫簡直糟糕透了。但可以肯定,東史郎並沒有誇大和醜化,而是實事求是的寫。這一點,筆者「也就是大獅我」曾諮詢過一位九十多歲的老者,他說那時的人們就是日記中記載的那樣,他親身儘力過當時的年代,看到的畫面跟東史郎寫的差不多。

東史郎日記中描寫自己來中國的第一站是天津塘沽。從日本坐了很久的船才到達中國,儘管身份為一個侵略者,但他心中依舊有著一份對古老文明古國的憧憬,他心中的東方大國是古樸且文明的,但等到下船後的一瞬間,他發現自己的想法完全錯了,並且是徹徹底底的錯了。

下船之後,無數中國人一股腦湧上來,多是中年男人和孩子,女人多是一些老嫗,也許年輕女子擔心被日本士兵「欺負」而不敢拋頭露面吧。這些人手裡拿著籃子或者木盆,裡面是煮熟的雞蛋、魚乾、果乾什麼的。下船的士兵被他們團團圍住,他們的穿著如同乞丐一樣,破破爛爛,甚至有人乾脆光著上身,黝黑的皮膚在太陽下發亮。

這些人相互擁擠、推搡著,都希望自己可以擠到士兵面前兜售自己的物品。有些大人為了擠到前面,會毫不客氣的踹倒那些瘦小的兒童,有些不服氣的兒童會跟他們廝打。哭喊聲、謾罵聲亂作一團,讓日本士兵感到很可笑。

而那些惦著小腳的老嫗絲毫不比男人們跑的慢,她們會抓住士兵的衣袖,用一種難聽的哭腔,如喪考妣一樣,哀求士兵買她們的物品。有時候,一些男人也會用這樣的哭腔售賣自己的物品。這讓士兵們感到好奇和納悶,難道中國人的賣東西都是這樣的嗎?

拗不過這些中國小商販,多數士兵會購買一點東西,沒想到日本的錢在這裡這麼受歡迎。最終,還是憲兵幫助驅散了他們。有些沒有賣出東西的男人將脾氣撒在孩子身上,當著士兵們的面狠狠毆打孩子。有些士兵看不過去,厲聲喝止,他們會立即動手,而後給士兵們不住作揖,但臉上卻掛著一幅比哭還難看的笑容。(註:當時日本軍部有命令,不允許私自拿取中國人的物品,如需要物資,必須花錢購買。如強行拿取,會被憲兵帶走,要受到嚴厲懲罰。但離開天津後,這些命令逐漸失效,士兵們變成了強盜——東史郎)

下船後還沒有來得及休息,上面傳達了行軍命令,要士兵徒步前進一百二十里,參加「引河橋阻擊戰」(與童子軍作戰,但沒等到戰,童子軍就已經潰散)。士兵們只好拖著疲倦的身子,帶好自己的全部裝備組成隊列,快步前進。

中途沒有任何休息命令,所有的士兵衣服都濕透了,腿越來越疼。到了軍糧城之時,休息命令終於下達,士兵們如栽倒的大樹一樣,一個個躺在地上大口喘氣。這個時候,許多中國人再次湊上來。開始是一些孩子,接著是成年人……

他們走到士兵近前,伸出髒兮兮的手,嘴裡叫著「蜜餞、蜜餞」或「糖塊、糖塊」。很顯然,以前從這裡經過的士兵給過他們好處,助長了他們的醜陋行徑,如同乞丐一樣,一邊作揖,一邊不停喊叫著「蜜餞、糖塊」。多數士兵的口袋中都帶有奶糖或者罐頭,有些士兵會拿出來給孩子,這些士兵多數已經結婚,他們本身也有孩子,看到這些中國兒童,會想到自己的孩子,父愛讓他們對這些孩子很熱情。

但有些士兵,純粹就是為了拿這些髒兮兮的人取樂,他們會將糖果丟在泥坑或者滿是塵土地上,看著那些小孩子為了爭奪糖果而相互廝打,那些成年男子也會加入毆鬥之中,從孩子們手中奪取糖果。看著他們滑稽的樣子,士兵們哈哈大笑,越來越多的士兵往地上丟糖果,丟的越多,他們打得越凶,士兵們也就笑的越開心。幾粒奶糖就可以看一出熱鬧的「好戲」,士兵們樂此不疲。

有的士兵,會將糖果拿在手中,吸引他們過來拿。這些人拿了糖果後,會作揖,會磕頭,會給士兵捏腿捶背,如果你給他一根香煙,他們空洞麻木的眼神會立即明亮起來,接著露出極其難看的笑容,對著給他煙抽的士兵連連作揖。

東史郎形容自己看到這樣的畫面,覺得很噁心,尤其是一個男人拿到香煙後,跟孩子炫耀,讓那個孩子給日本士兵磕頭,為的是多討要一根香煙。一根香煙,就可以讓人喪失尊嚴,又或者這些人根本沒有尊嚴。

休息過後,繼續前行。路面都是矮小昏暗的小房子,男人們就蹲在房子的角落大便,看著士兵過去,邊大便邊雙手合十呈作揖狀。然後抓起地上的石塊或者稻草作為拭穢物,哪怕是連最低廉的草紙都不用。

