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43年前的笑話:中國知識分子勸英國向清朝學習

143年前的笑話:中國知識分子勸英國向清朝學習

1864年,李鴻章致信總理衙門:

「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

由此,李鴻章踏入了以「師夷長技」為目的的洋務活動之中。之後的近三十年里,他成了西方軍事技術的忠實信徒兼重要購買商。

當然,李的認知也在變化。譬如,他漸漸明白,僅靠購入先進武器是不夠的,還需要培養與之相適應的具備近代軍事技術與軍事理念的軍事人才:

「西洋水陸兵法及學堂造就人才之道,條理精嚴,迥非中土所及。」

北洋海軍留洋管帶群體、天津水師學堂等等,都是這種認知進化後的產物。

軍事之外,李鴻章還觀察到了一些有意思的經濟現象。

比如,西方列強疆土狹小,但「歲入財賦,動以數萬萬計」,中國疆域遼闊,卻「積弱患貧」,財政上捉襟見肘。李鴻章對此深感困惑,想要找出原因。他早年認為,答案在於列強有「煤鐵二端」。稍後,他的看法有了進化,開始意識到商業的重要性:

「欲自強,必先裕餉源;欲裕餉源,莫如振商務。」

基於這種認知,李鴻章決定扶植紳商購置機器創辦織布局,振興中國自己的工商業。在給朝廷的奏摺里,他成了「民富才能國強」理念的支持者(不過,在搞「官督商辦」企業的過程中,他仍一再損害「商辦」者們的利益):

「古今國勢,必先富而後能強,尤必富在民生,而國本乃可益固。」

至晚在1870年代末,李鴻章已經拋棄了「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的舊觀念。郭嵩燾於1877年致函李氏,詳細介紹了西方的「議政」體制。李鴻章回信稱,自己對這些東西,其實已有頗多了解:

「西洋政教規模,弟雖未至其地,留心咨訪考究幾二十年,亦略聞其詳。」

但他同時也在信中感嘆,自己提倡的種種改革措施,包括開煤礦、修鐵路、設電線,添洋學等,均難以得到朝野的支持,收效甚微:

「其功效茫如捕風,而文人學士動以崇尚異端、光怪陸離見責,中國人心,真有萬不可解者矣。」

由「師夷長技」出發,李鴻章認知能達到這樣的水準,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近代文明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李鴻章辦洋務,雖僅從引入軍事技術與先進武器入手,但軍事技術與先進武器,勢必關聯機器製造業等領域,這些領域又勢必關聯鐵路、開礦等事,上述種種又勢必需要革新教育制度,來提供人才支持;而欲革新教育制度,又關係到科舉興廢等根本性制度的改革。李鴻章搞了三十多年洋務,獲得上述認知,不是什麼奇事。

可惜的是,李鴻章無法讓實踐與認知同步。

1860年代設同文館培養翻譯人才,朝堂之上責難之聲四起,說什麼「立國之道,尚禮義,不尚權謀;根本之圖,在人心,不在技藝」,說什麼「(西學)疆臣行之則可,皇上行之則不可」……

稍後,李鴻章與曾國藩合作推動的「幼童留美」,也被迫於1881年中止,歸國的幼童,被朝廷視作「思想犯」,實施了嚴格的人身監控。

鐵路建設的進展尤其艱難。李鴻章自1860年代開始提議籌劃,屢被朝廷以打壓舟車運輸、奪小民生計、便利敵軍深入國境等理由駁回,言官們給李扣了許多帽子:

「似為外國謀,非為我朝廷謀也。」

「無非肥己進身而置國家利益於不顧也。」

1860~1890年代,太多的知識分子還深陷在傳統的「治國平天下之術」中難以自拔。他們普遍懷有一種「文化優越感」與「制度優越感」,視洋務為不足道的奇技淫巧。1876年,郭嵩燾赴英擔任公使,經學家王闓運聞知後,寫信給郭,諄諄告誡他,去到英國後,要承擔起時代的責任,用中國的「聖道」規勸英國人走上正途:

「海島荒遠,自禹墨至後,更無一經術文儒照耀其地。其國俗,學者專己我慢,沾沾自喜,有精果之心,而并力於富強之事。誠得通人開其蔽誤,告以聖道,然後教之以入世之大法,與之論切己之先務,因其技巧,以課農桑,則炮無所施,船無所往,崇本抑末,商賈不行,老死不相往來,而天下大平。此誠不虛此一使,比之蘇武牧羊,介子刺主,可謂狂狷無所裁者矣。」

大意是:英國這地方,乃是荒遠的海島,從來不曾接受過「經術文儒」的教育和熏陶。這個國家的風俗,學者們傲慢利己,沾沾自喜,做事精明果決,熱衷於追求富強。如果有「通人」能夠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傳授他們「聖道」,傳授他們「入世之大法」,讓他們拋棄商船,回歸農桑,走上「崇本抑末,商賈不行,老死不相往來」的太平盛世之道,那麼,你郭嵩燾就可以說是真的不虛此行,就可以與蘇武、傅介子這樣的古人相提並論。

王闓運還在信中告誡郭嵩燾,「奉使稱職,一時之利;因而傳教,萬世之福」,去英國做公使,只有一時的好處;把中國的「聖道」傳給英國人,那才是萬世的福音。他希望郭嵩燾到了英國之後,要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啟蒙英國人這件事上,進而引導他們走上與清朝相同的道路:

「誠為之告以佳兵之不祥,務貨之無益,火器能恐人而不能服人,馬(碼)頭利紛爭而不利混一,鐵路日行萬里何如閉戶之安,舟車日獲萬金不過滿腹而飽。」

大意是:你要讓英國人明白,厲害的兵器是不祥之物,孜孜於物質追求也沒有好處,火器能恐嚇人但不能讓人信服,碼頭會帶來紛爭不利於人心的統一,鐵路日行萬里也不如關上門安穩地待在家中,輪船火車每日獲利萬金也比不上肚子吃飽飽。

王闓運的這些話,今人視之,只會當成笑話。但在當日,它不是笑話,是一種根深蒂固的自信,是多數知識分子的共識。

注釋

《江蘇巡撫李鴻章致總理衙門原函》,收錄於《李文忠公全書·奏稿·卷二十四》。

《復郭筠仙星使》,收錄於《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

《議復梅啟照條陳折》,收錄於《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三九》。

《試辦織布局折》,收錄於《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四十三》。

《復郭筠仙星使》,收錄於《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一七》。

言九林,《思想犯:留美幼童回撤事件始末》。

王闓運:《致郭兵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短史記 的精彩文章:

蔣介石父子為何不肯重用「名將薛岳」?
抗戰爆發時,中國空軍可用飛機不足百架的真實原因

TAG:短史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