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末海防之爭中,李鴻章為何主動放棄領土

清末海防之爭中,李鴻章為何主動放棄領土

袁世凱等人袖手旁觀,主要原因有二。

(1)「東南互保」大臣們大部分人貪生怕死,知道打也是死不如不打

甲午戰敗後,清廷已經沒有餘力與各國交戰,中國已經由中法戰爭前的不弱之國變為弱國,「八國聯軍」時期加上「慈禧囚禁光緒」所導致的內部不和也很厲害。所以,根本沒有餘力與英俄德這樣的列強交戰。

再加上李鴻章、袁世凱等人都是怕死之人,根本不敢與外敵一戰。監督朝鮮時,袁世凱化妝乘坐英國戰艦逃回中國;戊戌變法之時,叛主保命為榮華。到後來,「偷竊革命成果」當了洪憲皇帝,沒過百日,眼見徹底失敗又慌忙想改回做總統。最終,尿毒症病亡。

可見,袁世凱也並非什麼有理想有抱負之人,只是為了權利二字。

作為山東巡撫的袁世凱,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西五省是巡撫代管提督,又管民又管兵。袁世凱如果真的忠於清朝完全有時間、有精力去救援。

袁世凱如此,李鴻章、劉坤一等人呢?從1850年代為官,已經長達半個世紀,各個比起權力鬥爭、爾虞我詐一個比一個厲害,但是,談起國家未來一個個懵懂等死,只為保權。劉坤一也和年輕時不同了,五十多年的官場生涯已經把他們的精氣神磨沒了。

(2)「東南互保」大臣中也有「明知必死」也要北上的

當然,「東南互保」的這些人中也有不怕死的。例如李秉衡。李秉衡曾是李鴻章的手下,在其直隸總督下面幹了將近二十年。但因為並非淮軍嫡系,與淮軍系歷來不和。主要就是看淮軍大部分將領對外狗熊、對內英雄的秉性,再加上貪腐成性,李秉衡指揮「中法戰爭」後就與淮軍日漸遠離。

「甲午戰爭」中,山東巡撫李秉衡明明抽調山東三分之一的兵力幫助北洋,但在李鴻章、李鴻章親信、李粉嘴中卻是對北洋不管不顧。最終,又為了國家利益同意「東南互保」,當時李秉衡任「長江水師大臣」。之後,奉調迎戰八國聯軍,兵敗自殺!

我想,李秉衡更多是希望自己的戰死,永遠不要再看到清廷的腐朽、內部爭權奪利的黑暗,特別是懶得聽那些賣國之人勇於、樂於把髒水潑到別人身上的宵小之徒的叫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坐古談今 的精彩文章:

同樣對敵妥協,渭水之盟讓唐朝強大,澶淵之盟讓宋朝更軟
真存在宋太祖誓約?陸遊說的也未必真,明代書商製造而已

TAG:坐古談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