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心中有歡喜,天天是好天

心中有歡喜,天天是好天

作者:慈懷茲心

來源:慈懷讀書會(ID:cihuai_dushuhui)

「生活」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如空氣一般的存在,即珍貴又日常。

無論是平凡還是富足,我們都渴望平靜且喜樂的生活。講究而不奢侈,精緻而不浪費的生活哲學,則是我們每個人都在修的「人生學分」。

蔡穎卿,是台灣著名暢銷書作家,被譽為「最懂生活的生活家」。經營一間生活工作室,養育兩個女兒,對生活有著天賦般的熱愛和用心。

《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是蔡穎卿最具生活美學理念的作品,在她詩意的文字下,我們不僅能感受到她筆下生活的美好,更能感受到那種美好生活背後的美好心態。

年輕時都嚮往「詩和遠方」,認為眼前的生活只是「苟且」,看完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有人真的可以把每日柴米油鹽的日常,過得如詩一般寫意。

接下來,讓我們和這位生活美學家一起漫步生活,學習在平凡的日常中,獲得快樂詩意的力量。

1

你珍愛的物品中藏著愛意和用心

每個人一生中會買很多物品,有些遺落了、淘汰了,有些則無論去往天涯海角,輾轉多少個城市,也會陪伴你如初,從未想過要丟棄。

逝者如斯,不舍晝夜,或許那些我們所熟悉的顏色、情調、質感,已隨著時間的前進而消逝了。我們喜愛的不光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能體現出與我們性格相結合的地方。

雖說件件舊物只剩溫柔,其實正是在這些舊物中能看出一個人愛家、愛生活的態度。

身為作家的蔡穎卿心思比常人更細膩,對心愛的器物,小如一杯一盤,大如傢具書桌,她從不嫌麻煩,永遠帶著心愛的器物天涯海角各處去。不管家安在哪裡,哪怕在異國他鄉,因為有了這些共同成長的器物,她都能感受生活的面面豐足。

丟棄是容易的,難得的是好好擁有,再小的物品,一旦買了,就好好用、常常用,做到物盡其用。

看起來我們留下的是物品,實際上我們留存的是回憶里的那份感動,是人與人交往過程中的點滴。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對我們來說「特殊的物品」。我們與家人、朋友離別又重逢,那些珍貴的時光,使用過的物品,一方桌布,一隻燭台,都是見證。

