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服了,國產電影還能這麼拍

服了,國產電影還能這麼拍

前兩天,備受爭議的《第一爐香》殺青了。

大家都只顧盯著馬思純的身材,飄飄卻留意到另一個人——

攝影師杜可風。

這部電影選角上是「翻車」了,可攝影師倒一點沒選錯。

拍這類娓娓鋪陳一段光影迷離的、搖搖欲墜的人生,不選杜可風選誰?

不論是孤身前往一望無際的熱帶雨林,徒留一個背影的旭仔,還是在巨大的霓虹招牌旁,獨自抽煙的白靈。

杜可風的影像,總是色調復古,手法卻十分前衛。

這前衛里,透著一種隨心所欲。

也因為他骨子裡就是隨性的人,發布會上,別人都正襟危坐,就他一人還和平時一樣把腳翹在凳子上。

也愛哭,一個頭髮花白的老頭,經常對著鏡頭,說著離開的朋友,說著自己的幸運,激動到紅了眼眶。

這種隨性到了作品中,變成了拍攝上的不走常規。

比如,他喜歡、也擅長用光和顏色傳達意義。

在他鏡頭下,色塊,是人格化的——

按照正常的拍法,在很暗的、簡單的場景中,不可能出現複雜的光線。

杜可風卻樂於把演員置身在黑暗中,用霓虹製造一個顏色駁雜的世界,突兀鮮亮的顏色,就像人物躍動不安的內心。

不僅把簡單場景「玩」出花,複雜的場景,也要不一樣。

複雜場景,按理說也不可能出現單一的光線,但他偏要把霓虹燈、濾鏡往鏡頭前一放,拍出單一色塊的世界。

於是,我們看到空曠的場景被暗藍色籠罩,冷漠而鋒利。

這是一個神秘的女殺手的顏色。

大片明黃的背景,一人騎馬前來,夢幻又孤獨。

對於城市,他就像一個敏銳的闖入者。

於是,他用斜拍的,微微晃動的鏡頭,沒有其他的附加燈光,只拍這滿街的霓虹閃爍。霓虹在他眼中,活力,迷幻,華麗鮮艷,代表了這座城市的靈魂。

不單顏色、光線能表情達意,用光也大膽。

《東邪西毒》里,林青霞站在轉動的鳥籠前,明黃光線透過鳥籠,打到她的臉上。

大部分攝影師,鮮少這樣用光線切割演員的臉。

但在杜可風手裡,滿臉的光影,卻恰好反應出人物,剪不斷理還亂的內心。

除了切割,渾然一體也是他的慣用。

經常只用一束光,打在演員臉上、身上、背影。

這樣的用光雖然粗糙,卻有一種簡單的美感。

有意思的是,杜可風風格上的獨創,有不少都是因為「無心插柳」。

早期大量使用LED燈,本是因為當時預算有限,要節約成本。

之後發現,自然光,LED燈,這些光線形成柔和的氛圍,竟然把人拍得更美。

還有,被人津津樂道的「手持攝影法」。

最初是因為拍《重慶森林》時,批文還沒下來,一路被保安趕著,扛著三十多公斤的攝影機,衝進重慶大廈一通快拍。

結果,晃動的鏡頭,反而抓住了追逐的緊迫。

真是神來之筆。

發現沒?

