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全景式講述長江流域人民的奮鬥故事,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將開播

全景式講述長江流域人民的奮鬥故事,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將開播

展現中華兒女對母親河長江的戀戀深情,一直是文藝作品的一個母題,其中就包括兩部經典紀錄片《話說長江》《再說長江》。時間跨越了30多年,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偉大進步,長江流域沿岸地區舊貌換新顏,人們對於長江生態建設的理念也發生了轉變,提升到新高度。

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重點扶持項目,由上海廣播電視台牽頭,聯合湖南、浙江、江蘇等11家省級衛視創製的大型紀錄片《長江之戀》近期將在東方衛視、上海紀實頻道全國首播,隨後還將登陸湖南、浙江、江蘇、安徽等30多家省級衛視及地方台。

譜寫新時代的長江戀歌

「在過去幾十年中,長江曾出現很多環保危機。這部片子就是聚焦大保護政策下長江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中華兒女如何反哺母親河的故事,同時強調我們與長江更深層次的情感互動。」《長江之戀》總導演劉麗婷說。

6集紀錄片《長江之戀》從人物、細節入手,力圖展現長江沿岸地區人民「共飲一江水」,但孕育了人們對長江不同的眷戀之情和故事。與此同時,不僅回訪經典紀錄片《話說長江》《再說長江》的故事和場景,還尋訪社會變遷、綠色轉型中的鮮活故事。牧區的第一個大學生,沱沱河畔的吐旦旦巴,從青海民族大學畢業後回到長江源頭三江源地區,開始保護環境和野生動物的事業,十幾年來,他承擔起了長江源頭動植物保護、數據記錄、環保宣傳等工作,用鏡頭見證了雪域高原肉眼可見的變化;金沙江邊,昔日的趕漂人嚴梁和他的6000多個同伴,放下撬桿,拿起鋤頭,踏上了「為綠色而戰」的天然林保護之路;長江入海口,顧玉亮和同事們用了19年時間,在崇明島邊的灘涂「青草沙」上,為上海人民找到了優質的水源地。

為了給長江沿岸這些變化和故事尋找理論支持和學術背景,主創團隊走訪了近百位水文、水利、地理、氣候、動植物、歷史、經濟、人文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包括十幾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其中有最早提出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經濟地理學家陸大道院士,被稱為「三峽之子」的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設計總工程師鄭守仁院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仲志余,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秘書長范恆山,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國家實驗室環境與能源學部原主任馬克·列文,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作曲、中國音樂家協會原副主席王世光先生等。他們以豐富的學識和經驗,為紀錄片做了學術性和權威性的解讀。

ARRI攝影機史無前例地加入紀錄片拍攝

《長江之戀》全部採用4K拍攝,並採用了阿萊頂級攝影器材,在視覺上力求呈現最美的「長江之戀」,為當代中國積累、保存真實、珍貴的影像素材。在前期策劃時,節目組針對紀錄片的預設結構設計了特別的拍攝模式,拍攝被分成故事、採訪和空鏡三大快,並分別制定了最佳的拍攝方案。

故事組需要便攜設備、最強的同期錄音和必要的燈光,採訪組就會有些不同,需要最強的燈光。值得一提的是空鏡拍攝團隊,它包含固定機位、手持穩定攝影機、電控逐格攝影和無人機,是所有八個攝製組中規模最大的。經過反覆的試驗,節目組最終採用ARRI Mini作為空鏡組主攝影機。這是個大膽的決定。歷史悠久的ARRI攝影機一直以驚艷的畫質影調在電影行業享有盛譽,但是幾乎沒有人試過把它用於紀錄片拍攝。Mini雖然是ARRI產品線中體積最小、最便攜的攝影機,裝上附件後仍然是個龐然大物。製作部門經過反覆驗證,拆除空鏡拍攝不需要的所有附件,在保留精確操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重量,ARRI攝影機史無前例地加入了紀錄片拍攝。攝製組帶著它翻山越嶺,記錄下這條偉大河流的壯闊之美。

可以說,為一個特定項目量身定製拍攝方案,《長江之戀》提供了一個精彩案例。

攝製組的拍攝沾著泥土、帶著露水

2019年初春,8個攝製組從上海出發,沿6380公里的長江溯源而上,足跡遍及長江沿線各省市,輾轉10萬多公里。攝製組的拍攝沾著泥土、帶著露水,希望能夠全景式、立體式地紀錄長江。

