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如何養神治神(1)

如何養神治神(1)

中醫五志為怒、喜、思、悲、恐,即「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五志為神志、情志也即是人之「神」、「情」,七情五志有相連,也有、制約(五行相剋)轉化,比如悲恐驚相連、樂極生悲等。所以在現實中,既可大喜傷心、大悲傷肺,也可喜傷心肺(樂極生悲)或憂思傷脾不思飲食等等。

故早在《黃帝內經》中就言道:「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臨床所見,也多為一情一志傷多臟或多情多志傷一臟,比如悲憂過度也會食慾減退、脘腹脹滿,甚至不思飲食而傷脾胃。五志怒、喜、思、悲、恐,也都容易影響到心。

而心為五臟六腑之主,主不快或受傷,五臟六腑乃至整個身體皆會受損。所以養神要養心主,如何而養,《黃帝內經》中早就有「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黃帝內經·素問》又言道:「恬憺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等等所表明的是要有「無欲無求、寵辱不驚」的心態。

「靜則神藏,躁則消亡」,即養神首先要能入靜,在安靜中神魂潛藏,而在躁亂中神魂容易消亡。比如心慌意亂中,人容易六神無主、不知所措,實為神「躁則消亡」。老子所著《道德經》言道:「靜為躁君」,即為靜可主宰焦躁,道家無念則靜、靜則通神,心靜則清,心清則明,心明則靈,心靈則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禹番時代 的精彩文章:

三伏貼調理治病的三作用是什麼
感情線也關乎生命和健康

TAG:禹番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