除了那些記憶和愛意,在我們使用的每一件物品中也包含著我們對待生活和食物用心的一面。

作者在曼谷生活的時候,很喜歡逛各種市場小吃攤,看看在沒有方便的工具時,人們是多麼願意為生活動腦筋,想向他們學習「想方設法」的生活智慧。

用心和愛能化問題為力量,克服一個個不可能。

作者想起小時候跟媽媽學習做義大利煎餅,不用油,更不添加彭松劑,只用麵粉和雞蛋,只要耐心掌握住火候,適時地翻滾,就能完全留住蛋香,健康又好吃。

而現在,如果沒有為美食量身訂做的工具,很多人也許就沒辦法做出食物了。

物質簡約的時代,我們為了生活需要與更多的樂趣,每一個食物都包含著自己的用心,味道與營養兼顧。

在物質豐盛的時代,千萬不要讓過多的工具限制了我們的創意。從上一輩那裡傳承的不光是手藝,最重要的還是那份用心。

我們可以盡情發揮工具的用途,如果沒有打蛋器,綁起一把筷子也可以取代;臨時找不到鍋蓋,大小可用的盤子也可以完成任務。

表面上看起來,是我們使用器物,而在使用的過程中、時間流逝之間,它也因為不斷創造著我們的美好生活,而被我們所珍愛,而成為特殊的存在。

2

人生的真理往往需要往煙火氣里尋

日常生活中我們常要打交道的地方,最雜亂的莫過於「菜市場」,因此很多人不喜歡去菜市,但是越是不起眼的地方,越容易藏著人生的真意。

作家、美食家汪曾祺曾說過:做飯的第一樂趣是買菜。

愛逛菜市場,並從中感到樂趣,也許是懂生活的人共通的習慣。無論是作為「母親」還是「餐廳老闆」,蔡穎卿都非常喜歡逛市場。

每到異國或陌生地,其他人會去逛博物館、百貨商場,而她總會去看看當地人們賴以生活的市場,去尋找有趣的攤販,從菜市場裡面找尋當地獨特的精彩。

這樣煙火氣十足的地方,只要帶著發現的眼睛,隨時隨地都能給你上一堂人生哲學課。

有一次買菜,作者看到了這樣一幅場景,一個路旁的小販在賣漂亮的蒜瓣,有個婦人挑選完結賬,賣東西的小販說:「你還有一塊錢沒有給我。」

買的人很不樂意地答道:「一塊錢你也跟我要!」

那小販帶點微慍與委屈地說:「我本來賺的就是這樣的一塊錢、兩塊錢啊!」話還沒說完,該把錢給清的人卻已走遠。

一塊錢不多,但它是小販勞動價值的體現,如果該付十塊錢,它就是十分之一的價值。而婦人卻以自我中心的價值判斷,覺得一塊錢不值一提。

感知不同只因「立場」不同,如果我們能站在對方的立場看一看,才會知道他人此時的心情,才會相信那一塊錢與對方有生計的關聯。

「了解」與「體諒」不該被誇張成特別的美德,放在課堂里反覆背誦,而是需要應用在每一天的日常中,記得每天開口時好好說話,放下不遜的態度和刁鑽的言詞,久而久之,自然會成為我們的內在修養。

我們總是習慣從書中尋找答案,卻不曾想其實答案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

市場里不光有人生的答案,也藏著不經意的美。初冬的早上,有人載來整車的金棗,連枝帶葉堆了一車,那黃綠交錯的果與葉,美得讓人心醉。

那滿車尚未出售的「金光」,在灰暗濕冷的天空下,格外使人驚喜。誰說市場里只有世俗生活?它不經意間結結實實地給人上了一堂色彩課。

本該專心買菜的人,卻紛紛花時間站在車前挑撿整枝的金棗。回到家將金棗做成好看的掛飾,木頭的顏色與果葉的黃綠,往大門一掛,協調地襯托出迎接新年的歡喜。

將掛飾移到屋內的牆上,另有一番驚喜,當有光照射時,那豐美的顏色使家中滿室生輝,色彩將陰冷的冬日照亮。

美學大師朱光潛也曾經說過:要見到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

平日里我們帶孩子去看藝術展、畫展,無非是希望他們從小接受美的熏陶,可別忘記在日常生活中得來的美。我們不妨常與孩子交流心得,做菜時交換對顏色搭配的看法,誰說當中沒有美學教育的大事呢!

帶著發現美的眼睛生活,點亮日常的絕不是奇珍異寶,而是我們每天走過的一街一巷,遇到的一人一物,我們苦苦尋找的生活答案還需往生活里找一找,往煙火氣中尋一尋。

3

在家庭里學會

愛的表達,幸福的接受

很多作家、美食家,懂生活、愛生活的才情,對生活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有很大部分是來自家庭的影響。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這種影響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中的書房和廚房往往是傳達父母思想和愛的場所,作者就曾回憶小時候記憶深刻的一件事,三歲時爸爸花一百四十元買了本精裝書,相對當時的薪水來說,是一筆好大的花費。