杜可風不合常規的拍法,令人咂舌的大膽用色,並不是為了刻奇。

恰恰是因為,非科班出身的他,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表達上更自由。

他的隨意和嘗試,其實是一種尋找。

尋找最符合他內心「真實」的表達。

比如,他鏡頭下的天空,從來都不是全黑的。

他說,在遍地都是燈光的城市,天空怎麼可能是全黑的。

雖然,這是與現實違背的。

他在拍他腦中的世界。

以及,他最愛用廣角鏡頭特寫,表現城市邊緣人的被擠壓。

放大到變型的鏡頭,也是扭曲的,但透著疏離和冷漠。

嘉欣和金城武的顏真能打

杜可風影像里的疏離感和陌生感,既是拍攝手法的效果。

也源自他和被拍者的關係——

既主動靠近,又像一名旁觀者。不介入、不改變拍攝對象,讓他們自由地表現。

《阿飛正傳》里,潘迪華暗自流淚這一幕。攝影機先在遠處旁觀,而後慢慢地靠近,定格在俯拍的角度。

鏡子內外,空間交錯,鏡中之人更顯寂寥。

獨自啜泣的婦人,買醉尋歡,她知道那些男人只是為了她的錢,但他們令她開心。

這樣的凝視溫柔而悲憫,又保持了足夠的空間。

在攝影上,杜可風就像一個頑童,不斷地試錯,也經常將錯就錯。這三十多年,把能玩的攝影技術都試了個遍。

他們都知道我挺瘋的但可能就喜歡這股瘋勁吧

但在這種大膽、瘋狂背後支撐的,是他對一切美的事物,都有著極大的熱情。

他常說自己是榮幸的,這榮幸不是拿了多少獎,得了多少錢。

而是,他有幸能成為一座架在演員和觀眾之間的橋樑,把一些很美的、很重要的人,拍出來,和大家去分享。

在美面前,他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

六十多歲的他,被問到有沒有遺憾。

他嘴裡說著忙都忙不過來,哪有時間遺憾,後來想想:唯一的遺憾,萬一我死的那天,不是拿著攝影機死去。

說完,還模擬了隨機倒下的樣子,哈哈大笑。

這當然是老杜的玩笑話。

但是,在這玩笑下,包裹著的,是對美的極致的熱情。也因為這樣,才能拍出這些浪漫、優雅又迷茫的影像,和無法模仿的、獨一無二的風格。二十多年來形成的「杜可風」手法,到了今天,依然沒過時。

如果說,二十年前,杜可風的大膽創新是在對攝影規則的大膽挑戰——

我覺得重點是破壞一切以前的觀念破壞一切以前那種沒有用的或是老習慣

現在的影像創新,則是在攝影攝像器材的大膽變革上。

以前要扛著三十多公斤的攝像機跑,又重又不方便。

製作一部電影,也要出動大隊人馬。

而現在,只要手持一部手機,就能拍齣電影質感的影片。

手機攝像,不再是單純的記錄,而是能為生活帶來更多的藝術創作。為了讓更多人加入到用手機進行藝術創作的行列,華為P30系列在今年四月發起了「未來影像藝術共創」。並在「未來影像藝術共創」收官之際,推出了華為P30系列首個線上「未來影像館」。

