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書法由臨到創,得掌握多少技法?

書法由臨到創,得掌握多少技法?

大家都知道,現在社會上關於書法概念的闡釋各式各樣,提出了數目繁多的流派和觀念。

比如說,有人認為中國書法要強調技法,有人認為中國書法要強調文化,也有人認為中國書法要強調審美,基於這些差異,就有了不同的觀念,比如說文化書法、藝術書法……這些看法對不對?我想,都有它的道理—它既然能夠成為一個觀念,能夠廣泛流傳,說明有它的合理性。我想,中國書法要具備四個方面的基本品質。

第一個品質是技術品質。沒有技術不叫書法。我在北京語言大學工作,我們有好多留學生才開始學漢字,他用的也是毛筆,也是宣紙,但是他寫出來的字為什麼不叫書法?因為它缺少書法基本的技法、筆法。書法的技法或者說筆法,是中國書法最基本的品質,也是最重要的品質。

第二個品質是審美品質。現在高校的書法專業基本上都是放在美術院校,為什麼把它放在美術院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即對美的感知。

第三個品質是人文品質。書法不是一個獨立的技術或者說藝術,它裡面包含了中國傳統文化豐富的內容。在這方面,中國書法要超過中國繪畫,因為它表現的對象是漢字,漢字裡面就包含了大量的中國文化的信息。我們反觀30年來中國書法的發展,最大的缺失就是人文的缺失。

第四個品質是哲學品質。也就是說,書法要表現的已經不是某種技法或某種審美,它實際上在表達一種生命的精神。曾經有人問我:「朱老師,我看弘一法師的字後來都沒什麼技法了,比如他晚年寫的『悲欣交集』四個字,看不出裡面有多少書法的技巧。」

其實,像弘一法師這樣,叫作「無法之法」,他已經完成從有法到無法的超越,已經是一種生命精神的體現。所以說這個時候就不能用技法、審美或人文品質來衡量他了,他已經上升到一種哲學境界。

既然講書法有四個方面的品質,那就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有的人學問很好,地位也很高,這些人是不是書法就寫得特別好?不見得。為什麼不見得?因為他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要講的技法這個基本的問題。

很多大學問家在書法本體上是沒有研究的,也就是說,寫字只是他的一個工具。這就說明書法的技法,換句話說,書法的筆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要探討的,就是中國書法最基本的筆法。

大家都在講用筆,我個人的看法是書法用筆包括七個方面:執筆、中鋒、側鋒、起收、提按、平移、轉折。我們下面就這七個方面內容做一些梳理。

第一個,執筆。執筆是一個最基本的問題,只要抓到毛筆,就存在一個執筆的問題。中國古代有各種各樣執筆的方法,比如大家比較熟悉何紹基,他的執筆就像猿猴一樣,這是他獨創的一種執筆方法,他自己的號就叫作「蝯叟」。他認為行筆的時候要增加生澀感,用筆不能太快,這樣「環抱」以後速度就慢了。我看資料介紹,何紹基自己講,說他自己一張字寫完了以後渾身汗直淌—這個太費力了。

今天常見的用筆方法是五指執筆法,唐代就有了,但是我們今天的普及實際上是從沈尹默開始的。五指執筆法很適合小孩剛剛入門的時候用,但是中國古代執筆的方法非常豐富。比如大家都知道小孩抓鉛筆的樣子,這種方法也是一種古代常見的執筆方法。但是如果你在小學用抓鉛筆的方法抓毛筆,老師肯定認為你抓得不對。其實執筆的方法在古代非常多。

我這裡概括了一下,比如說單鉤法、雙鉤法、撮管法、捻管法、撥鐙法、握管法等等。有人要問了:究竟哪一種方法好、哪一個方法對?我的看法,都可以,原則就是毛筆抓在手上要舒服。所以說我很相信蘇東坡講的那句話:「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就是要寬要虛,毛筆在手上要很輕鬆。也有人說,有的人寫字執筆執得非常高,有的人執筆非常低,究竟是高還是低?我的看法也是,低也可以,高也可以,問題是看你寫哪一種字。

比如你寫小楷,你執筆這麼高,不可能寫好;可假如我要寫一個很大的字,或寫一張大條幅,當你執筆很低,有時候寫出來的效果也不太好。所以執筆高低也是沒有固定方法的—一個是個人習慣,再就是看你寫字的大小。我覺得陶弘景講的「手隨意運,筆與手會」這句話更有道理,也就是說,毛筆抓在手上要和你的心統一。