初夏已到,《長江之戀》第一集攝製組的成員們卻把衝鋒衣、衝鋒褲等冬天的衣物放進了行李箱,向青海高原進發了,去探尋母親河長江的源頭三江源地區,力爭用鏡頭為廣大觀眾揭開三江源神秘的面紗。到了目的地,大家都紛紛「倒下」了,雖然不是第一次上高原,但是突如其來的高原反應還是讓攝製組始料未及。導演董潔心、主攝影朱騫已經是第四次走進高原,沒想到第一天就頭疼頭暈,身體不適。時間緊,任務重,大家吃下些抗高反的藥物,拿起手中的「長槍短炮」開始了拍攝。頭疼的時候大家咬緊牙關,呼吸困難時放慢了腳步,但是也從未停止過前進的步伐。面對著強烈的的紫外線,在空氣稀薄的沱沱河流域,中午一瓶礦泉水、一個麵包,就這樣,攝製組的成員們抖抖肩上的塵土,拿起攝像機開始一段又一段的拍攝。

每年五六月份是攀枝花地區最炎熱的時候,第二集導演董玲俐帶隊來此拍攝的時候,氣溫一度高達40度以上,地表氣溫接近80度,連設備也要降溫才能運行,因為猝不及防,攝製組不少人都晒傷了。受到地理因素影響,坐車轉戰拍攝地也是爭分奪秒。從都江堰到漢源到宜賓再到都江堰、重慶,最長的一次,從宜賓到攀枝花行駛了13小時,舟車的勞頓並沒有影響攝製組的創作熱情。

這樣的故事在攝製組每天都在發生著。廠房裡悶熱的環境,汗水無數次濕透衣服;面對長江的灘涂的淤泥,攝製組艱難跋涉,但每一步都走得穩健紮實。第三集攝製組陳琳帶隊在湖北拍攝二十餘天,大家都拼搏到最後一刻,攝影師在咬著牙拍下最後一個鏡頭後,體力不支倒下了,緊急去醫院輸液治療。導演、錄音師也一直在生病,他們都堅持著、克服著。

第四集的導演劉瑋帶隊的攝製組則深入瀟湘大地,記錄洞庭湖邊那些可敬可愛的人——生態保護協會的志願者們。拍攝大都是在小船上展開的,時間長,水浪大,加上天氣變化多端也給攝製組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當時正處於洞庭湖血吸蟲高發期,劉瑋和拍攝對象一起雨鞋一穿,救生衣一套就隨船深入湖中央開始了拍攝。面對著洞庭湖邊上的志願者,攝製組成員深深的感受到了他們「八百里洞庭是我家」的信念。用每一個鏡頭,每一段聲音,每一個採訪來記錄下這些湖邊最美麗的守護人。

安徽銅陵人張八斤從小在長江邊長大,現在成為了江豚飼養員。清晨,導演張艷芬帶隊跟著張師傅來喂江豚,他的竹竿一敲,江豚就來找它們的朋友張師傅了。這正是張師傅兢兢業業的工作和付出才會讓攝製組拍到這樣一個場景。深夜,一條獨木舟,張師傅又來悉心餵養照顧他的江水中的小夥伴。攝製組在獨木舟上,要拍到好的故事也要保持著船的平衡。蚊蟲多得也令攝製組出乎意料,但是面對著拍攝人物,大家彷彿也找到了那片靜心與初心。

導演王向韜和史嘉年則一次次帶隊登上崇明島。「青草沙」是我國最大的江心水庫,位於長江入海口,青草沙設計師顧玉亮說:「我有兩個女兒,一個是自己的閨女,一個就是青草沙。」這麼簡單又動容的一句話表達出了他對自己工作的這份深情與眷戀。在大都市的邊緣,有這麼一群可敬可愛的人默默守護著一方凈土,攝製組和他們一起在濕地里徒步前行,雖然道路泥濘,但扛著機器舉著話筒與他們緊緊相隨。

《長江之戀》攝製組的每一個成員,都有著飽滿的創作熱情,專業的職業素養,保持著一顆紀錄片人的初心。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主任李逸介紹,在以上海廣播電視台紀錄片中心為主力創作力量的基礎上,12省市衛視台在拍攝和資源調度上給予這部紀錄片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新聞 的精彩文章:

榮耀20推出六大自研黑科技 方舟編譯器讓安卓系統媲美iOS系統
路透社:美國公司可能2—4周內獲准重啟向華為銷售新產品

TAG:上觀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