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新金融的苦日子,不只是苦而已

新金融的苦日子,不只是苦而已

經濟下行,像滑落的桌布拽扯著桌上的碗碗碟碟,安穩不再,變局襲來,遂有行業百態——有的行業正為生存而焦慮,更多行業則為前景而迷茫。金融業告別了躺著賺錢的好日子,互金行業更是短短四年內從高光到至暗,成為時代大潮變遷的典型縮影。

春夏秋冬,周而復始,周期從未缺席。只是新金融自風口裡誕生、從繁榮中走來,初歷嚴寒,不免著慌。迷霧裡有趨勢,風險中有機遇,苦日子中,不只是苦而已。

迷 霧

倒閉跑路、分化加速、監管收緊……層層疊疊,瀰漫交互,織出遮蓋行業信心的迷霧。

1、倒閉跑路

大潮褪去,裸泳者現,創業明星們扎堆關張。近日,IT桔子公布了一份「中國新經濟死亡公司燒錢榜」,幾家P2P平台位列其中,成為新金融寒冬里的死亡代表。

據網貸天眼統計,截止2019年7月,累計問題平台達5634家,剩餘運營平台944家,按照7月的退出速度(177家),不出半年即可消化完畢。

P2P退出像有聲電影,喧雜激昂、世情百態,廣受關注;大量助貸機構、放貸機構及大數據公司、催收公司的退出則像默片,雖同樣慘淡收場,卻走得悄無聲息。

2、分化加速

退出的機構揮別行業,釋放出資源(用戶、人才、合作夥伴等),而經此一事,這些資源只認頭部,成為行業分化的重要推動力。

分化加速,少數頭部得享紅利,順勢做大,很快面臨資本約束和風險約束,遂通過開放將資源向銀行二次輸出。問題是,很多開放是假開放,只轉移業務未轉移風險,開放化與生態化反而強化了風險的隱蔽性和傳染性,對監管提出新挑戰。

大多數中小機構則面臨壓力,行為失序:

一些機構變得短視,以末日心態做起違規業務,企圖撈一把,撞上經偵槍口;

一些機構變得激進,在危機心態中匆忙轉型,戰略頻調整,把家底耗個乾淨;

還有些機構選擇性失明,枉顧環境變化,閉著眼睛發展,走一步算一步;

……

頭部也好,尾部也罷,都對監管提出新挑戰。

3、監管收緊

面對諸多挑戰,監管整體趨嚴,以金融脫虛向實為綱,勉力兼顧防風險與促發展。監管介入,如滷水點豆腐,一點動萬象變——業務軌跡扭轉,優勝劣汰加速。

對資管業務下狠手,破剛兌、除嵌套、降槓桿,斬斷風險傳染鏈條,迫使資金迴流實業;

鼓勵傳統金融機構用科技武裝自己,降本增效防風險,發揮促發展的主力作用;

強化新金融體系的普惠金融定位,聚焦小微,發揮促發展的補充作用;

對特定業務如私募股權眾籌、ICO、校園貸、高利貸、互聯網資管、P2P等一刀切,重在清退;

對特定業務如第三方支付、現金貸等調整重塑,切實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

……

監管的複雜性不止於此。

金融監管是多重目標制,既要促發展,又要防風險,還要保護金融消費者,難以兼顧,只能不斷變換階段性重心,經濟下行期,尤其如此。

一則,增速下滑伴隨落後產能出清,點狀爆雷此起彼伏,防風險壓力變大;二則,不良攀升,金融機構放貸意願下降,對經濟支持力度減弱,金融促發展愈發成為監管目標。同時,新技術周期下,各種無證經營泛濫,金融消費者保護也迫在眉睫。

三大目標(或不止三種目標)相互影響,互為因果,引發政策快速調整。快速調整中,強監管本身是明確的,創新邊界卻變得模糊。

脈 絡

所謂迷霧,遠看是迷,近看則無。驅散迷霧,需做一些近距離觀察,釐清其演變脈絡。

面對錯綜複雜的環境,監管機構強調「認真辦好自己的事」,加速推進金融供給側改革,提高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適配性。

金融供給側改革,決定金融機構進退;進退之間,隱藏著金融機構的未來。

1、得小微金融者,得未來

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重在夯實經濟薄弱環節。薄弱環節,不在C端消費,不在大型企業,在中小企業和科創企業,它們才事關經濟活力和競爭力。所以,金融機構發力零售轉型,再造新的盈利源,強化金融科技轉型,方向沒有錯,但不是究竟。