第二個,中鋒用筆的問題。我曾經說過一句話:「中鋒之法就相當於法律裡面的《憲法》。《憲法》是一切法律的根本大法,中鋒也是書法筆法裡面的根本大法,是書法裡面最重要的一種用筆方法。」

什麼叫中鋒?蔡邕在九勢裡面就講了,叫「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就是說毛筆筆心好像在點畫裡面一樣。通常說力透紙背,中鋒的方法就能達到這個效果。

但中鋒也很豐富,古人就把中鋒分成兩種形態:一種叫作折釵股,一種叫作屋漏痕。什麼叫折釵股?古代的婦女頭上有一個金屬的、卷頭髮用的東西,古人叫釵,釵彎曲的地方,叫折釵股。它所描述的是一種秀美、乾淨的感覺。屋漏痕,就是下雨以後,牆面上雨水順勢流下來的這種感覺—邊緣有點毛,裡面又有一點潤,卻能給人很渾厚的感覺。這種美感在篆書裡面出現得非常多。

第三,側鋒用筆。側鋒用筆是介於中鋒和偏鋒之間的一種用筆,在古代帖學裡面,形態非常豐富。它和中鋒的區別,是它開始出現了一個夾角。中鋒和側鋒這兩種方法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中國書法的兩種最基本的用筆方法。

比如金農的漆書,大家看這個撇的用筆方法,就有很多側鋒在裡面。有人問王羲之的字用的是中鋒還是側鋒?我想說,王羲之的字既有中鋒,又有側鋒。大家看王羲之所有的經典作品裡面,中鋒和側鋒都是並用的,「即中即側,鋒歸於中」。

第四,起和收。起收又分兩種情況,一種叫藏鋒,一種叫露鋒。提按、平移、轉折,這三種也是中國書法用筆非常重要的內容。筆毫在紙上作上下運動。提筆畫細,按筆畫粗,提按造成了筆畫粗細的節律變化。提按過程中的「提筆」還是轉換筆鋒的關鍵。要做到「筆筆按,筆筆提」。

董其昌曾說過:「發筆處便是提得筆起,下使其自偃,乃千古不傳語。」平移,也就是毫在紙上不作上下的運動,而僅作平行於紙面的中鋒移動,稱為平移或行筆、過筆。平移的筆畫沒有明顯的粗細變化。

筆毫在平移時可以作直線或弧線運行。轉折的「轉」指筆毫在平移時作圓弧形的轉向運行,又有平轉、提轉、按轉、翻轉(絞轉)四種;「折」指筆毫在平移時,突然在一點上作方向的改變,形成一個折角,折角的頂端稱為折點,有翻折、切折、提折、按折、搭折五種。轉折是中國書法里特別重要的內容,孫過庭在《書譜》裡面就講到使轉之於楷書、草書的意義。

下面簡單跟大家介紹一下墨法。墨也是中國書法裡面形成風格的一個重要的方面。畫家在畫畫的時候經常強調墨,書法家雖然沒有畫家這麼強調墨,但是對墨運用的區別,也能夠形成不同的風格。

我概括了三種基本墨法:濃墨、淡墨、漲墨。濃墨,蘇東坡就喜歡用濃墨。要濃到什麼程度?濃得就像小孩的瞳孔一樣那麼濃、黑,這是蘇東坡的看法。淡墨,就是濃墨裡面加了水了。

運用淡墨最多的是董其昌,他認為淡的東西有味道,淡取韻,濃取質,淡了以後它就有韻味。董其昌的作品,你細細看他的作品,好多用筆來龍去脈看得很清楚。

蘇東坡跟董其昌兩個人完全相反,但是都取得了各自的藝術效果。但到了明末清初,出現了一種新的用墨方法,叫作漲墨,就是濃墨裡面加了水以後,墨漲開來了,運用得最多的是王鐸。

除了這三種墨法以外,還有一種叫作渴筆,用得最多的是清代著名書法家金農。渴就是乾渴,渴筆就是筆用到很乾了,筆裡面的墨不太多了,這時候寫下來可能會出現飛白的效果。金農在他的漆書裡面經常運用渴筆的方法。

我們剛才跟大家介紹的用筆和用墨,是我們書法裡面最核心的內容。趙孟頫講「書法以用筆為上,結字亦須用工」,也就是說,古人除了用筆之外還很重視字的結構。

下面跟大家介紹一些規律:第一個叫重心,第二個叫體勢,第三個叫做布置,第四個叫呼應。

重心。一個字它重心高還是低,是容易形成藝術風格的,古人很重視這樣一個問題。每一個字都能找到它大致上的重心部位,這個部位也是這個字的視覺中心,或稱「精神挽結處」,實際上也就是我們講的重心。