東史郎自稱這一路看到十幾次這樣的畫面,簡直糟糕透頂。到了天津市區之後,才總算感覺到一點文明氣息,那些穿長衫的知識分子,以及穿西裝的社會精英,眼神透著光芒和自信,跟一路上見到的那些渾身上下髒兮兮、破衣爛衫、皮膚黝黑、神態猥瑣、眼神麻木的人呈鮮明對比。只不過,這種人是極少數極少數的,如果這樣的人多一些的話,日本也不會這麼輕易戰勝。

離開天津後,東史郎去過河北、河南、江蘇等地區,所見也跟在塘沽——天津市區行軍途中見到畫面的一樣。他描述自己看到很多院門很豪華的人家,本以為這就是中國人口中的財主,結果砸開大門進入院子之後,卻發現僅僅只是大門豪華。屋裡擺設簡單至極,黑乎乎的牆壁上貼著五顏六色的彩畫。房主人穿的衣服破舊如乞丐,臉上永遠是洗不幹凈的樣子,兩隻眼睛如死魚一樣,絲毫沒有活力。中國人喜歡將光鮮的東西給別人展示,為的就是炫耀,讓別人高看自己。實質上很多人除了這個豪華大門之外,什麼也沒有。不知道這樣的虛榮有什麼用?

他曾經去一家有著豪華大門的人家去徵用驢子,這家的男主人穿著一件滿是油污的面長袍,棉花從破洞中露出來,卻不縫補。尤其是屁股後面露出的棉花,已經變成黑色,黑坨坨黏在一起,如同老綿羊的尾巴一樣。看到東史郎進了院,他莫名其妙的傻笑,手裡拿出幾塊大洋翻來覆去,好似在炫耀自己有錢一樣。東史郎去牽他家的驢子,他突然跪在地上,用中國人特有的哭腔訴說著什麼,而後在地上翻滾。這是中國人特有的行為方式,希望以此來感動對方。但東史郎並沒有被感動,反而被激怒,他對這種醜陋的表現厭惡至極。狠狠踹了他幾腳後,他翻起身,又笑,莫名其妙的笑。看到驢子被牽走,他跟在後面,帶著哭腔,不停的說著什麼。你只要一抬手,做出打人的樣子,他馬上下跪。東史郎形容,幾乎他見到的所有人都這樣,先是莫名其妙的笑,而後是撒潑打滾式的哭,如果你抬手,他們會立即下跪,做出一副及其可憐的表情。

另外,東史郎還說了一件事。他說在前往徐州的行軍途中,士兵們為了讓自己輕鬆一些,會抓一些,或者僱傭一些當地人做自己的挑夫。把所有的東西,包括搶來的東西讓他們扛著。這些人會想方設法跟日本士兵搞關係,不時獻殷勤,如僕人對待主人一樣,目的是為了換取一根煙或一塊糖或者其他什麼東西。東史郎說一次士兵們抓到兄弟二人,哥哥在逃跑時被擊斃,弟弟看到哥哥死後,哭了一會,接著將哥哥的屍體丟在路面,跟著行軍隊伍繼續前進。其實士兵們已經放過他,他可以走有自在的去任何地方,但他選擇跟隨部隊。

東史郎僱傭了他,二十幾天的時間中,兩人產生了友誼,弟弟絲毫沒有為哥哥的死而感到難過,反倒羨慕日本士兵,他極其喜歡東史郎的槍和手錶,學著日本士兵的樣子講蹩腳的日語,士兵們都喜歡他,時常將自己的食物分給他。到了目的地,他就不能再跟隨了,東史郎將自己的手錶送給了他,又給他一些軍票,接著給他一張蓋有日本軍章的油紙,上面寫有」此人為日本人之朋友,曾為軍隊效力,不予抓捕或徵用,應給予放行和資助……」等字樣。有了這張油紙,沿途所有地區的日本士兵絕對不會為難他,還會照顧他。

他與東史郎等人依依不捨,含淚分別,東史郎讓他戰後去日本找自己,他點頭答應,笑著說回家把房產賣了,有機會就去找他。東史郎給他留了地址,從此卻再沒有見到他。

他去了哪裡?東史郎認為他很有可能參加了敵對勢力,儘管他願意跟日本人做朋友,但很多年輕人在家國讎恨面前,改變的很快,這種情況在戰爭時代太常見了。敵人可以是朋友,朋友也可能是敵人。

為何會這樣想?因為東史郎從那個少年眼中看到中國人少有的精氣神,他形容那個少年的眼睛非常明亮,碩大的眼睛充滿光芒,健康而精神,讓人感到一股力量。如果他成了敵對士兵,一定是個好士兵,如果中國多一些這樣的年輕人,日本不會這麼輕鬆就佔領這麼多地方。

後來在徐州會戰中,東史郎見到很多有著這種眼神的中國士兵,他開始感覺到,也許日本最終並不會贏得這場戰爭!

陋文一篇,就此打住。本文參考東史郎著作《東史郎日記》(英文完整版),文章中所使用圖片均取材自網路,與本文描述並無實質性關聯。

最後依舊是那句天天說的話,關注大師,聽大師每天講段子給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獅 的精彩文章:

古代逢戰亂、災荒之時,百姓「以人為食」?你看史料如何記載
禍害鄉鄰不輕饒,面對日寇敢玩命,老年間土匪盜亦有道

TAG:大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