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古代「滴血認親」,到底靠不靠譜?很多人看後,直呼長見識!

古代「滴血認親」,到底靠不靠譜?很多人看後,直呼長見識!

提起親子鑒定,對於現代人來說太容易了。只需要一滴血,藉助現代醫學技術,分分鐘就能得出結果。但是對於古人來講,著實不易。但是聰明的古人,絕不會因此止步,他們經過研判和發現,提出了「滴血認親」的理論。

另外,在古裝影視劇里我們常常也會看到「滴血認親」的場景。尤其是《甄嬛傳》,皇后咬定六阿哥是甄嬛和太醫溫實初所生,一場「滴血認親」的大戲將整部劇推到了高潮,也成為深深印在每個人心底的場景。

那麼,在古代這種「滴血認親」的親子鑒定,到底準不準?靠譜嗎?

據史書考究,古代滴血認親大概起源於三國時期,並興起和流行了將近2000年。在不發達的古代,這種方法一直被奉為圭臬,沒有人懷疑。

一般來講,古代的「滴血認親」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滴骨法:就是將活人的血滴在死人的骸骨上,如果能夠滲入,則說明有血緣關係;另一種是合血法,滴血在碗中,能夠融合的就是親生骨肉。《甄嬛傳》里的「滴血認親」片段,採用的就是「合血法」。

宋朝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法醫學家宋慈,就曾在著作《洗冤集錄》里,記載了「滴骨法」的親子鑒定法:

檢滴骨親法,謂如: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雲「滴骨親」,蓋謂此也。

按現代法醫學理論分析,滴骨驗親缺乏科學依據。

因為骨骼無論保存在露天還是埋藏在泥里,經過較長時間,軟組織都會經過腐敗完全溶解消失。這時候,滴入任何人的血液,都會被浸入。

而如果骨骼未乾枯,結構完整、表面還存有軟組織時,滴注任何人的血液都不會發生浸入的現象。所以,首先「滴骨法」的鑒定,原本就是錯誤的,連宋慈也犯了錯。

那麼,「合血法」呢?有沒有道理?專家研究指出,合血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離科學結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合血法背後的原理,是不同個體的血液中,化學成分會有所差異,成分相同的會相容,不同的則不相容。簡單地說:就是同型血相容,異型血凝集。

我們都知道,每個人的血型通常分為A型、B型、AB型和O型四種。其中有些型又被細分為純合型與雜合型, 如A型可細分為AA和AO型;B型可分為BB或BO。

這時候,只要兩個人的血型一致,基本上都是可以相融的。通常來講,子女之血型來自於父母,所以會出現相融的現象,但是離準確的親子鑒定還相去甚遠。

與此同時,合血法,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當盛水的器皿溫度比較高的時候,血在水壓的壓迫下就會非常容易裂開,肉眼望去,就是融合的表現。而水溫非常低的時候,血液滴進去就會迅速凝結,當然不會融合在一起了。

讀者們,關於「滴血認親」的說法,大家有怎樣看法呢?如果喜歡本文章,請轉發收藏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史上最好背的一首詩,入選一年級課本,為何有人對其嗤之以鼻?
老梁解密:「大槐樹」移民真相,是一個「復仇計劃」?極少人知道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