這本書不光父母喜歡,她小時候也很喜歡,常常坐在榻榻米上,一頁頁地看那些圖與字,雖然大部分看不懂,但因為是父母珍愛的書籍,就對它有一種非常喜悅的認識。

多年後當她也成為母親,繼承了父母帶給她的啟發:當一個真正喜歡看書、享受閱讀、懂得交換心得的父母。

「我深信自己喜歡閱讀是因為父母喜歡看書,而不是因為他們要我閱讀。」 幸福與愛的智慧果然是代代相傳的。

每天早餐喝咖啡的時候,幾乎就是全家人交換看書心得的讀書會。每隔一段時間,她與父母相聚時,也總是很自然地分享各自最近所閱讀的書。

小時候買的那本精裝書現在仍然收藏在書櫃里,常常被家人翻起,閱讀不是陪伴,也不是期待或投資,只是透過自身的喜悅所產生的影響,父母直到現在還在求新知,也還在培養自己。

如果從父親那裡得到的幸福是來自書房,那母親那裡則是來自廚房。

年幼時未曾聽過「外食」這兩個字,現在眼見外食取代了多數人的回家用餐。這讓人享受到某些方便,卻也感受到生活質感被不同層度地打破。

工作非常忙碌的母親費盡心思做出食物,裡面保存著她對兒女的愛與照顧,讓我們享受一份食物的同時,也會解讀它背後的關心與人力的付出。

母親教會我們的是:食物是愛,是愛的表達,也是愛的接受。

喜歡廚房和做各種美食,對作者來說食物除了提供溫飽與味覺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傳遞情感與完成創意的介面。

所以如果有機會為家人動手做料理,對做食物的人來說,心中會充滿幸福感,在給予的過程中往往得到更多的情緒撫慰,這是不常進廚房的人無法體會的。

現在常看到的小區景象是,開飯時間還有很多孩子們在外面玩,或者是父母太忙交由保姆帶著,靠點外賣解決吃飯的問題。

不禁會替他們的父母可惜,為家人準備食物時的幸福感和用餐時的情感交流,錯過未免遺憾。

孩子對於家庭的觀念多半來自經驗里的認知與學習,如果沒有從家庭中學得被照顧與被愛的美好,長大如何用行動去愛自己的家人?

親子之間的互動本應該是這樣的:它就像一頓飯香菜暖的家常事,說的人一片真心,聽的人一片誠意,所以,即使日子已遠遠逝去,其中充滿情意的片段卻留了下來——那是因珍惜相處、互相傾聽而留下的禮物,那是被稱為千頭萬緒的教養功課中,每一對父母都可以為孩子做的事。

幸福不是一定屬於有錢、有閑的人家,教育也不是花錢買得到的商品。

生活穩定的節奏、父母每天的關懷照顧,所結合而成的安全感,就是我們能給予孩子最好的禮物,也是家庭幸福最基本的定義。

在與人交往中感受生活多一份的美好

人不是孤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上的,我們每天都要與人打交道,而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每個人的價值觀。

價值觀無法只停留在「說」上,而是我們採取行動那一刻心裡的選擇。

而人與人之間要建立良好關係,尊重與善良是最重要的條件。

一天,作者在超市偶遇鄰居家的孩子,小朋友禮貌地詢問是否可以去家裡找女兒玩,作者隨即答應,卻忘了那天是女兒Pony上鋼琴課的日子。

等作者買完東西回家,看到很感動的一幕:女兒房門口貼著一張紙條,上半部分是女兒寫的----進屋前,請先敲門。下半部分是幾行不同的字跡----親愛的Pony,我來看你,聽到你在上鋼琴課,所以先回去了,也許上完課後你會給我電話。下面是鄰居小朋友的署名。

看著這一來一往的紙上對談,不禁讓人會心地笑了起來,孩子們的世界多麼善良,用語多麼溫柔,在所有的舉動中都透著對別人的尊重。

歌德曾經說過:人應該每天聽首小歌,讀首好詩,看幅好畫;最後,他還十分幽默地說,如果可能,說幾句合情合理的話。

看似簡單的好習慣卻很難習得,究其原因是我們沒有「誠懇」地對待自己和他人。

小時候作者母親曾經教導她為人要「素直」,字義上的解釋是說要樸素、不故意曲解心意,解釋為「誠懇」也非常適合。

開始並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常常會為了別人的指責和批評,花更多時間去辯解或拒絕認錯,錯過了自省的機會,也給別人留下了不誠懇的印象。

