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食 > 蓋碗泡茶漏香?好的沖泡手法,不會走漏一絲香氣

蓋碗泡茶漏香?好的沖泡手法,不會走漏一絲香氣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企鵝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孔子的弟子顏回,大家一定聽說過。

他的名字,經常出現在孔子的語錄里。

於是,人們便認為,孔子和顏回,關係很好。但其實,他也有被孔夫子誤會的時候。

某一年災荒,顏回辛苦討了米回來給孔子煮飯。

米很少,煮起來卻很香。

孔子走到廚房,本想表揚顏回,卻看見他正在用手抓鍋里的飯,「偷吃」。

到了飯菜上桌的時候,孔子忍不住暗諷,「我剛才夢見了先父,這飯很乾凈,我用它先祭過父親再吃吧。」

顏回領會了老師的意思,回答道:「剛才煮飯的時候,有點炭灰掉進了鍋里,弄髒了米飯,丟掉不好,我就抓起來吃掉了。」

孔子很感慨,親眼看見的事情也不確實,「所信者目也,而目猶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猶不足恃。弟子記之,知人固不易矣。」

竇娥冤,自古皆有。在白茶的世界中,白瓷蓋碗冤屈最大——

「蓋碗泡茶,漏香吧!」

蓋碗,碗蓋分離,這樣的器型,看起來很容易讓人產生漏香的錯覺,然而這樣的誤會,實在是「以貌取人」。

蓋碗作為一種不偏不倚的茶器,發揮的功效如何,其實得先看沖泡之人的手法。

《2》

蓋碗漏香?是蓋碗和手法出錯了!

曾經親眼目睹過貨真價實的蓋碗「漏香」過程——

某茶友的蓋碗,可能是兩套蓋碗都打碎過吧,泡茶的時候,用A蓋碗的蓋子,搭配著B蓋碗的碗,不僅顏色看起來不是很搭,而且那個蓋放在不合適的碗上,有些小,不匹配,看起來十分彆扭。

原本沖泡白茶,是要快出水的,故而,蓋碗和碗蓋之間確實需要一絲縫隙,這樣茶湯才能順利流出。

可這位茶友偏偏是坐杯愛好者,沸水沖泡時,喜歡合上蓋子悶一小會,於是,不合適的小蓋子邊緣,熱氣徐徐蒸騰,連著茶葉的馨香也漸漸逸散。

總結一下茶友的問題,原因如下:

首先,用了一隻不匹配的蓋碗——兩套殘碗的組合,蓋小而碗大,尺寸不合而硬湊在一起,蓋子蓋不住碗中的茶葉,極容易導致茶葉在碗中因為不能被蓋子覆蓋而漏香。

其次,用了不合適的沖泡方法——坐杯式悶泡。在蓋小而碗大的情況下,本身蓋子就不能完全覆蓋住茶葉,容易令茶香從蓋與碗的縫隙中飄逸。

坐杯悶泡,還無形中延長了蓋碗中茶葉的香氣透過碗與蓋的縫隙,向空氣中飄逸的時間長度。

蓋小碗大,茶葉原本便身在不太合適的器皿內,若是快出水,絕不會有茶香走漏的風險,可久久悶泡,蒸騰的水蒸氣裹挾著香氣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在空氣中,此時聞香,自然覺得香氣低幽。