體勢。漢字每個字的各種字體都有其特定的形體和態勢,而字跟字之間的聯繫,就形成了字的體勢。古人關於體勢有很多的說法,清代有個人叫王澍,他在《論書》裡面有句話:「有意整齊與有意變化皆是一方死法。」怎麼樣才形成特有的體式?他說:「始於方整,終於變化。」

我想他這個觀點對我們的創作是很有啟發的。字的結構不是一味地整齊,也不是一味地要求過多的變化,整齊當中有變化,變化當中有整齊的東西,這才是比較合理的方法。

布置。布置就是怎麼樣來安排它的位置,比如哪些字怎麼來排,哪些地方要勻,哪些地方要變,哪些地方要疏,哪些地方要密,這都是我們寫字的時候要考慮的內容。

章法也是形成藝術風格的一個重要的內容。將筆畫組成單字叫結字,將若干單字串聯成行,再將若干行安排成篇的方法叫章法。漢字書寫的章法有豎式、橫式兩種。

傳統的豎排式,字序由上而下排列成豎行,行序由右向左排列成整篇;單行橫排式字序是由右向左排列,如匾額與橫幅的章法。一行有一行的規律,行跟行之間有組合的規律。大家看趙孟頫的字,從第一個字到最後一個字,字跟字之間距離是一樣的,行跟行之間也是一樣,這種叫作直線式的章法。還有一種叫作曲線式,也就是說一行裡面也有很多變化。

比如說我們剛才提到的王鐸的書法,他寫行書,整個一行看下來像波浪一樣的。另外,你看黃庭堅的草書,也是曲線式的。這種變化的好處就是能夠增加書法的藝術感染力,像趙孟頫的這種直線方法,有人就覺得不過癮,因為太平靜了。

字跟字之間也是這樣,有的字之間的距離是平勻的,有的字之間的距離是對比的。什麼叫平勻的?還是看趙孟頫的字,趙孟頫的字是王羲之書風裡面平和的風格,行也是勻的,字跟字之間的距離也是勻的,這種方法是最常見的一種方法。

而對比式的變化就非常豐富。大家都知道懷素的《自敘帖》裡面有個「戴公」,「戴」字很大的,後面那個「公」寫成一點點大。這種方法就是典型的對比式的創作方法。

楊凝式《韭花帖》,這張作品行跟行之間的距離是比較接近的,但這張作品的變化從哪裡來?大家看,開始的字寫得很密,到後來越寫越疏—字跟字之間距離變化,形成了他的一個典型的特徵,這種章法也是《韭花帖》這種疏朗特徵的重要來源。

字跟字之間橫向還有變化,橫向通過字跟字之間的關係,也能形成特殊的章法。行與行之間的組合規律。前面講過了平勻式是最常見的方式,還有一種叫對比式,通過疏密的變化形成了規律。中國書法史上有很多平勻式的代表,王羲之本身也是注重平勻的。

王羲之之後,陸柬之也是平勻式的代表,到了智永、趙孟頫也是平勻式的代表,到了文徵明也是平勻式的代表,他們的特點就是字很平和,字跟字之間,行距、字距變化不太大。

還有一種是對比式的,王羲之作品裡有一部分是平和的,有部分是變化的,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作品就是對比比較強烈的。王獻之之後到米芾也是變化強烈的,從米芾之後再到王鐸也是變化強烈的,所以他又形成了另外一個脈絡,所以我們書法上始終保持著平和和縱逸這樣兩種基本路數。

大家看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這件作品開始是平和的,後來越寫越有變化。這個裡面的藝術內容就非常豐富,有大小、穿插、塗改。你看這個塗改的痕迹都有很多變化,有的是塗得很實,有的塗得很虛,有的塗得很長,有的塗得很短。他雖然不是刻意的,但客觀上形成了特彆強的藝術感染力,這個也是值得我們推敲、研究的。

最後重複一下書法里的四個品質:技法是中國書法研究的核心,審美是中國書法研究的內容,文化是中國書法的內涵,哲學是中國書法的靈魂。我們今天介紹了書法的核心內容—關於書法技法的內容。有關書法審美、文化、哲學方面的內容,還非常豐富,非常複雜,今後有機會,再來跟朋友們介紹、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相約 的精彩文章:

學書法沒有「捷徑」但是方法肯定有的
書法是一門藝術,要練好書法要注意以下幾點

TAG:書畫相約 |