經歷過很多事後,慢慢才理解了母親說的「素直」的魅力,在生活中如果犯了錯,有時候只要很誠懇地說一句「對不起」就很好用。

用誠懇的態度對待別人,很容易獲得別人的諒解,用誠懇的心態對待自己,自己會收穫良多。

如果可能,讓我們不停地學慣用溫柔的眼和心思來看事情,用善良真誠的口來發出言語,在人際交往的世界裡如魚得水,感受生活帶給我們每一天的美好。

4

遇到困境時不妨給自己內心「放個假」

人生很長,生活不是一直一帆風順,順境時我們意氣風發積攢力量,而逆境時那些讓人沮喪的經歷,往往是我們看清自己,飛躍成長的機會。

當颳起逆風時,往往考驗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十多年前作者就曾遭遇過最困難的時刻。她經營的一家餐廳遭遇搶劫,受到極大的驚嚇之後,整個人陷入消瘦與不安。

她選擇回到家做短暫休息,爸媽為她加餐,在父母的陪伴下,吃飯、交談、睡得很熟,度過了一段安心的日子。

母親更是適時地邀請她一起翻譯日文的文章,在休養與適度的忙碌中,很好地治癒了作者。

有些事情暫時沒有解決之道,那麼學會等待與接受,是走出陰霾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時,會質疑自己的努力值不值得,進而否定努力的過程,甚至一蹶不振。

作者遇到的這次生死攸關的事件,讓我們明白了那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我們活著的每一天都是時間賜予我們的禮物,我們永遠不知道前方等待著我們的是什麼,唯有好好珍惜每一天,珍惜可以表達愛的日子。

每次遇到喜悅時跟自己說:「這是最好的了,存在心裡不要忘記」;每次遇到困難時,安慰自己說:「這不是最難的,生命還會給你更難的功課」。

度過了這段艱難時期,作者再次出發,將自己的人生經營得有聲有色,回顧過往,她非常感謝「假期」帶給她的各種「養分」。

生活就像潮汐有起有落,落的時候將心態放平,除了可以很好的審視過往,我們還要感謝這個落差,正是因為它的到來,讓我們感受到日常幸福的珍貴。

雖然不知天亮之後的一天會發生哪些事,但知道自己被賜予了一份名為「時間」的禮物,有了這份篤定,我們就能與生活的種種和平相處。

在每一天的開始,感謝自己有工作、有健康的身體,無論這份「工作」是出門或在家,都要非常珍惜自己與生活的連結。

每一天感受付出的價值、用行動釋放憂慮,每天都活得熱氣騰騰,這樣才稱得上熱愛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

《用細節把日子過成詩》出版時,恰巧是蔡穎卿為人妻二十五年、為人母二十四年的日子。

很多人都羨慕她,覺得她活出了人們理想中的樣子,家庭幸福、教子有方、事業有成。讀完這本書,讓我們明白了其實我們也可以。

如果你還年輕,陪伴在父母身旁,多和他們交流,參與家務勞動,從他們身上看到生活的智慧。

如果你有孩子了,全心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也能照見自己的喜好與缺失,那裡有你最柔軟珍視的部分。

如果你正為了工作而拼搏,將熱情投入的感受當作享受,工作會源源不斷的回饋你。

無論你處在人生的哪個階段,都不要苛求自己。珍惜眼前的擁有,然後再從中支取快樂,來面對每天循環往複的平淡生活。

願你我帶著生活中汲取的智慧,帶著前路必能見到繁花盛開的心情,繼續漫步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懂點情商智慧學 的精彩文章:

以前羨慕所有人,現在只想做自己
最出眾的人品,是尊重他人

TAG:懂點情商智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