在這位茶友手中,香氣走漏,罪魁禍首是悶泡,人為的造成的漏香,卻讓蓋碗,背了這隻「鍋」。

適合白茶的正確蓋碗,需要成套、配套。

成套的蓋碗,碗和蓋之間有恰倒好處的微小孔隙——保證出水,卻不會讓碗和蓋緊緊貼在一起,出水不得。

反之,不合適的蓋碗,碗和蓋之間的縫隙過大,在悶泡坐杯的過程中,便很容易讓茶香走漏。不要小看這點紕漏,須知,雖然白茶前幾沖需要快出水,但最後幾沖卻也可以適當坐杯。

此時若是遇上不成套的蓋碗,偌大的縫隙,便成了茶湯香氣走漏的最好渠道。

蓋碗是最為公正的,唯有出水快,不悶杯,才是不走漏茶香的關鍵。

《3》

蓋碗漏香?只因出水緩慢,不停開合碗蓋

蓋碗「漏香」的事件,當然不止發生一次。

這次,是一位白茶新手——第一次泡茶,第一次接觸蓋碗,整個沖泡過程,堪稱「漏香」的車禍現場。

第一次注水,太滿,而本就笨手笨腳的茶友,一番磨蹭,蓋碗邊緣便被沸水蘊得過燙。

如此,本就不怎麼熟悉蓋碗的茶友自然大驚失色,不斷開合蓋碗,希望茶湯能夠降溫,而在這些開開合合的間隙中,香氣便從這缺口中不斷走漏,漸漸消失在空氣中。

蓋碗的開口可以調節,本來是用來調節出水速度的一大利器,在新手面前,反倒成為了茶香出逃的最佳途徑,但這樣的「漏香」,正是蓋碗的錯誤么?

當然不是!

同樣是用蓋碗沖泡,嫻熟的茶友沸水注入,碗蓋輕輕一合,端起蓋碗便足以快速傾湯而出,這般快速,茶香根本沒有走漏的機會。

但若是喜歡坐杯的,或者撥動蓋碗的,那麼,在坐和撥這兩種動作中,茶香便早早飄到了空中。

要想蓋碗不「漏香」,正確的沖泡手法很重要!

蓋碗出水,可以用拇指和中指,要按住蓋碗的碗沿,食指則搭在蓋鈕上,蓋碗和碗口傾斜出一個合適的夾角——

這個夾角,需要滿足茶湯快出的出口大小,又得保證茶葉不至於散落公道杯,茶香不至於過度消散。

此時出水,可用小臂帶動端著蓋碗的手向內翻轉,茶湯快出傾瀉,注入公道杯。

注水最後,蓋碗完全翻轉,達到底在上,蓋朝下的模樣,將茶湯徹底出盡,避免茶湯殘留,使得葉片浸潤茶湯,導致殘餘的湯水悶泡苦澀。

勤加練習,做到快出水的速度。從注水到出水結束的整個過程,要求時間不超過7~8秒,若是從注水完成的時間計起,到出水結束的過程則要求在5秒之內。

蓋碗「漏香」,本就不是蓋碗的本意,練習出水,才是茶友「留香」的真正方式!

《4》

為什麼白茶一定要蓋碗搭?

梁實秋曾在《喝茶》一文中感慨道,「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而魯迅先生,也曾在《淮風月談·喝茶》中寫道,「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味而清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

蓋碗作為一種頗有歷史的茶器,剛開始時,是以上有蓋、中有碗,下有托的形態出現的,而到近代,成為泡茶器的蓋碗,逐漸也不需要隔熱的茶托幫助,故而如今的蓋碗,三件套或者兩件套都有出現。

然而蓋碗,為何會在茶具的世界脫穎而出,成為白茶的良配?

這要從二者的性質說起。

白茶,是一種工藝簡單,重香氣,滋味清雅的茶類,要想完整呈現出白茶的風情,沖泡白茶的器皿,必須滿足兩個需求:

一、保護白茶的香氣。

隨著茶的發展,市面上的茶具越來越多,紫砂壺在茶具中的地位卻不曾動搖。

但紫砂壺的材質遇上白茶,它那雙重氣孔結構,如同蝗蟲過境,會將白茶的香氣徹底剝奪,如此,紫砂壺這類吸收香氣滋味的材質,便被剔除白茶的世界。

而白瓷蓋碗,它那層光滑細膩的釉質,完全阻擋了茶香和茶湯的滋味,避免白茶寶貴的風味被器皿吸收,這樣全心全意保護白茶香氣的茶具,絕對是白茶的良配。

二、保證白茶的快出水。

白茶的製作工藝簡單,凋萎乾燥後,內質得以豐盈地存留在茶葉里,因而白茶最忌悶泡,與沸水長期接觸,只會讓白茶過早地將體內的物質釋放在茶湯里。

白瓷蓋碗的器形,是白茶快出水的最佳途徑,可容調節的出水口,足以將茶湯快速地傾灑而出。

白瓷蓋碗,不像肚大嘴小的紫砂壺。紫砂壺不僅出水速度慢,遇水而舒展的白茶葉還容易堵在細小的壺口處,難以傾盡,成為悶泡茶湯的溫床。

綜上,白瓷蓋碗,正是沖泡白茶的上上之選。

《5》

如何為白茶挑選好的蓋碗?

蓋碗幾乎可以容納所有的茶類,但挑選一隻適合白茶的蓋碗,有著特殊的講究。

白茶是一種工藝簡單,注重香氣的茶類,所以茶器的釉質,必須全然隔水,不能吸收茶葉的一點香氣和滋味,若是被不合格的材質剝奪了一部分,用這蓋碗泡白茶,難免有所缺憾。

看過材質,要先定下的,便是蓋碗的容量。

不同的茶類,不同的投茶比例,自然也造就了不同容量的蓋碗。

對於白茶而言,100-110ml容量的蓋碗最為合適。這個大小的蓋碗,能夠被男女老少遊刃有餘地抓起放下,既不重手,也不耽擱出水的速度。

另外,基於沖泡白茶快出水的基本要求,我們對蓋碗的期望值,便是不燙手。

碗璧較厚的蓋碗,雖然隔熱,但散熱太慢,很容易讓白茶遭遇悶泡。

而白茶又是一種最忌諱悶泡的茶類,故而挑選適合白茶的蓋碗,要避開這看起來不燙手的厚碗璧蓋碗。

有人認為,碗壁薄的蓋碗,容易燙手。其實不是。

碗璧薄,但碗沿寬,沖泡時尚未被沸水傳遞熱度,所以出水時拿起來不僅不燙手,還比厚壁蓋碗更加輕便。

而碗沿越寬,蓋碗的弧度也就更大,出水的水流便會更加集中,這般出水,自然不會有被燙到的擔憂。

因此便知,適合白茶的蓋碗,碗沿需要較大、碗璧要薄,只有同時滿足這兩個要求,才能既做到不燙手,還能快出水而不致於悶壞茶湯。

最後,要做到出湯而不燙手,除了蓋碗的外型,注水時要將注水線控制在撇口以下,許多茶友一直做不到快出水,怕燙,一是因為蓋碗的挑選出錯、而是因為蓋碗的碗沿太小,三是拿捏蓋碗的方式不對。

有合適的蓋碗,有時時的磨合和練習,做到白茶需要的「快出水」並不難。

一杯好茶,是水溫、茶水比例、出水時間共同把控的精準,有了一個好的蓋碗相助,好茶可期矣!

《6》

說蓋碗「漏香」,是對蓋碗的最大的誤解。

一樣的蓋碗,一樣的白茶,不過是遇上了不同的人,杯中的茶湯便會有千奇百怪的變化——

有人坐杯,茶湯苦澀;有人出水緩慢,茶湯稠苦;有人開蓋晾茶湯,倒出的茶湯自然也少了三分香氣……

每個人慣用的手法不同,蓋碗內的茶湯自然會以不同的茶湯作為回報。

掌管白茶的香氣滋味的其實不是蓋碗,而是掌控著蓋碗的每一位茶友。

與其抱怨蓋碗,不如勤加練習,讓出水的過程足夠熟練,不走漏一絲絲茶香。

湯水滿香,是手法錘鍊而出的特殊獎勵。

遇見蓋碗,手有好茶,窗外正是驕陽,清風橫點白雲茶。

歡迎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陳茶事 的精彩文章:

同樣是白瓷,泡白茶,白瓷壺和白瓷蓋碗的沖泡效果是一樣的嗎?
泡白茶容易涼,煮白茶湯水清,沖泡還是煮茶,聽聽老師傅怎麼說?

TAG:小陳茶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