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當你無法做到經常陪伴孩子……

當你無法做到經常陪伴孩子……

有限的陪伴時間中,陪伴必須是高質量的。

文|嵇振頡

編輯|金弋

圖|網路

1

近期,我作為志願者參加了一個公益類親子活動。活動剛開始,我發現有一個小女孩獨自玩耍,臉上非常不開心。

小女孩的母親就在身邊,只顧低頭看著手機,和女兒沒有一點互動。

我主動走到小女孩身邊,問她為什麼不開心?為什麼不願和小夥伴一起玩耍?小女孩開始對我傾訴,為了對她的母親有所觸動,我故意讓她當著媽媽的面說。

小女孩今年六歲,到九月份將上小學一年級,基本上是由外婆外公一手帶大的。她的父母開了一家公司,業務非常繁忙,只能偶爾在周末抽空看看孩子。

小女孩對我講起她一個人玩玩具,一個人對著洋娃娃說話。她對那個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洋娃娃說:

小青,為什麼爸爸媽媽一點也不關心我?我多麼希望他們能多陪陪我啊!

一旁的母親聽到這裡,不禁流下了眼淚。

我又和這位母親開始交流,得知他們這些年做生意非常不容易。他們一度把錢賠得精光,差點把房子都抵押出去。

幸好後來走出困境,公司的業務越做越大,可是這也意味著他們變得越來越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越來越少。

他們的想法非常簡單,就是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質生活。

為了參加這次親子活動,這位母親推掉一個重要的業務洽談。但是,她不放心這次談判,又在電話里反覆叮囑注意事項。

其實孩子與他們不親,她看在眼裡、急在心裡。

也許就這就是80後、90後小家庭的常態,小兩口忙於在外打拚,把孩子交給長輩照料。時間一長,孩子自然不可能與父母貼心、親近。

2

父母長期不陪伴孩子,不僅會損害到親子關係,讓孩子與父母不親,還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等到他們長大一點,這樣的傷害就會顯露出來。

柴靜在《看見》中寫到採訪過的一個少年盜竊團伙,他們都是一群輟學的孩子。

領頭的孩子,養父母生了自己孩子就不再管他。這個孩子以前的物品,也被養父母盡數扔掉。

這個舉動表明:在養父母眼中,這個孩子可有可無,就像這些被拋棄的物品,隨時會再次變成孤兒。

另一個孩子生活在離異家庭,父親是司機,只顧在外面跑運輸賺錢,平時很少管教他。

這位父親屬於「提款機父親」,好比一台「提款機」,以為為孩子賺到足夠的錢,就算盡到家長的責任。

至於他的教育方式,無非是孩子犯錯時毒打一頓,談不上幫助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其他孩子的情況差不多,都是長期得不到父母陪伴和關心。

陪伴代表父母對孩子的愛,一個得不到愛的孩子,註定會對周圍人產生不信任感,更不可能對他人、對社會負起責任。

這種人格上的缺失,會讓孩子在今後的事業發展、成家立業過程中遭遇種種問題,後果嚴重的可能誘發犯罪。因為那些犯罪分子,大多數有一個不幸福、沒人關心的童年。

一些家長不陪伴孩子的原因,是主觀上的重視程度不夠。他們總能找出種種理由離開孩子,比如賺錢養家、比如給孩子提供舒適的生活,以為這樣就算盡到為人父母的職責。

這種觀點如果在孩子面前表現出來,更會傷到孩子幼小的心靈。

當你告訴孩子,離開孩子是為了去賺錢,孩子就會產生這個觀念: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不高,甚至還不如掙錢這件事。這種被拋棄感,即便過了很長時間還是揮之不去。

3

當然,也不是讓父母完全放下手頭工作,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畢竟父母還有養家糊口的重擔,少了經濟基礎,孩子的童年同樣會不幸福。

在客觀條件上不允許經常陪伴孩子,如何撫慰孩子那顆孤獨寂寞的心?

其實這也不是無解的難題,你要想盡辦法讓孩子知道:你心裡有他,他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首先一定要抽出時間與孩子溝通,這個時間不需要很長,可以是早上或晚上的碎片化時間。

你可以和孩子聊聊自己工作的情況,不需要特備專業,至少讓孩子知道你在做什麼。

特別要突出工作中對於他人、對於社會的幫助,讓孩子知道父母是在為社會做貢獻,樹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通過講述自己的工作,讓孩子明白父母出去工作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事,這樣就會改變孩子心目中被拋棄、不被重視的觀點。

我曾經採訪過一位做親子公益事業的媽媽,她的工作就很忙,但是她的孩子當著我的面熟哦:

每次老師上課時問我們,你的爸爸、媽媽是做什麼工作的?

我很自豪地告訴大家,我爸爸和媽媽是幫助別人的好人。

這句話從孩子嘴裡說出,說明這對夫妻就對孩子講了自己的工作。明白了父母不是不在乎自己,即便暫時不能陪在孩子身邊,孩子也不會產生抱怨的情緒。

此外在一些特定的時刻,一定要用某種合適的方式表達出對孩子的愛。

親子關係同樣需要儀式感,比如一次野餐、一次郊遊、一封寫滿愛意的親筆信,無論採用什麼方式,都要讓孩子懂得:你永遠是爸爸媽媽心中的寶貝,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

4

有限的陪伴時間中,陪伴必須是高質量的。

參加每次親子活動時,父母不該是一個端水、拍照、拿衣服的角色。親子活動要父母一起加入,一起體驗。

每個人都要融為一體,因為父母的快樂會感染孩子。家長們「高品質陪伴」孩子,促成親子間的「深層次溝通」。

平時的日常生活中,也不應該在陪伴孩子時心不在焉。我曾經看到父母在陪孩子時還在聯繫工作,刷朋友圈、微博,這樣一心兩用的做法很不可取。

孩子的觀察力很強,他能從你這樣非常細小的舉動中,察覺到他在你心中的份量。

寧願捨棄一些業績,少看一條熱點新聞,把心思都花在孩子身上,積極與他們互動,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

陪伴孩子的最大作用,就是讓他們感受到愛、樹立起自信心。正如心理學中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讚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能量,它能改變人的行為。

當一個人獲得另一個人的信任、讚美時,他便感覺獲得了社會支持,變得自信、自尊,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並儘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自信心強的孩子,反而更有可能獲得成功。

每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情感密碼,只有父母才能找到最好的破解方式。要破解這個密碼,唯有多花一些時間陪伴孩子。

父母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生命合伙人,在陪伴的過程中豐盈彼此的人生。

作者:嵇振頡,微信公眾號:雄霸傾城。本文首發「家人親子匯」(ID:jiarenzazhi),專註於親子教育,父母成長,家庭關係。關注「家人親子匯」,與400萬 父母共成長。

原 創 文 字,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轉 載 需 授 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家人雜誌 的精彩文章:

讓美國恐懼的中國5G來了:不改變教育方式,孩子在5G時代將喪失競爭力
這個綉娘,把千古名畫綉在素錦上,驚艷了時光

TAG:家人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