「未來影像館」里,不僅集中展示了用華為P30 Pro 拍攝的優秀的影像作品。

並且首創了「影像課堂」,把導演們作品裡的精彩片段,做了拍攝手法上的還原,用簡單、易學的方式傳授給大家。

一眾導演和藝術家都開創性地用P30 Pro進行影像藝術創作,用一部部令人驚喜的影像作品,完成對「未來影像」的理解和表達。

不同於以往的手機拍攝影片,需要疊加其他鏡頭輔助才能拍攝。

這幾個導演,真正實現了零外接鏡頭,完全使用手機裸機,拍攝了電影作品。

蔡成傑導演的《悟空》,就首次嘗試了豎屏拍攝。

不僅放下了平日里使用的大攝像機,還改變了手機拍攝的橫屏習慣。

嘗試之後才發現,豎屏拍攝,能給影片帶來一種獨特的海報美學。

華為P30 Pro小巧,輕便。

它能靈活地滿足各種拍攝場景需要,比以往大型攝影器材更為簡便。

蔡成傑拍攝《悟空》的水下鏡頭,只用把P30Pro裝進專用防水殼,扔進水裡拍攝。

甚至架在樹杈上用彈弓打,拿火邊烤,也沒絲毫損傷。

要表現男孩滾下山坡的畫面,也不難。

只要把手機固定在水桶上,就能拍出以第一人稱為視角的,滾下懸崖的效果。

蔡成傑用華為P30 Pro,拍出了許多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見的視角。

除了輕便,它自身的攝影力優勢也十分明顯。

成像清晰。同樣用華為P30Pro拍出的《未來之眼》,以手機為眼,拍出城市中見所未見的各種細節。

這部帶有科幻色彩的影片,其中有大量未來感的科幻鏡頭。

華為P30 Pro精準穩定的動態「跟點」,使得這些未來感鏡頭能得到很好的表達。

俯瞰式的城市夜景,即使是弱光環境下,也十分清晰。

杜可風在二十年前慣用的廣角鏡頭特寫手法,用華為P30Pro就能實現。

微距表現也十分出色,解析度極高,即使拍攝像人眼和貓眼瞳孔這樣細微的對象,也一點不糊。

這是P30 Pro攝影力的強大之處。

手機的微距改變了我們以往觀察世界的方法。

未來,或許就像導演彭宥綸說的,手機鏡頭將代替眼睛。

如「貓之眼」或「蟲之耳」一樣,去探索、觸發更多的想像。

華為P30Pro甚至可以用於拍攝定格動畫。

麥子使用手機拍攝《大象》時,最大的感受就是簡便。

耗時200多個小時,拍下了2500多張照片,用華為P30Pro裸機拍攝就能完成。

比起掌握複雜的動畫拍攝設備,掌握手機,明顯容易很多。

這在以往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才能拍攝出來的影片。現在一部華為P30 Pro,就能創造齣電影級別的影像作品了,無疑讓電影工業有了更多創作可能。在導演王潮歌看來,華為P30系列的出現,使影像創作的自由度更大,藝術有了更好的表達。

人眼是有局限的,但創造力和想像力是不設限的。

「未來影像」的使命,就是要幫助我們拓展和到達精神想要觸及的地方,實現更自由的表達。

這次,「未來影像藝術共創」收官之際,華為還在P30系列首個線上「未來影像館」中,把這些影像作品的拍攝手法集結成教材,讓每個人都能成為生活里的藝術家。

想了解導演們是如何呈現心中所想的「未來影像」?

一段故事的影像創作,以前看起來門檻太高,專業性太強。

而現在,用華為P30 Pro就能輕鬆拍齣電影里的效果。《未來之眼》里流光溢彩的炫光畫面,用華為P30Pro,加一張炫光紙就能辦到,是不是很簡單?

而《悟空》里淚眼朦朧的影像,只需在鏡頭上滴一滴水,就能輕鬆拍出。

在暗光環境下,想拍出貓咪等敏感動物的局部特寫?

普通手機拍攝,通常需要用閃光燈,很容易就影響到動物的情緒。

華為P30 Pro無需開閃光,只要打開「超級微距」功能,就能拍到想要的影片。

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影像技術的不斷進步,逐漸消弭了專業攝像的技術門檻。

每個人都能用手機進行表達、創作、記錄生活的點滴。

每個人也能成為生活里的導演和藝術家,用便捷的途徑,形成專屬自己的影像故事。

好的技術,能幫助人更好地和這個世界互動,更敏銳地捕捉生活中的詩意。

而藝術,就在於不斷地打破邊界,勇敢創新。

當記錄和表達變得簡便、輕鬆,它意味著更多的發現,更多的可能性。

蔡成傑說:每個人都需要故事來照見自己。所謂未來,實質上,也是對生活、對世界展開的影像想像。

用一張照片和一段影像來表達,就已經足夠。

華為P30系列「未來影像館」,收藏了更多用華為P30 Pro拍攝的精彩影片,還有詳細的拍攝教程,讓你一秒get到,如何用手機拍出心中「想見」的影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機情社 的精彩文章:

蘋果召回2015款MacBook Pro 中國6.3萬台
智能化+優服務 家電行業選購標準正悄然改變

TAG:機情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