零售轉型,是金融機構薄弱環節,但並非實體經濟薄弱環節。零售金融,鞏固消費,宏觀層面對消費的定位重在一個「穩」字,如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所言「充分發揮消費的基礎作用、投資的關鍵作用,穩定國內有效需求,為經濟平穩運行提供有力支撐」。

從夯實經濟薄弱環節角度看,必須向服務中小企業和科創企業回歸。

2018年下半年以來,監管機構多策並舉,力推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量增費降;金融科技巨頭,則拉響B端轉型號角,這裡的B端轉型,除了B2B2C的助貸模式,還包括發力小微金融,為企業賦能。

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政策導向下,得小微金融者,得未來。

2、遠離風險者,遠離危機

儘管困難重重,但經濟下行與結構調整遺留在金融體系內的風險並未出清,如盤踞頭頂的烏雲,一日不化成雨,一日不得晴明。

傳統金融機構的風險在對公領域,既有公司貸款,也有各種資管項目。以債券違約為例,2018年下半年起,債券違約數量持續高位運行,雖有所緩解,但風險消化剛剛起步。

互聯網金融機構的風險在零售領域,以消費貸款為主。受資本金約束,不少互金平台以助貸模式連接銀行資金,或以ABS模式連接機構資金,並通過保證金、第三方擔保、自持劣後級等模式截留風險,導致風險遠超資本承受力。一旦消費金融環境有變,巨額風險會反噬自身,並以自爆的方式最終將風險甩給資金方。

在金融防風險的大局下,監管機構強調「把握好處置風險的節奏和力度」,風險處置需要時間,金融機構就還有時間——以時間換空間,抓緊調結構。遠離風險,才能遠離危機。

3、占基礎資源者,占不敗之地

金融業的基礎資源,不外乎用戶、資金和數據(數據雖是用戶活動的附屬品,但可獨立於用戶二次流轉和利用,也算獨立資源)。金融產品迭代進化、監管政策調整變化,在商業模式層面,不外乎基礎資源的打散與重組,占基礎資源者,可立於不敗之地。

從三大資源來看:

(1)對數據的爭奪在加速。隨著數據隱私意識覺醒,非持牌機構基本被排除在外,中小機構數據安全能力受質疑,相比之下,巨頭和國有機構更易獲取數據。現階段,數據巨頭正把數據內化為解決方案,實現從數據到科技的跨越。

(2)對用戶的爭奪接近尾聲。巨頭用戶普遍過億,個別過十億,新用戶獲取難度普遍增大,用戶市場格局愈發固化,由此引發的Big Tech問題,正引發監管關注。

(3)資金相對分散,銀行業仍是整個市場最主要的資金供應者。不過,對個別銀行而言,資金方,已成為其唯一有價值的角色。

風 險

看清脈絡,調整就有方向。不過,戰略調整,需時刻關注風險。

1、宏觀層面,增長下行

GDP增長持續下行。2019年二季度,國內GDP增速降至6.2%,創歷史新低,但仍在合理區間。從產業結構看,上半年,「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工業對GDP增長的拉動,分別同比下降0.3個百分點和0.2個百分點,成為GDP增速下行的主要原因。

外部環境也不容樂觀,2019年以來,IMF連續三次下調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多國相繼降息,美聯儲更是自2009年以來首次降息。此外,貿易摩擦、英國脫歐等不確定性持續施壓全球經濟,如《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所述:

「『美國經濟相對穩健,但出現放緩跡象』、『歐元區經濟表現有所改善,但下行風險猶存』、『日本經濟波動性增大』、『英國仍受脫歐帶來的不確定性拖累』、『新興市場經濟體增長相對疲弱』」。

內外部環境相互聯動,經濟存下行壓力。

2、行業層面,變革加速

經濟下行伴隨著產業層面的產能出清,破產倒閉現象增多。供給側改革後,金融體系不再捂蓋子,拒絕為殭屍產能續命,出了問題該退出退出。迴轉到金融系統自身,引發一系列變化及變革:

(1)不良攀升,結構轉型。不良侵蝕利潤,利潤增速下滑直至負增長,在銀行心理層面引起強大反彈,保利潤(增長)成為重中之重。利潤增長源於業務結構調整,同業空間受資管新規限制,零售轉型成為方向。為追逐利潤,一些銀行在零售轉型上,重短期規模增長、輕長期可持續性,陷入「助貸」依賴。

