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國軍在正面戰場能與日本人死磕,為何卻不能敵後作戰?
我們在讀抗戰歷史時有一點總讓人有些疑惑,那就是國軍在正面戰場上打得極為慘烈,但也依舊能夠靠著頑強意志拼下來,例如當年淞滬會戰面對日軍海陸空三方面的炮轟,他們也依舊能夠與日軍周旋。按理說國軍應該打得還算不錯,但是國軍部隊似乎只知道在正面戰場拼殺,而不會在敵後戰場進行抗擊,要知道中國兵法的精髓就是打仗不能死打硬拼,要運用計謀與敵人進行周旋。為何國軍部隊只能正面戰場與日本人死磕,卻不能在敵後戰場繞後攻擊呢?
關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得回顧一下,當時敵後戰場和正面戰場的概念。關於正面戰場的描寫,一般人認為肯定是在正面戰場與日本人進行交火,將塹壕戰與肉搏戰結合在一起的戰場,但說白了還是兩邊正面交鋒,完全不講究太多的計策。要知道日本人的武器裝備可比國軍先進太多,如果硬碰硬那肯定會造成巨大的傷亡。國軍自始至終承擔了這種硬碰硬的任務,他們與日軍作戰也被稱為正面戰場。
所謂敵後戰場,就是指到敵人後方像顆釘子一樣扎在它的心臟之處,這個戰場不需要過分的兵力支持,但需要絕對的智慧和與地方民眾之間的配合。每當日軍進行清掃時敵後戰場的士兵必須要及時化整為零,融入到平民百姓之中,並且看準時機在敵人薄弱之處發動打擊。
因此我們對比一下敵後戰場與正面戰場,就會發現,國民黨軍天生就只能打正面戰場,如果要進行敵後作戰,那可實在太慘了。首先第一點,國軍很多部隊畢竟是軍閥出身,在那個年代軍閥和土匪的概念並沒有太大差別,一直都在欺壓老百姓,現在突然要轉入到敵後作戰,不說老百姓願不願意配合,就連他們那種作風會不會影響到老百姓。假若在敵後戰場國軍那些雜牌部隊與民眾起了矛盾,那麼很有可能還沒來得及鞏固的敵後戰場,立刻就窩裡反把自己人給逼死了。
另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國軍部隊一般人數眾多,例如淞滬會戰就動用了70多萬人,這麼大規模的部隊來到敵後要想化整為零實在太難了。而且國軍士兵不像八路軍有著堅定的信仰,一支部隊很有可能50%的壯丁,加上40%的嫡系,還有10%的老弱病殘,這樣一支部隊除了40%的嫡系能夠被控制,其他的人只要解散了,估計連組織都找不到,甚至還有可能出現逃兵。所以國軍隊伍根本就做不到化整為零這一點。
而且我們也知道,自從蔣介石成為國民黨領袖後,他特彆強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據記載,國軍統帥部每次發生戰役時,電話都要打到團長和營長這一級別。所以底層的將官和士兵已經習慣了被中央指揮,假若讓他們化整為零到地方上隨意溜達,那麼他們很有可能就是無頭蒼蠅,對部隊的戰鬥力有很大損傷。
另外,後來抗戰歷史研究專家也提出,國軍部隊其實在當時也沒有別的選擇,打正面戰場並非是他們愚蠢,而是由於當時日本人正在全面進攻中國領土,若是化整為零,那麼日本人將會快速的完成對中國重要領土的佔領。在那個關鍵的年代裡雖說大片領土已經無法守住,但是一定要守住幾個關鍵據點,不然以後連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所以國軍部隊沒有辦法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面頂,如果撤退,那麼後方的防禦體系將無法建立,以至反攻策略也無法得到施展。
中國的衛國戰爭它不是靠小米加步槍就能打贏的,它是用重兵集團與敵人浴血奮戰才打贏的,戰爭期間,國民黨陸軍有321萬1420名官兵壯烈犧牲,其中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國民黨空軍有6165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70架戰機被擊落,而海軍則是全軍覆沒,所有艦艇全部打光。國軍除了正面戰場沒有別的選擇,衛國之戰地無分南北,人無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皆抱定了犧牲一切之決心。國軍扛起了正面之重,而八路軍也在敵後掀起了反攻的浪潮,兩相結合才能贏得抗戰的最後勝利。


※英法都是世界大國,二戰時為何英國有殖民地幫助,而法國卻沒有?
※日軍不計代價的進攻,為何發瘋般想要奪取這座城市?
TAG: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