(2)打破剛兌,消解光環。剛兌廣泛存在於金融機構與投資者之間,更廣泛存在於金融機構彼此之間,破剛兌,先破了金融機構自身光環(可參照包商銀行事件對金融機構心態的影響)。不憑身份只能憑實力,加速金融機構內部分化,那些僅靠牌照吊命、內在一塌糊塗的金融機構,將相繼退出。

(3)擁抱開放,科技賦能。福無雙至,「禍」不單行,艱難應對經濟周期考驗的同時,金融機構又遭遇金融科技挑戰。好在,傳統金融機構很快從被顛覆的恐懼中解脫出來,視科技為轉型動力,積極擁抱科技,並在這種擁抱中彼此拉開差距。

3、機構層面,優勝劣汰

宏觀層面的壓力,行業層面的艱難,到機構層面,便是一點點收窄的生存空間。

(1)裸泳者最先倒下。一類是違規(法)經營者,長期在黑色地帶遊走,隨時可能倒下,潮水褪去後,最先倒下;一類是無牌經營者,持續在灰色地帶摸魚,希望「奉子領證」(先做大,倒逼監管發牌),發牌收緊後,被迫轉型。

(2)中小機構後排跟上。蛋糕不再擴大,頭部機構多吃一口,中小機構就少吃一口,越來越虛弱,既不能補不良缺口,又無力追科技轉型。面對嚴苛的內外部環境,被併購成了中小機構的好出路,最怕像冰棍一樣滴化成水,消失於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大潮之中。

(3)頭部機構陷入保位之戰。中小機構焦慮生存空間不再,頭部機構憂心頭部地位不保。科技驅動下,要維持頭部地位,正越來越難。四大行(工農中建)或六大行(工農中建交郵儲),名單固化了幾十年,卻極有可能在未來五年內調整。至於金融科技巨頭,名單一直在變,不斷有新面孔。

生存空間縮窄,大家的日子都不好過,風險隨處可見。

機 遇

風險一直都在,但作為金融機構,不能因風險而悲觀。

個體生死存亡,於行業不過是更迭代謝。行業發展,是一種螺旋式上升,周期循環之中,風險一直都在,機遇也從未缺席。

宏觀經濟領域,落後產能退場,是為風險;新興產業湧現,是為機遇。金融領域,風險與機遇更是一體兩面、動態互變。

任何行業都可以厭惡風險,唯獨金融業需擁抱風險,因為收益要麼來自期限轉換(讓渡資金的時間價值獲取收益),要麼來自風險轉換(通過承擔風險獲取收益),無風險,則無收益。

觀念上,要正確看待風險;戰略上,則要積極發掘機遇。

金融機構數量眾多,但彼此相安無事,根源在於效率低下,服務範圍存在邊界。科技重塑金融,不斷消解邊界,也不斷加劇競爭。

此時,若布局集中度高的市場,極有可能被贏者通吃所傷。如移動支付領域,互聯網和科技消弭了服務邊界,競爭加劇,市場集中,兩大巨頭佔據主要入口,中小機構不得不持續在盈虧線上掙扎。

相反,布局分散化市場,才有可能既享受科技紅利,又不被科技所傷。

貸款市場是典型的分散市場,受資本金約束,貸款市場中不存在通吃的贏者。獲客環節雖有集中化的趨勢,但資金和風險的分散化,足以抵消獲客集中化的影響,讓行業處於相對健康的結構中。

資管市場天然是分散市場。資管領域追求超額收益,講究戰勝市場,若市場集中度太高,自己就是市場,要追求超額收益就要戰勝自己。自己不可能戰勝自己,所以市場集中度不會太高。截止2019年3月,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共計2.4萬家,合計管理7.5萬隻基金,分散程度可見一斑。

需要注意的是,資管市場是分散市場,但代銷市場則可因入口的集中而集中。只有深入到產品發行層面,才能盡享市場紅利。

多元決定

在《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用「堅持守正創新促發展」勉勵市場機構。

這句話中,守正是創新的約束條件,守正創新是發展的約束條件。布局未來,金融機構需仔細體會「約束」二字。在我看來,金融機構當前所有的不甘與迷茫,很大程度上源於不能或不願去適應有約束的發展。

問題是,有約束的發展,才是行業的真相。正如個人的成長與發展,不僅僅是個人意志和活力的體現,更要受社會和環境的制約。

在小說里,主角們盡可以「我命由我不由天」,在現實中,多元決定,才是真理。新金融的苦日子,不只是苦而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億歐網 的精彩文章:

KOL美妝的中場攻堅戰,李佳琦們還能向前走多遠?
睿企科技完成千萬級美元天使輪融資,從數據出發走向認知智能

TAG:億歐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